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鄒炳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鄒炳泰:字仲文江蘇無錫人。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政治人物。

鄒炳泰(?-1820年),字仲文江蘇無錫人。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政治人物。

原圖鏈接鄒炳泰題,附老票據,手書考證. news.artron.net1134*550 圖為鄒炳泰書法真跡。

生平

鄒炳泰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成二甲進士,選庶吉士散館編修,參與纂修《四庫全書》,遷國子監司業。清代國子監仍在、明時太學舊址,未立辟雍,鄒炳泰援引古制,上疏請求建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高宗下詔增建辟雍,兩年多後,方舉行「臨雍禮」。鄒炳泰隨後破格提拔為國子監祭酒。累遷內閣學士,歷任山東江西學政嘉慶四年(1799年),授禮部侍郎,調倉場,剔除積弊。之後數度沉浮。嘉慶十年(1805年),擢左都御史,遷兵部尚書,兼署工部,並管理戶部三庫。嘉慶十一年(1806年),兼管順天府尹事。嘉慶十二年(1807年),調吏部。嘉慶十四年(1809年),加太子少保銜,不想受到倉吏高添鳳盜米之事牽連,被降為二品頂戴,宮保頭銜也被剝奪,革職留任,久後方才恢復。嘉慶十六年(1811年),署戶部尚書,隨即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嘉慶十八年(1813年),因事被罷順天府尹職位,不久發生天理教林清事變,其教眾多聚集在京南的固安黃村一帶,鄒炳泰以任府尹期間管理疏忽而被追究,再次降職為中允,旋即退休還鄉。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卒。

著有《午風堂叢談》八卷。

傳說與評價

毀譽參半的鄒炳泰

歷官國子監司業國子祭酒內閣學士,調山東、江西學政、禮部侍郎、左都御史,遷兵部、吏部、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要職。

鄒炳泰嗜好藏書,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藏書家之一,其藏書樓名曰「午風堂」,藏有《歐陽文忠公集考異》等罕見秘本。因其手不釋卷,博聞強記,被高宗任命為《四庫全書》纂修官,期間他又根據編修時見到的許多稀見古籍,抄錄秘本數種,對中國古籍的存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四庫全書總目》集部中便著錄有其家藏的《劉隨州集》。清代藏書大家楊紹和「海源閣」中的《姜氏秘史》,也是自午風堂遞藏。鄒炳泰一生著作頗豐,著有《紀聽松庵竹爐始末》、《午風堂叢談》、《午風堂詩集》等。

嘉慶四年,鄒炳泰任禮部侍郎,主管倉場,期間,他剔除積弊,先是彈劾了不稱職的坐糧廳顏培天,此後又發現軍船交糧時屢屢掛欠,經其要求抵補後,又死灰復燃。鄒炳泰憂心年年積欠,不利於倉場儲備,倉場侍郎達慶卻不以為然,鄒便上述自陳,然而朝廷袒護滿官,斥其偏執不聽。鄒炳泰不為所動,又奏倉場監督輪值宿倉,倉役出入滋弊,宜令遷倉外官房居住,終獲支持。

嘉慶十年,鄒炳泰因在倉場任上表現出色,擢左都御史,遷兵部尚書,兼署工部,管理戶部三庫。嘉慶十一年,兼管順天府尹事。十二年,調吏部。十四年,加太子少保。但不久因倉吏高添鳳盜米事覺,朝廷認為鄒坐久任倉場無所覺察,褫宮銜,降二品頂戴,革職留任。直到嘉慶十六年,才又復任,署戶部尚書,尋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從一品),乃是有清一代,無錫籍士人中官職最高的一位。

鄒炳泰於吏部主政很久,在銓選官吏方面非常慎重。不過在嘉慶十八年,滿官完顏瑚圖禮認為其銓選兵部主事有誤,遂彈劾炳泰,鄒炳泰力爭曰:「吾年已衰,何戀戀祿位?不可使朝廷法自我壞!」具疏自白其故,嘉慶深以為然,卒罷瑚圖禮。不久因為降革官捐復等問題被降職,任順天府尹,期間發生天理教教主林清率眾圍攻皇宮的事變,由於天理教教徒多居住在京師附近的固安、黃村一帶,屬於鄒炳泰的管轄範圍,朝廷認為他在官不能察,將其降補,鄒由是辭官致仕歸鄉,直到嘉慶二十五年去世。

不過,這位治世能臣在無錫民間的聲望卻十分糟糕,究其原因,還是和一樁公案脫不了干係......

