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鄘風·牆有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鄘風·牆有茨

 

 

 

鄘風·牆有茨》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首詩主要意思是諷刺宣姜不守婦道,和庶子私通,其事丑不可言。全詩三章,每章六句,一唱三嘆,在結構上體現出一種遞進關係,有效地增強着詩歌的諷刺力量。

作品原文

鄘風⑴·牆有茨⑵

牆有茨,不可埽也⑶。中冓之言⑷,不可道也⑸。所可道也⑹,言之丑也。

牆有茨,不可襄也⑺。中冓之言,不可詳也⑻。所可詳也,言之長也⑼。

牆有茨,不可束也⑽。中冓之言,不可讀也⑾。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創作背景

《鄘風·牆有茨》,旨在揭露和諷刺衛國統治者荒淫無恥。《毛詩序》謂「《牆有茨》,衛人刺其上,公子頑通乎君母,國人疾之,而不可道也」。朱熹《詩集傳》也持此說,曰:「舊說以為宣公卒,惠公幼,其庶兄頑烝於宣姜,故詩人作此詩以刺之。

言其閨中之事皆醜惡而不可言。理或然也。」清方玉潤《詩經原始》詩題序謂之:「刺衛宮淫亂無檢也。」眾說相類,都認為這是一首譏刺衛國內宮庶公子頑私通國母宣姜,生五子,而名分不正,國人唾罵其荒淫無恥的詩歌。公子頑,即昭伯,是衛宣公之子,《史記·衛康叔世家》說是伋之弟。君母,即衛宣公所強娶伋之未婚妻齊女,也就是衛宣姜,是當時惠公之母,故稱「君母」。公子頑私通君母宣姜事,《左傳·閔公二年》有記載。因為惠公即位時年幼,齊國人為了鞏固惠公君位,保持齊、衛之間親密的婚姻關係,便強迫昭伯與後母亂倫。儘管這是受外力脅迫促成的,但究竟是下輩與上輩淫亂,是最不齒於人的醜聞,確如朱熹所言「其污甚矣」。衛國人民對這種敗壞人倫的穢行,當然深惡痛絕,特作此詩以「疾之」。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鄘風·牆有茨》內容與《邶風·新台》相承接,主要意思是諷刺宣姜(齊女)不守婦道,和庶子通姦,其事丑不可言。詩以牆上長滿蒺藜起興,給人的感覺,衛公子頑與其父妻宣姜的私通,就像蒺藜一樣痛刺着衛國的國體以及衛國人民的顏面與心靈。

全詩一唱三嘆,在反覆重複的數落中,一層層加深着對這一宮廷醜事的批判。在結構上,疊詠而意義遞進,無論在內容、思想感情上都是一層深過一層,有效地增強着詩歌的諷刺力量。詩中之「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表面上寫牆茨之延伸愈來愈長,幾乎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實際上是比興衛公子頑與其父妻私通已經到了無恥糜爛、昭然無忌的程度。詩中之「所可道也」、「所可詳也」、「所可讀也」,表明人們對這種宮廷醜事的議論,在一步一步的升級,幾乎已經盡人皆知了。詩中之「言之丑也」、「言之長也」、「言之辱也」,寫人們對於這種宮廷醜聞的感情態度,由丟臉、氣憤到感到恥辱,真有一人之禍,禍及國體的感覺。

此詩三章重疊,頭兩句起興含有比意,以巴緊宮牆的蒺藜清掃不掉,暗示宮闈中淫亂的醜事是掩蓋不住、抹煞不了的。接着詩人便故弄玄虛,大賣關子,宣稱宮中的秘聞「不可道」。至於為何不可道,詩人絕對保密,卻又微露口風,以便吊讀者口味。丑、長、辱三字妙在藏頭露尾,欲言還止,的確起到了欲蓋而彌彰的特殊效果。本來,當時衛國宮闈醜聞是婦孺皆知的,用不着明說,詩人特意點到為止,以不言為言,調侃中露譏刺,幽默中見辛辣,比直露敘說更有情趣。全詩皆為俗言俚語,六十九個字中居然有十二個「也」字,相當今語「呀」,讀來節奏綿延舒緩,意味俏皮而不油滑,與詩的內容相統一。三章詩排列整齊,韻腳都在「也」字前一個字,且每章四、五句韻腳同字,這種押韻形式在《詩經》中少見。

家點評

清代牛運震《詩志》:「正申明不可道之義,卻用轉語,意味便自深長。」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