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鄱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距南昌市東北部50km。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在正常的水位情況下,鄱陽湖面積有 3914 平方公里,容積達 300 億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鄱陽湖在九江的水面約 20 萬公頃,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廬山區等六個縣(區),它是贛北的一顆明珠。[1]

概況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又稱鄱湖。位於江西省北部,距南昌市東北部50km。「浩渺鄱湖水接天,波翻浪涌競爭先;連江通海胸懷廣,滋養生靈歲復年」,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在正常的水位情況下,鄱陽湖面積有 3914 平方公里,容積達 300 億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鄱陽湖在九江的水面約 20 萬公頃,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廬山區等六個縣(區),它是贛北的一顆明珠。

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由於帶有大量水蒸氣的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在 1000 毫米以上,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在我國的湖泊中,鄱陽湖具有最大的淡水水產養殖的水域,是長江中一些珍貴魚類漫遊、產卵與育肥的場所。水域中有魚類 122 種、浮游植物 50 種。鄱陽湖還有 200 萬畝草洲,水草豐美,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有數十萬隻珍禽候鳥來這裡越冬。1983 年 6 月,江西省政府在永修縣吳城鎮建立了鄱陽湖候鳥自然保護區;1988 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個保護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鶴群體所在地,白鶴種群約占全球的 98% 以上,也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鴻雁群體所在地,鴻雁數量達 3 萬隻以上。保護區棲息着 54 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有 13 種鳥類被國際鳥類保護組織列為世界瀕危鳥類。豐富珍貴的鳥類資源為我國贏得了聲譽。世界自然基金會會長——英國菲利普親王、丹麥亨利克親王及國內外專家、學者都專程來到這裡考察,眾多的國內外旅遊者紛紛慕名前來遊覽,稱這裡是「珍禽王國」、「中國第二長城」。

鄱陽湖在古代有過彭蠡湖、彭蠡澤、彭澤、彭湖、揚瀾、宮亭湖等多種稱謂。其中彭蠡,是很古的澤藪名,《漢書·地理志》「豫章郡彭澤」條載:「彭蠡澤在西」。還有另一種說法:「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形容鄱陽湖如大瓢一樣。經過漫長的歷史年代,在地質、氣象、水文等符合作用、長期發展下, 彭蠡澤向南擴展,湖水越過松門山直抵波陽縣附近,因而易名鄱陽湖。在湖水南侵之前,松門山以南原本是人煙稠密的梟陽平原,隨着湖水的不斷南侵,鄱陽湖盆地內的梟陽縣和海昏縣治先後被淹入水中,歷史上曾有"沉梟陽起都昌、沉海昏起吳城"之說。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演變,在距今約1600年左右形成了現代鄱陽湖的雛形,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2]

鄱陽湖的景點

每年都有許多遊客和外國人冬季到保護區觀鳥,觀鳥的季節為11月至翌年3月。湖區著名的景點有落星墩、湖濱沙灘、火焰山、老爺廟等。

紫陽堤 是由花崗石砌成的堤壩,為宋朝朱熹任南知軍時修建,因朱熹號「紫陽」,當地人民為紀念他而取名「紫陽堤」。

落星墩 位於星子縣城南兩公里的湖中,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載:「落星石,周回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以名焉」,星子縣便因此而得名,五代時,落星墩被封為寶石山,宋初曾在其上建亭院,王安石、黃庭堅、朱熹游此皆有題詠,王安石詩中所形容的「萬里長江一酒杯」更是千古傳名。駐足落星寺,遠眺廬山秀色,近看鄱湖美景,金鱗競躍,白鷺翻飛,田園詩人陶淵明當年「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的歸田情景,仿佛依稀可見。

湖濱沙灘 由落星墩乘快艇向東南行八分鐘,映入眼帘的是一望無垠的「十里金灘」。這裡坡平沙細,陽光充足,是非常好的陽光浴、沙浴、湖浴場所,湖濱沙灘將以自然、純樸的丰姿,使廣大的內地遊客盡情享受沙灘而不必去沿海。沙灘旅遊,將一掃您旅途勞頓,感嘆大自然豐厚的賞賜。

火焰山 位於旅遊碼頭東北八公里的湖中,由砂礫岩組成的石群千姿百態,形狀各異且呈赤色,所以當地百姓皆稱此景為 「火焰山」,置身其中,不禁令人讚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特,盡享神秘、幽靜似仙境般的美妙。

