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英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簡歷

郭英釗(1959年生)

★經歷: •成功大學交通大學、台科大、北科大等校兼任教授級專家 •郭英釗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賴朝俊建築師事務所專案建築師

★現任: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獲獎: •2011年第12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 •2010年度台灣MVP經理人 •2019年國家卓越建設獎-國土建設特別貢獻獎。

★代表作: •新北市滬尾藝文休閒園區 •那瑪夏民權國小 •花博新生三館 •經濟部中台灣創新園區 •台江國家公園行政中心新建工程 •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新建工程  

動態

郭英釗 蓋房子像寫詩 使用者賦予建築生命

「蓋房子就像寫詩,是生活在屋子裡的人賦予它靈魂,讓生硬的建築有生命。」自幼在台南古都成長,受歷史文化陶冶,建築師郭英釗認為,建築在理性之外,更多的是對土地和人的關懷,知名作品如北投圖書館、台東縣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聚落、台東關山家扶中心、花博新生三館、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等,標榜永續、節能、交流。

郭英釗打造的台東縣原住民文創產業聚落(鐵花村貨櫃屋),現在是藝術家齊聚的文創空間,他認為,建築師必須瞭解、迎合建築的真正使用者,以貨櫃堆疊起來的商品展售商場為例,這裡每個貨櫃都是藝術家的畫布,為了讓原住民能展現豐厚的藝術天份,這裡特別留些空白讓他們盡情揮灑。[1]

新舊元素之間對話

「通常建築師很不喜歡使用者去改變他的東西,他會抓狂,但是我們在設計台東縣原住民文創聚落、台東關山家扶中心這兩個案子,我們反而都希望使用者去改變。」才能賦予建物生命。郭英釗說,「時間的痕跡最珍貴。」比如斑駁的油漆、掉落的粉刷,讓這些東西適度的留下來,藉此告訴大家它原來的面貌,「建物裡新舊元素之間像在對話般,它有一種詩的意境在裡面。」 從業40年,郭英釗所思所想,仍是如何能達到真正的節能、避免資源的耗損,「開一個商場最困難的地方,就是營運費用,試想SOGO整棟空調轉起來,那個費用要用多少,所以,我們最好用自然的力量,而不是機械設備的力量。」郭英釗在貨櫃商場的上方做一個彩繪天頂罩住,省去清洗外牆及玻璃的困擾,也能讓貨櫃空間通風涼爽,不用開冷氣,就非常省電。

建物參與資源循環

彷彿童話屋的台東關山家扶中心,有彩繪外牆及積木般凸出的窗台,這裡是關山自行車道必經之路,郭英釗透露,設計理念就是做個「家的感覺」,一進門就像回到客廳,且客廳還有開放廚房,「小朋友去到那邊,可以聞到烤餅乾的味道,那就是比家還家嘛!真正的生命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互動,而建築師只是把這個房子生出來。」 對於綠建築,郭英釗認為,建物不應該是被動的節能,更應主動地參與資源的循環。目前郭英釗正在積極布建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特別設計建物、建材在到達一定使用年限後,可以被拆解、再利用,「它本身就像是一個建材庫,不只是一棟建物。」翻轉既有的設計思維,郭英釗說:「我們用社會責任去看建築這件事,設計變得很重要。」


「大自然根本不在乎你」鑽石級綠建築師-郭英釗

文/胡芷嫣 「童年的記憶,潛伏在意識深處,隨著時間流逝浮現」,在台南長大的郭英釗回憶舊日火車站前光景。

彼時的府城,一落落低矮樸實的房屋,還有處處比房子要多、要高的大樹,南風一吹來,紛紛簌簌,搖亂一地晴空碎影。歲月浸久,童年印象點滴浸入生命,成為郭英釗心中對「理想生活」的定義,「事情不就應該要這樣嗎?」他這麼說。

