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郭堅
出生 1887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陝西靖國軍將領
知名於 他是一個胸懷天下,憂國憂民,有雄才大略的陝西靖國軍將領

郭堅 - 民國時期陝西靖國軍將領

郭堅(1887-1921),陝西蒲城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西安起義時,郭堅赴省城參加學生軍,後在陝西交通司任守衛。1915年12月袁世凱帝制自為,護國運動興起。郭堅在白水起義, 樹西北護國軍義旗,通電討袁。1918年8月8日,于右任、張鈁通電全國,分別就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和副總司令,設靖國軍總司令部在三原,統一靖國軍編制,郭堅任第一路軍司令。1921年8月13日,馮玉祥在西安西關軍官學校宴請郭堅,郭堅前往赴宴,被當場槍殺。[1]

從郭堅短暫一生的經歷和遺留墨跡內容來看,他是一個胸懷天下,憂國憂民,有雄才大略,識大局,明事理的人中之傑。極堅之才,可以縱橫一世,而不免為人所算,論者猶或惜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郭堅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7年 逝世日期 1921年 信仰 三民主義
職業 陝西靖國軍將領

生平經歷

一、少懷大志,追求進步思想

郭堅(1887-1921),1887年出生於陝西蒲城縣東南鄉郭家村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辛亥革命時為表達自己的革命志向從而投軍。1895年前後,少年郭堅就讀於本村私塾。

敏而好學,博聞強記,剛正不阿,崇俠尚義,每遇不平之事,輒能挺身而起,懷匡時濟世之志,迥異於一般農村少年。戊戌維新以後,廢科舉,廢私塾,改設新式學堂。郭堅為進一步深造,接受新思想,乃改而就讀於蒲城縣立高等小學堂。在學習中接受了一些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和資本主義民主政治思想。 [2]

甲午戰爭,使國家民族淪於垂危。此時,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資產階級民主、民族革命運動,正風起雲湧,瀰漫全國。各地農民自發的反清風暴,同樣如火如荼,洶湧澎湃。在這樣的革命形勢激盪下,郭堅這位憂國憂民、素具匡復國家大志的進步青年,自然不能安心上學,每聽人談論反清革命,便奮然而起,說:"此正吾人之責也。"特別是1908年震動全省的"蒲案"之後,郭堅的思想深受刺激,他認識到:坐而學,不如起而行。此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從事實際的、有益於革命事業的秘密社會活動。開始有意識地和具有進步思想的人士如常銘卿張斌張東白等結交,並虛心向他們學習求教。同時又和地方有一定社會勢力的"哥老會"首領人物及社會上行俠仗義的"刀客"暗中聯絡,在蒲城一帶,逐漸發展形成一股頗有社會影響的潛在勢力。

二、投身陝西革命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西安起義時,郭堅聞訊星夜馳赴西安,參加了學生軍,"宋向辰率農校學生軍先攻軍裝局,繼打固守一隅,集結在北門的清軍。學生郭方剛勇猛異常,一人挽機關槍攻破了北城門樓"。革命勝利後,郭堅先在宋向辰任司長的秦隴復漢軍政府交通司任守衛。由於對此項工作缺乏興趣,且亦非所長,不久就到陝西秦隴復漢軍東路招討使陳樹藩部。在清軍分東西兩路進攻陝西時,郭堅和耿直先到大荔募集"刀客"和農民組成了"馮翊軍"在陝東迎擊清軍,後在甘肅清軍犯陝時,郭又率部馳援,敗敵於淳化通神溝。共和告成後,"馮翊軍"被改編為巡緝營,郭任營長,駐防白水、大荔、蒲城等地,隸屬於陳樹藩的陝西陸軍第二混成旅。由於巡緝營組建倉促,成員均為地方自願參加者,未經訓練,紀律鬆弛,不久便發生了搶掠事件,大統領張鳳翽聞知後嚴令陳樹藩查明並懲辦了副營長周日新等14人,巡緝營因之解散,郭堅因馭下不嚴被免職。隨後,投到河南鎮嵩軍劉鎮華處,約有年余時間。在河南"白朗"率眾入陝後,郭聞訊立即由豫返陝,同胡景翼、耿直等人追隨陳樹藩追剿。

