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郭雍(1104—1157)字子和,號白雲,河南洛陽人,是補亡、拾遺研究傷寒的傑出醫家。

人物生平

[1][2]
  郭雍其先祖洛陽人,父忠孝,官至大中大夫,師事程頤,著《易說》,號兼山先生。雍傳其父學,通世務隱居峽州,號白雲先生。仲兄子言「幼以多疾喜方」,遇常器之、康醇道輩悟醫道,並深通仲景之論。乾道中,以峽守任清臣、湖北帥張孝祥薦於朝,旌召不起賜號沖晦處士,後更封頤正先生有《傳家易說》存世。雍也涉足歧黃,寄意典籍,老而不輟,兄弟皆成名醫。雍淡泊自甘,尊法前賢,且獨具慧眼。晚好傷寒之學研讀不輟,以八旬高齡撰《仲景傷寒補亡論》。郭雍並無醫學授受淵源其醫學知識皆來自醫學經典的閱讀,因此,郭雍對《傷寒論》的研讀在一定程度上可折射出「儒醫」進人醫學領域的方式以及對醫學體系的影響。

《傷寒補亡論》

[3]
  補充疾病
  《傷寒補亡論》補亡了溫病、瘟疫、風溫溫毒等外感熱病。郭氏首先提出存在一種「才感而即發」的溫病,並將溫病分為三類,他說「醫家論溫病多誤者,蓋以溫為別一種病。不思冬傷於寒,至春發者,謂之溫病;冬不傷寒而自感風寒溫氣而病者,亦謂之溫;及春有非節之氣,中人為疫者,亦謂之溫。三者之溫,自不同也」。同時將傷寒、溫病、瘟疫進行區別,對5種發疹性疾病進行鑑別,對溫病學派形成提供了許多內容。郭氏參《類證活人書》補充了《傷寒論》書中沒有的「傷寒相似諸症十四條」,除引《活人書》所載痰症、食積、虛煩、香港腳四者外,復增「瘡毒、蟲毒、溪水毒、瘴霧」諸類傷寒證,以「使人知此皆與傷寒相似而非傷寒」。
  《傷寒補亡論》補亡了婦、兒傷寒。《傷寒論》論述婦人傷寒僅有「熱入血室」一證,小兒傷寒則無記載。郭氏根據婦女特點,取龐安時、朱肱之說,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增添了婦幼傷寒的治療方法。
  《傷寒補亡論》補小兒瘡疹。郭氏在「小兒瘡疹」上下篇65條中作了大量闡述。首先指出瘡疹是溫毒,亦稱「溫毒瘡」。接着將瘡疹分為「膿瘡」、「水皰」、「麩瘡」三類,膿瘡毒最甚,即豌豆瘡,生七日方長,貫膿成痴,然後愈。水皰即麻子瘡,生數日,園滿水出則愈。輕者為麩瘡(麩疹),隨出則焦,他處再出再焦,如是遍及其身。
  此外,郭氏還補充了《金匱要略》中的部分病證,如痙、濕、暍、百合病、狐惑病、陰毒、陽毒等病證,以充實傷寒內容。
  拾遺證候
  郭氏補充《傷寒論》部分病的證候,使人易於掌握。如郭氏引王叔和、朱肱言拾遺陽毒、陰毒的證候,《傷寒補亡論•卷十四陰毒五條》雲「陽毒為病,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鬼,或吐血下利,其脈浮動大數,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陽毒病,陽氣獨盛,陰氣暴絕,必發躁,狂言妄走,面赤斑斑如錦文,咽痛,或下利赤黃,脈洪實滑促」。《傷寒補亡論•卷十四陰毒五條》雲「陰毒為病,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身如被杖,五六日可治」。「陰毒之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強咽痛,糜粥不下,毒氣攻心,腹痛短氣,四肢逆冷,嘔吐不利,身如被打」。   郭氏不囿於仲景之論,對傷寒之「死證」補充了治法,如《傷寒論》295條「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郭氏認為此證是陽氣虛憊,而無陽氣欲脫之狀,可用灸太溪穴和服四逆湯之法以回陽逐陰。又如補充溫病治法,《傷寒補亡論•卷十八溫病六條》雲「升麻解肌湯最良。熱多者,小柴胡湯主之;不渴,外有微熱者,小柴胡加桂枝也;嗽者,小柴胡加五味也;煩躁發渴,脈實,大便閉塞者,大柴胡微利也;虛煩者,竹葉湯;次第服之,此治春溫之法。其傷寒成溫者,並依傷寒治之,治溫疫之法,並同春溫,而加疫藥也。
  補充方藥
  郭雍推崇宋代醫家,於傷寒諸說,每折衷於龐安時、朱膿、常器之之間。凡三陰三陽病有證無治、有治無方者,采常氏、龐氏、朱氏三家之論並結合自己臨床經驗予以補充。
  此外,郭雍還據《內經》、《難經》有關論述,以問答形式,解釋了傷寒名例等35個問題;據《千金方》補「張仲景華元化五問」,以區別二人所論傷寒證治異同,如此等等。

參考來源

  1. 逯銘昕. 士人身份與宋代傷寒學的發展——以郭雍《傷寒補亡論》為中心[J]..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3,32(01):55-63. 
  2. 符友豐. 郭雍外感溫熱思想淺深[J].. 陝西中醫,. 1986(12):553-555. 
  3. 呂芹,卞華,孫中堂. 宋代名醫郭雍傷寒補亡研究探賾[J].. 國醫論壇,. 2010,2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