這位建造全台第一座鑚石級綠建築圖書館「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的建築師,在獲選「世界10大最酷綠建築」的北投圖書館後,又接連完成花博新生三館、青年公園太陽圖書館、以及那瑪夏民權國小圖書館,陣容一字排開,個個都是鑽石級綠建築典範。郭英釗、張清華建築師和他們主持的九典聯合建築事務所,已然成為台灣在全球綠建築界的響亮名號。(聽到這,他大笑:「有嗎?」) 來,住進國小圍牆裡 九典不只會蓋綠色圖書館,他們接下來正在設計解決社會居住正義的綠色社會住宅,從市地重劃的新店中央新村,歷史氛圍濃厚的台北市大龍峒聚落,到桃園市的中路段,都是九典聯合事務所正在著手規畫社會住宅的地區。

因為社會住宅將會在城市不斷出現,對台灣城市風貌影響深鉅,在設計的過程,他們不斷檢討修正,如何更有效規劃坪數,更節能、更健康;如何一邊顧及住宅的都市性格,一邊考慮它在整體社區該扮演的機能性角色。例如,他說,大龍峒聚落歷史風格強烈,加上住宅基地在明倫國小舊址,建築設計便在外觀上保留明倫的圍牆和利用舊建材,也延續「遇樹則讓」的綠色精神,保留社區的歷史記憶。 蓋一棟綠色建築,要替裡頭的人精打細算,空間、節能、舒適,面面俱到;同時,要細細掂量外頭的環境,讓堅硬的建築結構,能柔軟地適應大自然。幾乎像進行一場科學實驗,精準掌控,實事求是,不厭其煩,可能需花上比一般好幾倍的心力、時間和成本。問他如何獲利?郭英釗想也沒想就回答,沒把獲利擺在第一位,才能又開心又獲利,培養建築專業,平時廣泛閱讀,「投資人才、投資在對的事情上,自然有回報」。

綠建築是一種本能

或許是因為自己的名字已和「綠建築」一詞緊密連結,談話中,郭英釗一再強調,綠建築指的不是建築樣式、技術規範或高端科技,更不是道德制高點上的高尚情操。

那綠建築是什麼呢? 「人類天性啊。」 接著,這位閱讀涉獵範圍極廣的UCLA建築碩士,不疾不徐地把我們的話題,從舊日府城追憶,拉到史前廣闊無垠的非洲大草原:赤道烈日,適應演化的現代智人,以及工業革命之後密集都市化的人類社會。

幾十萬年的時間,地球環境自然緩慢的震盪,人體能跟著這樣的節奏調整,但是這兩三百年,人類的經濟活動劇烈改變地球環境,地球的生態系,讓人類自己面臨了嚴苛挑戰。」說到這裡,郭英釗一貫溫和的表情變得堅定:「在這樣子的大脈絡,人為建築要如何和自然良性互動,就是21世紀建築師的挑戰。」

他說,相對現代城市拚命據地蓋樓,佔地為王,剩下的畸零空間才「留」給自然,理想的城市,應該是「原來」的大自然,和「後來」的人為建築水乳交融。「是我們要去適應自然,自然才不會適應人類!一個大地震就能癱瘓整個城市!」尊重自然環境,說到底,是思考我們的演化過程,回歸人類最原始的生存本能。

最綠的血肉之軀

採訪當日,正好是三月上旬最溫暖的一天,春光明媚,和風徐徐,這樣一個怡人的午後,我們面談的地點卻在台北市區一處地下室。 「像現在這個空間可以說是『稱職』的,我們可以看見對方、互動、對話,」輕鬆穿件灰色T恤,爽利髮型,飽滿精神的郭英釗環顧四周,「但是一個空間只要滿足最低限度的『功能性』就夠了嗎?」 如同這類一針見血的話詞,整個訪談過程,郭英釗那雙溫和的眼神底下,不時流露一閃即過的犀利思維。 「人類不可能和大自然和平相處,我們永遠是在被大自然挑戰的狀態。」他說,「我們會改變自然,無法傷害自然,你傷得了火星、傷得了月球嗎──我們傷害的是自己啊,我常講,Mother earth doesn』t give a damn!」大自然根本不在乎你。他開玩笑說,最綠的建築就是不要蓋,最綠的生活就是睡美人,不用吃喝排泄,不為環境製造汙染。