1914年袁世凱佯稱追剿"白朗",密令陸建章率領大軍入陝,趁機取代張鳳翽任陝西督軍,並實行野蠻的封建軍閥專政,迫害革命黨人,搜刮民脂民膏,激起了陝西人民的強烈憤恨。

1915年2月,郭堅、耿直、曹世英、高峻等首開逐陸戰幕。但陳樹藩在陸建章的高官厚祿收買下,竟然搖身一變成為"渭北剿匪總司令",向郭堅、耿直率領的逐陸聯軍發動突然襲擊,藉以邀寵於陸建章,並挑撥部下胡景翼與郭、耿等的關係。迫於軍事力量的懸殊,逐陸聯軍只能轉戰陝北

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護國運動興起。郭堅、耿直聯合白水地方武裝高峻,於1916年3月24日在白水起義,樹西北護國軍義旗,通電討袁逐陸,向蒲城進兵。不久,全國討袁護國運動進入高潮,陳樹藩迫於形勢,也在三原宣布獨立,就任陝西護國軍總司令,並以俘獲的陸建章之子陸承武為人質,迫使陸建章離陝,繼而向袁世凱稱臣,奪得了陝西督軍的高位。陳將逐陸戰爭中的各股力量,分別授以官祿,為己所用。郭堅、耿直所部編為陝西遊擊軍,下設六個步兵營和一個騎兵營,以郭堅為統領駐西安,耿直為副統領駐軍鳳翔。袁世凱死後,老同盟會會員李根源出任陝西省省長。陳樹藩將陝西遊擊軍改編為全省警備軍,歸省長節制,企圖利用這支"素無紀律,不堪驅遣"的隊伍,擠走李根源,實現自己獨霸陝西的陰謀。但郭堅素重義氣,和李根源相見後便情趣相投,表示傾心服從李根源的領導。此舉深為陳樹藩嫉恨。[3]

三、出師討逆受挫

1917年7月張勳復辟,引起全國公憤。時陳樹藩督陝,因與段祺瑞有師生之誼,極力贊成,並有擴張勢力野心。當時會議決定,三路進兵,師名"討逆"。陳樹藩對待郭堅,"利用其勇,得其實力,而忌其才,嫌難駕馭,固先使其行,自己駐節潼關,指揮各路,相繼前進"。郭堅奉命出師後,陳樹藩玩弄手段,電告晉督閻錫山"過河陝軍,全是變兵,請念鄰邦之誼,費神剿除",欲借晉軍消滅郭堅。郭堅率部入晉,即遭重兵堵截,而陳樹藩則派胡景翼和王飛虎布兵黃河西岸,斷郭歸路。郭堅部被前後夾擊,幾乎全軍覆沒,隨軍參贊、著名民黨人士宋向辰樊靈山壯烈犧牲,郭堅僅帶50人敗回陝西。

四、相約護法,首舉靖國旗幟

1917年8月,孫中山先生號召發起反對北洋軍閥的護法運動。郭堅與高峻、耿直相約,先由高峻在白水起義,吸引省城軍隊東調,再由耿直在西安發難,郭堅為外援,試圖一舉除陳,響應護法。10月29日,郭堅率兵由鳳翔馳援西安,與西安發難失敗撤出的耿直會合於戶縣,隨即將部隊開往周至,召開官佐會議,宣布成立陝西靖國軍,首舉陝西靖國護法大旗。郭堅、耿直分任正副總司令,劉錫麟任總指揮,並把所有駐在西路各縣的"警備軍"部隊一律改用靖國軍番號。12月21日,郭堅委託馬凌甫在上海報紙上發表了討陳通電,發誓要"為國除奸"。陳樹藩派重兵在進攻岐山耿直部的同時圍攻鳳翔郭堅,並誘以高官利祿,郭堅不為所動,棄城經禮泉、涇陽,至澄城寺前鎮,與已宣告獨立的高峻和先期到達的耿直部取得聯繫,聯合攻克白水。