老爺廟位於都昌縣多寶鄉龍頭山首,與星子縣隔河相望。舊為龍王廟,建廟久遠。是鄱陽湖中唯一的寺廟。由於寺廟在沙洲上,在文革期間受到的破壞較少,加上改革開放後,人工進行修葺,寺廟更加金碧輝煌,香火源源不斷。該廟基以花崗石條堆砌7米高,右側有階梯曲折而上,廟群總面積為600多平方米,分主廟、龍王殿、同仁堂、大小客廳、廚房6部分,附屬建築分布主廟兩側。系穿斗與架梁式混合結構。1983年縣政府又進行了修繕。為省級保護文物。老爺廟又名「顯應宮」。據史料記載:「元末,明太祖與偽漢戰於鄱陽。初失利,走湖濱,遇老人艤舟近岸,太祖得濟,賜以金環,返顧之則黿也。是夕,宿祠中,題詩於壁。」之後,明太祖御封之為「元將軍廟」。朱元璋從小生長在縣城,後因家境敗落送入寺院做沙彌,對菩薩相當信任,與寺廟結下不解的因緣。老爺廟門前的水域有「中國百慕大」之稱,水流湍急,水文地質條件複雜,更使老爺廟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鄱陽湖候鳥保護區 由旅遊碼頭乘船向南四十公里,便是候鳥觀賞區。作為一種新型的旅遊頂目,正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旅遊者的青睞。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水落灘出,面積廣大的草洲與湖池成為各類越冬鳥類最為理想的棲息之地。據國際鶴類基金會考察,越冬候鳥達150多種,近11萬隻。其中白鶴1350隻,當候鳥群飛來時,遮天蔽日,蔚為壯觀,

奇特景觀

鄱陽湖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和修河五大江河及清豐山溪、博陽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區間來水,經調蓄後由湖口注入長江,奔涌而出。鄱湖人余亞飛詩稱:「鄱湖接近長江處,二水相交奇景生;澈液渾流互排斥,濁清界線見分明」。江、湖水的匯合處,水線分明,江流混濁,湖水碧清,可見一條明顯的清濁分界線,延綿20多公里,堪稱一大奇觀,令人嘆為觀止。

珍生動物天堂

鄱陽湖位於長江中下游,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白鰭豚、江豚、中華鱘、白鶴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近些年來,由於長江水質污染加重,生態環境惡化,白鰭豚、江豚等珍稀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也遭到了破壞,它們的數量驟減。現在這些珍稀動物在長江流域已經很難見到,在鄱陽湖等少數幾個地方偶而會出現。

在鄱陽湖,過去白鰭豚很常見,現在也難覓芳蹤;而江豚的數量還保持相當的規模。據鄱陽湖管理局的周局長介紹,最近兩年只發現一到兩頭次白鰭豚在江中活動,但發現了江豚300多頭次。白鰭豚等野生動物數目減少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江豚、白鰭豚自然繁殖能力比較低,生長周期比較長,發展能力比較弱;二是進入70、80年代以後,由於捕撈強度加大,漁類資源有所減少;三是人工的挖砂、爆破、長江航運的影響;四是環境等各方面的污染也對些動物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為了保護這些珍稀的動物,當地政府在鄱陽湖地區設立了江豚等動物的保護區,保護區內每年都進行幾個月的休漁,以便使這些動物能夠得到充足的食物。當地政府還致力於喚起當地居民的保護意識。現在鄱陽湖地區漁民們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意識正在增強。

鄱陽湖不僅僅為白鰭豚、江豚、中華鱘等提供了廣闊而安全的生存空間,它作為世界上重要的濕地之一,每年都吸引鶴類、鸛類、天鵝等大量珍稀候鳥來這裡越冬。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世界白鶴最重要的冬季棲息地之一。每年到江西潘陽湖來越冬的白鶴大概有2900隻,占全世界白鶴總數的98%.