然而,血肉之軀,何能如斯。說到節能,郭英釗說,「綠建築不是關鍵,習慣與觀念才是。」每個人稍微改一點點習慣,順手關燈、關冷氣、更或換節能設備,甚至只是一顆小小的LED燈,「都勝過政府企業這麼用力、花那麼多錢,把太陽板效率推高區區1或2%。」這位在中華民國百年獲得傑出建築師獎的綠色建築師,最後呼喊:「每個人多做一點,集合的力量才無限大啊,我蓋一座北投圖書館,能省多少電?」

[2]

「建築,有80%是很生硬的東西;所以,要靠20%的靈魂,把它變成活生生的東西。」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郭英釗,生長於文化古都台南市,他的作品包括北投圖書館、台東縣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聚落與台東家扶中心關山服務處,風格標榜永續、節能、交流,他認為建築在理性之外,更多的是對土地和人的關懷,蓋房子就像寫詩,「是生活在屋子裡的人賦予它靈魂,讓生硬的建築有生命。」

穿梭於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辦公室中,同事們透露:「建築師閒不下來,一得空,就會拿東西跟同事們討論。」不在自己的座位上,就是在同事的座位邊的郭英釗,在建築物前,總是想得比別人多一點。

郭英釗打造的台東縣原住民文創產業聚落(鐵花村貨櫃屋),現在是藝術家齊聚的文創空間,他認為,建築師必須瞭解到建築的使用者,像貨櫃堆疊起來的商品展售商場,每個貨櫃其實都是藝術家的一塊畫布,因為原住民多有非常棒的藝術天份與能力,所以就留些空白給他們去發揮。

此外,郭英釗所思所想,仍是如何能達到真正的節能、避免資源的耗損,「開一個商場最困難的地方,就是營運費用,試想SOGO整棟空調轉起來,那個費用要用多少,所以我們最好用的是自然的力量,而不是機械設備的力量。」所以,郭英釗在貨櫃商場外加上了彩繪天頂,貨櫃裡的空間通風涼爽,不用開冷氣,非常省電。 還有,彷彿童話屋的台東關山家扶中心,有彩繪外牆及積木般凸出的窗台,郭英釗透露當初設計理念就是做個很有家的空間感覺,一進門就像到客廳,且客廳還有開放廚房,因為想說小朋友去到那邊,可以聞到那個烤餅乾的味道的話,那就是比家還家嘛,「真正的生命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互動,建築師只是把這個房子生出來。」

郭英釗認為,「時間的痕跡就是最珍貴的」,比如說斑駁的油漆、掉落的粉刷,讓這些東西適度的去留下來,藉此告訴大家它原來的面貌,「而且是有一個時間的縱軸在裡面,即建物裡新舊元素之間像在對話般,它有一種詩的意境在裡面」。 對綠建築,郭英釗有了更多的啟發,他認為,建物不應該是被動的節能,更應主動地參與資源的循環。因此,目前郭英釗正在積極佈建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最特別之處,在於建物、建材在到達一定使用年限之後,是可以被拆解、再利用的,「它本身就像是一個建材庫,不只是一棟建物。」翻轉既有的設計思維,郭英釗說:「我們用社會責任去看建築這件事,設計變得很重要。」

創造不少知名綠建築建物之後,郭英釗不諱言「台灣建物大部分都很醜」,從業40年,郭英釗說,個人的追求是很隨興的,目標、興趣跟看法都可以隨時改變,「但以整體建築產業的品質來看,還是我最在意的,不管在施工端、還是設計端,如何提升產業的品質,是很重要的。」(詹宜軒、黃政嘉/台北報導)[3]


視頻

藝術很有事第11集之1 :郭英釗的有氧建築


郭英釗 台灣綠建築實踐家


參考來源

  1. 郭英釗 蓋房子像寫詩 使用者賦予建築生命(蘋果日報)
  2. 「大自然根本不在乎你」鑽石級綠建築師-郭英釗[12]
  3. 【與建築師同行】他打造鐵花村貨櫃屋 成全台最美打卡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