三軍白水會師後,經研究,重新正式宣布遵從孫中山大元帥的命令,成立陝西靖國軍,司令郭堅,副司令高峻,參謀長耿直。通電全國,並上報廣州大元帥府,正式舉起了靖國軍的革命旗號,與孫中山領導的南方革命政府遙相呼應,成為一體。

靖國軍建立初期,擬以蒲城作為根據地。在1918年1月25日攻打蒲城戰鬥中,耿直戰死,郭堅率部移駐臨潼交口。耿直殉難的當天夜晚,張義安董振五鄧寶珊等在三原起義倒陳,函請胡景翼、曹世英援助。胡景翼、曹世英率部抵三原後,分別以陝西靖國軍左右翼名義響應,嗣後,經郭堅、胡景翼、曹世英、高峻等商定合力進攻西安,郭堅、高峻率部攻東門,胡部攻西門,曹部攻北門。郭堅為左翼軍東路前衛,一度進軍至西安東郊的韓森寨。但由於河南鎮嵩軍劉鎮華入陝援陳,加之靖國軍各路沒有統一的指揮和協調,圍攻省城失敗。郭堅、高峻所部退守渭北交口、關山一帶。

1918年3月23日,郭堅計劃攻取戰略要地大荔。大荔守軍系陳樹藩手下王飛虎知郭軍勇猛,堅閉城門不出對戰,郭堅 "汝為渭北飛虎而不飛,為陳家走狗卻不走"激王出戰,亦未奏效。攻城一月未克,反被陳樹藩圍困於羌白鎮。郭以帛書"陳賊打我,你賊不管,我賊若死,你賊不遠"求援於曹世英,但曹援軍被陳樹藩所阻。郭在羌白堅守了40餘日,終因糧彈告罄,於7月底率部突圍至蒲城,與楊虎城、張鐸部會合於蒲城興鎮。

1918年8月8日,于右任、張鈁通電全國,分別就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和副總司令,統一了靖國軍編制,郭堅任第一路軍司令,任務是經略西路,廣東軍政府曾授予郭堅陸軍少將銜。其後,郭堅指揮所部先後攻克乾縣、武功、扶風、岐山等地,西路各縣,多被郭部占領。期間,郭堅隻身帶領百餘騎,一晝夜行軍170餘里,連克千陽、隴縣、寶雞,鳳翔守軍攝于靖國軍疾風迅雷之威力而獻城投降。靖國軍軍威大振,所向披靡。11月6日,郭堅設司令部於鳳翔縣署,西部各縣局勢大定。同月,北京政府以奉系師長許蘭洲為援陝總司令,指揮甘、川、晉軍等入陝"圍剿"陝西靖國軍。郭堅和雲南靖國軍第八軍葉荃部合力抵禦許蘭洲於武功、扶風之間的杏林鎮,相持兩個多月後,退守鳳翔。又被圍困數月,交通阻隔,城內彈盡糧絕,軍民交困。郭堅以血戰連年,強將多殞,力竭勢蹙,乃與張鈁樊鍾秀會商,決定"聯許倒陳",與許蘭洲局部議和,靖國軍一、二路軍接受改編。

五、命運多舛,未改革命初衷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許蘭洲率部出陝。郭堅以所部大都是陝西人不願離陝為由,仍留守鳳翔,與劉鎮華議和,但被陳樹藩所阻,復被圍困。直皖戰爭後,1921年7月,直系軍閥閻相文率馮玉祥等部督陝,對陝西靖國軍採取既壓又拉的手段,欲強行收編。同時,馮玉祥還積極向閻相文建議,力主除掉郭堅,以達震懾陝軍目的。由於郭堅名聲大,有雄才大略,其幕中多傑士豪俠,以義氣相合投到他的旗幟下,這樣他隊伍的成份由原來的陝西警備軍為主、加之地方武裝、軍紀素質及戰鬥力較好的一支武裝部隊,逐漸變的龐雜起來,滋擾百姓等目無法紀行為屢有發生,"堅名遂為所累"。 8月13日,郭堅被邀入省為馮玉祥所殺。"此事發生,陝局遂陷於僵持狀態。閻相文無法收拾,不幾日就吞服鴉片自殺。馮玉祥取得了陝西督軍的地位。"