傳說清乾隆四十八年,鄒炳泰與一些豪紳計議,為使孔廟前的束帶河在乾旱季節不會斷流,以保無錫文脈「風水」,而將梁溪河顯應橋段堵塞成壩,致使當地疏浚不通,水利失調,百姓怨聲載道。嘉慶十九年,無錫久旱成災,赤地千里,無錫、金匱八鄉鄉民公推監生支浩明為約正,至無錫縣衙請求開壩引水,新任知縣韓復寵不明顯應橋壩的由來,當下允准。鄒炳泰得知後,先是對支浩明威逼利誘,不果後乃以栽贓手段誣陷支,又責成韓復寵將其拘捕下獄,遣兵丁鎮守橋畔,不許鄉民開壩。鄉民憤怒之餘又托老塾師黃如金至常州府告狀,仍未獲准,黃便於接官亭上向來錫勘察災情的江蘇巡撫陳桂生呈上「萬民狀」。

然陳懾於鄒氏權勢,旋將此案推給韓知縣,韓不僅不敢接狀究辦,反以重刑逼迫支浩明收回公稟,致其右腿被刑棍夾斷,怎奈支浩明硬漢一條,始終不為所動。支妻秦氏探監回家,途經水仙廟,大罵廟中「鬼神不公」,隨即投水自盡,幸為黃如金所救,遂同赴兩江總督衙門告狀。

不料途經金山寺時,黃因旅途勞頓,不支病倒。適逢寺僧覺慧,乃三十年前因阻止鄒炳泰築壩斷流而遭罷官之縣令楊傑。楊遂陪秦氏上京告狀,然六部九卿亦無有過問者。覺慧激憤之下,只得以朝報廣為張揚。

適嘉慶帝四太子智親王微服私訪,聞知此事,便攜秦氏和覺慧進宮面君。與此同時,無錫災情進一步加重,鄉民們忍無可忍,群起沖向顯應橋,意欲強行開壩,縣衙正欲彈壓之際,忽傳下聖喻:准許開壩,釋放支浩明,賜鄒炳泰自盡。於是壩開水瀉,萬眾額手稱慶。

民清傳奇中的鄒氏身影

鄒炳泰還有一則頗為詭異的故事被記錄在清代傳奇中:話說鄒炳泰年輕時,一日出門訪友,怎知途中迷路,只得夜宿破廟。三更時分,忽聽走廊傳來細碎腳步聲,借着殘破穹頂中透出的月光一看,卻是一個青衣女子。此女走到庭院中,向着皎月三拜後,徑直走出廟門。鄒炳泰十分好奇,便至走廊外探視,卻見此處停一薄棺,明白此女可能是殭屍,便將棺蓋藏起,隨後尾隨女子出門,不料被女僵發現,遂逐炳泰而來。鄒炳泰急忙跑回廟中,翻牆進入內間,女僵為牆所阻,只得用長長的指甲抓撓牆面,意圖將敗牆挖塌,炳泰急忙拾起磚瓦反擊,殭屍不支退回棺木中,卻見棺蓋不見了,知道是被鄒拿走,又返回窺視。鄒炳泰見狀又用磚石反覆投擲女僵,終於將其打倒,次日天明,喚得附近村民將殭屍焚化。

這則傳奇荒誕不經,聊以志趣而已,但令人意外的是,記錄這則故事的恰恰是鄒氏後人,古之志怪者亦知所著荒誕,往往諱錄先祖怪談,以為尊崇,鄒炳泰後人卻指名道姓地寫先人與殭屍的搏鬥,或者其中亦如顯應橋故事半真半假猶未可知。

參考資料

官銜
前任:
陳大文
兵部漢尚書
嘉慶十年五月己亥-嘉慶十二年正月丙午
(1805年6月13日-1807年2月10日)
繼任:
劉權之
前任:
費淳
吏部漢尚書
嘉慶十二年正月丙午-嘉慶十八年九月庚辰
(1807年2月10日-1813年10月10日)
繼任:
曹振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