陝西靖國軍義旗為郭堅首舉,因郭堅率部能征善戰,百折不撓,是靖國軍中一支勁旅,因而使陝西靖國軍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由於郭堅被殺,靖國軍亦從此一蹶不振,逐步走向衰亡。9月1日,胡景翼宣告取消靖國軍名義,所部隸屬直系接受改編。郭堅所部群龍無首,各自為政。于右任在三原無法立足,就把靖國軍總司令部的旗子插到武功楊虎城部,後又退到鳳翔。1922年6月,于右任從鳳翔微服出走,繞道甘川赴滬,楊虎城部隨後退到了陝北,郭堅部下黨玉昆、麻振武等被劉鎮華改編,陝西靖國軍及護法靖國運動就此結束。孫中山先生在致函鄧寶珊反對陝西靖國軍接受直系軍閥改編時指出:"陝西靖國軍起義以來,血戰歷年,苦心孤詣,中外共仰……郭司令堅附偽督被害,即其前車之鑑……陝靖國諸君萬不可稍自暴棄,功虧一簣。"孫中山先生對陝西護法靖國正義之師、革命之舉的精神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及殷切期望。[4]

從1917年至1921年郭堅駐軍鳳翔與岐山期間,曾在鳳翔創辦"右輔中學",出版過《捷音日報》,除報道軍事外,還宣傳革命思想,矯正社會觀念。在鳳翔首次成立了縣農會、天足會,宣傳婦女纏足之害,提倡放足,效果頗佳。1919年5月,鳳翔縣中小學學生受郭堅支持,上街遊行,提出"打倒軍閥""抵制日貨"的口號。

縱觀郭堅一生,"遠慕孫中山之革命,近憤陳樹藩之禍陝,樹立靖國軍之旗幟,據鳳翔形勢富庶之地,縱橫渭河南北及關中全部地區,電掣雷轟,驍勇絕倫。正義之處,頗為進步人士所推崇"。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緬懷郭堅先生,不僅是回眸百年前三秦大地曾經的輝煌與惆悵,更是要攜手同心實現先烈們振興中華、富秦興陝的心愿和夢想。

靖國風雲

1917年7月1日張勳復辟,陳樹藩勸郭組成陝西討逆軍,請纓出征,率部渡黃河,假道山西北伐,中陳樹藩詭計,受陳、晉兩軍夾擊敗於晉南,郭隻身逃回鳳翔,是年8月,陝人為響應護法,展開"反段倒陳"運動,12月13日郭響應孫中山護法靖國的號召,在周至成立了陝西靖國軍,任總司令,通電全國。據守鳳翔宣布獨立。

1918年4月,靖國軍住羌白圍攻大荔,雙方相持數月。陳樹藩率重兵圍攻羌白城,援軍皆為陳兵所阻,以圖久困。郭堅寫帛書求救於曹世英,書中只寫了四句話曰:"陳賊打我,你賊不管,我賊若亡,你賊不遠"。寥廖十六字,郭之整個性情,及陝西群雄姿態躍然紙上矣。8月8日,孫中山派于右任回陝主持西北革命,在三原就任靖國軍總司令。並對靖國軍進行整頓,任命郭堅為第一路司令,廣東軍政府曾授予郭堅陸軍少將銜。

其後,郭堅乃轉而經略省西,遂克復乾縣。成立了第一路軍司令部,西路各縣,多被郭部占領。靖國軍軍威大振,所向披靡。郭堅隻身帶領百餘騎,一晝夜行軍170餘里,連克千陽、隴縣,寶雞,這種疾風迅雷的形勢,鳳翔守軍懾于靖國軍之威力而獻城投降。11月6日,郭堅入鳳翔縣城,設司令部於縣署,在鳳翔設民政廳,處理西路一切行政事務,並向各縣任派知事,寶雞局勢大定。

從此郭堅據關西重鎮鳳翔達五年之久,史家盛讚郭堅,"遠慕孫中山之革命,近憤陳樹藩之禍陝,樹立靖國軍之旗幟,據鳳翔形勢富庶之地,縱橫渭河南北及關中全部地區,電掣雷轟,驍勇絕倫。正義之處,頗為進步人士所推重。"

由於郭堅名聲大,有雄才大略,其幕中多傑士及豪俠,以義氣相合投到他的旗幟下,這樣他隊伍的成份由原來的陝西警備軍為主,加之地方武裝,由軍紀素質及戰鬥力較好的一支武裝部隊,逐漸變的龐雜起來,不自檢束甚至縱兵殃民。堅名遂為所累。

1921年7月,直系軍閥閻相文率馮玉祥等部督陝,閻、馮對陝西靖國軍採取既壓又拉的手段,欲強行收編。同時,馮還積極向閻建議,並力主除掉郭堅,以達震懾陝西各路軍閥。8月13日,馮玉祥以"土匪"之罪名誘殺郭堅於西安。原來吳佩孚本想收編郭堅,郭已被殺,故而引起他的盛怒,使閻大為難堪。在無法解脫的情況下,於8月24日拂曉吞服鴉片,自殺身亡。

馮在十幾天內由少將旅長升為上將師長,繼而升為陝督,也是少見的升遷。這連馮本人也出乎意料之外。孫中山致函鄧寶珊反對陝西靖國軍接受直系軍閥的改編:"陝西靖國軍起義以來,血戰歷年,苦心孤詣,中外共仰。·····郭司令堅附偽督被害,即其前車之鑑,······陝靖國諸君萬不可稍自暴棄,功虧一簣······。"孫中山先生對陝西護法靖國正義之師,革命之舉的精神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及殷切期望。

陝西靖國軍義旗為郭堅首舉,因郭堅率部能征善戰,百折不撓,是靖國軍中一支勁旅,因而是靖國軍旗幟不倒並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同時因郭被殺,靖國軍從此而一蹶不振,並逐步走向衰亡。

郭堅被殺,9月1日,胡景翼宣告取消靖國軍名義,所部隸屬直系接受改編。郭堅所部鳳翔駐軍黨玉昆李奪、岐山駐軍麻振武等又恢復到了原先游擊四方的老路,于右任在三原無法立足,就把靖國軍總司令部的旗子插到武功楊虎城部,後又退到鳳翔。

1922年6月,于右任從鳳翔微服出走,繞甘肅間道入川赴滬,楊虎城部隨後退到了陝北,黨玉昆、麻振武等被劉振華改編,陝西靖國軍及護法靖國運動就此結束。陝西護法靖國之役從1917年-1922年,經歷6年之久,在北洋軍方面,參戰部隊除陳樹藩陝軍外,尚有奉軍、直軍、甘軍、川軍,還有劉鎮華的鎮嵩軍和閆錫山所派的晉軍。靖國軍方面,除陝軍外還有葉荃的滇軍和盧占魁的綏軍,計有九省軍隊參戰多達20萬之眾,在這個規模大,時間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戰爭中,陝西尤為關中地區人民付出了極大的犧牲並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關中怪才

從1917年-1921年郭堅駐軍鳳翔與岐山間,曾在鳳翔創辦"右輔中學"。出版過《捷音日報》,除報道軍事外,還宣傳革命思想,矯正社會觀念。在鳳翔首次成立縣農會、天足會,宣傳婦女纏足之害,提倡放足,效果頗佳。1919年5月,鳳翔縣中小學學生受郭堅支持,上街遊行,提出"打倒軍閥""抵制日貨"的口號。郭於軍事外,尤善書法文辭,所撰寫對聯,內容對仗工整,有雄才大略,才華橫溢,書法更放逸如其人。

這幅郭堅書對聯繫鳳翔名人收藏,文革中查交轉鳳翔縣博物館,書作裝裱採用晚清至民國年間普通書畫通常採用的紙鑲綾邊式,裝裱形式於郭所處年代相吻合,從紙質上看為手工製紙,紙厚且質量上乘,紙呈舊黃色,有自然風吹、日蝕、煙熏的痕跡,用手觸摸有柔軟之感,從紙質顏色和舊的程度來看, 多年之物,靠天杆地杆處略殘,正是多年懸掛的結果及見證,故第一感覺是真跡無疑,另從舟、聲、客、枕等字行筆飛白來看,筆跡墨痕清晰可辯,為一筆寫成無做作之痕跡。

這幅對子除有郭堅的落款和兩方印章外,其它無從考辯,即無上款寫於何人,也沒有寫於何時及何地。郭堅為職業革命家,一代梟雄,戎馬之暇,以書法作為靜心自娛或與社會上層名流權貴交流應酬的一種形式與載體,落款簡潔而惜墨如金,這種落款形式多為非職業書法家所為。

此幅書作和所見到郭其它作品,經分析對比且與書作內容聯繫在一起,這幅對聯可能作於民國六年前後,郭堅任討伐軍總司令渡河北伐,敗於晉南,隻身遁回鳳翔後所書,魚舟、燈影、潮聲、客枕正是黃河行舟,討逆護法,風起雲湧,革命大潮的真實寫照。此聯對仗工整,寓意深刻,給人以氣壯山河,洶湧澎湃之感。

郭堅生活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常在征戰之餘依然游筆恢恢地借前賢詩句及典故以明志,或言理,抒發個人情懷,行重整山河,擔當道義的宏圖大志。書法對於他來說已經不是藝,而是體現道的一種表達方式。是以字傳情,以書達意,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人生觀的表露,內心世界的交流,從而達到鼓動宣傳革命,教育感化人們,投身到現實的革命鬥爭中去。


郭堅不僅武略驚人,而且書藝橫生。學習書法的脈絡清晰可辯,能領略到郭曾經受過嚴格而正統的文化教育,如作聯、書法等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他所處的時代即鴉片戰爭後,山河破碎,一批國人夢想以洋務強國,從而達到經濟,軍事,文化的復興。在書法上表現為尊碑抑帖的書學觀點,以魏碑方正雄強代表了富國強兵的思想,並迎合代表了那一時代的審美情趣。郭堅生活在那個時代,尊碑思想使他對魏體用功尤勤,此聯字形結體、筆法神韻全似魏碑龍門一路,因行筆快捷,故楷以行化,魏楷實以魏行。但落款署名郭堅二字別有情趣:郭字右偏,耳字一豎筆畫很長,行筆快捷,亦用筆快慢相間,似斷非斷,呈飛白狀。長豎落筆時用力略按。此處雖筆斷而意連,凝筆轉向堅字左一小豎後掉轉筆頭,寫完堅字,且堅字特小,更顯郭堅字蒼勁有力。這種看似簡單的翻轉、點提用筆之法,結體富有情趣變化非書法高手莫能為。

這幅對聯字形呈扁方,筆畫粗細相間,但舒展外縱,當系軟毫筆所書,從筆法、神韻、結體應屬於厚重而有神一類的書作。用墨濃、枯相間,如影、聲字,行筆快、慢有序,如魚、枕字,尤如"聲"字,屬左右、上下結構,用筆用墨匠心獨具,錯落有致,筆畫雖細而不纖,濃墨漲連而不臃,故字形穩健而飄逸,一字之內形成強烈的對比,使整幅作品增加了動感並有蒼勁、圓潤之美。

就這幅對聯來看,應屬目前我所見到郭堅以魏碑筆法書寫較好的一幅。論功力行氣,字勢間架,筆墨情趣,不失為一件上乘之作。書此聯全宗魏碑而不板,尊碑行意而不流,行筆方圓並用,用筆剛勁,筆實墨沉,有力完氣足,大氣磅礴之勢,呈剽悍、雄強、豪邁奔放的風格,使人視之,有震撼之感。真可謂森嚴廟堂氣,高古奇絕,飄逸君子風,隨意輕鬆,兩者完美之結合。且字勢厚重,中宮緊收,點畫縱橫舒展奔放。魏之間架,行之用筆,渾然一體。用墨濃漆中見飛白,行筆疾澀中見情趣。不失為一件上好的書法珍品。此等書作非一般常人能理喻可仿效的。

從郭堅短暫一生的經歷和遺留墨跡內容來看,他是一個胸懷天下,愛國憂民,有雄才大略,識大局,明事理的人中之傑。極堅之才,可以縱橫一世,而不免為人所算,論者猶或惜也!

視頻

西北護國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