據介紹,為了給這些珍稀候鳥提供一個良好的棲息場所,早在1988年中國政府就在鄱陽湖設立了候鳥保護區。通過多年來的宣傳和管理,珍稀候鳥被捕殺、走私的現象明顯地減少。與此同時,保護區內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漁民也就告別了靠捕漁為生的傳統生活方式,這樣就使人與鳥爭魚的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可以為鳥類提供更多的食物來源。

"虹銷雨霽,彩徹雲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王勃在《滕王閣詩序》中將一個碧波萬頃、水天相連、渺無際涯的鄱陽湖呈現在世人眼中。晴日浮光躍金,舟發鳥翔;雨時雲水茫茫,風急浪高;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千百年來,鄱陽湖哺育着江西人民,也以她瑰麗的姿色吸引着眾多的遊人。

長江像一條長藤,在其中游和下游的交界處,掛繫着一隻南寬北狹的巨大寶葫蘆,縱臥在長江的南岸、江西的北部,這就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鄱陽湖煙波浩淼,碧波萬頃,承納了贛江、撫河、信江、修水和饒河等五河之水,北注長江,匯入大海。一條條晶瑩綿長的河流與星羅棋布的湖泊塘堰,構成了一個向心狀的水網-鄱陽湖水系。

鄱陽湖湖面範圍北起湖口,南達三陽,長達110千米,西起關城,東達波陽,寬約70千米。南寬北狹,形似葫蘆。葫蘆的長頸是一條狹長的通往長江的港道。

鄱陽湖湖面水位的漲落,隨着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湖面的伸縮範圍在1000千米左右。湖水最大量在3-7月份,這是由於江西境內春夏兩季降水最多的緣故。秋冬兩季,湖面可縮小1/7至1/6,僅剩幾條航道,湖灘出露,綠草繁茂,形成坦蕩的湖濱區,是冬候鳥的理想的越冬地。因而在江西省九江市南部,就有一個舉世矚目的"珍禽王國"----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多年平均水位為12.86米,最高水位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最低水位為1963年2月6日的5.90米(湖口水文站,吳淞基面)。年內水位變幅在9.79—15.36米,絕對水位變幅達16.69米。隨水量變化,鄱陽湖水位升降幅度較大,具有天然調蓄洪的功能。由於水位變幅大,所以湖泊面積變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遼闊;枯期水位下降,洲灘裸露,水流歸槽,湖面僅剩幾條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線,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觀。[3]

人文歷史

鄱陽湖流域自古以來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富裕地區,我國歷史上很多傑出人物如徐稚、陶淵明、林士弘、劉恕、洪适、江萬里、朱耷等曾在湖區生活。這裡又發生過許多威武雄壯的英雄事跡,如周瑜操練水師、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水戰、李烈鈞在湖口發起"二次革命"等。鄱陽湖是古代從北方進入江西的唯一水道,發生在鄱陽湖上的文人軼事和民間傳說則更是難以勝數。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彭蠡之濱",描述的正是鄱陽湖上的漁民捕魚歸來的歡樂情景。宋代詩人蘇軾在《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詩中時寫的"山蒼蒼,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寫的是鄱陽湖的勝景。

鄱陽湖上名山秀嶼,比比皆是。湖口縣的石鐘山、大孤山,都昌縣的南山和老爺廟,星子縣的落星墩,風光如畫,景色宜人。九江市旅遊局已將鄱陽湖上的各景點通過遊船連成一線即鄱陽湖水上旅遊線。

鞋山拾趣

湖上風光在西鄱湖「葫蘆頸」一帶最佳。那裡水深崖陡,美景天成。在「頸」的深處,北離湖口不遠,碧波中突起一座小石島,名為大孤山(亦稱大姑山),與長江又一石島——小孤山遙遙相對。這引起歷代許多詩客的旅思,其中尤以唐人顧況的「大孤山遠小孤山,月照洞庭歸客船」(<小孤山>)最為深沉雋永。

大孤山一頭高一頭低,遠望似一隻巨鞋浮於碧波之中,故又稱「鞋山」。它高出湖面約70米,周長百餘米,一峰聳峙,峻峭秀麗,古時有「蓬萊仙島」之稱。山上勁松挺拔,綠樹蔥鬱,林中點綴着一座美麗的古代建築——天花宮,殿宇雄偉,塑像輝煌,平日晨鐘幕鼓,梵樂聲聲,令人飄飄欲仙。登山四顧,茫茫鄱湖雲水和西面廬山秀色,悉在眼下。明代陳雲德有詩讚道:「誰削青芙蓉,獨插彭湖裡。平分五老雲,遠挹九江水。日月共吞吐,煙霞互流徒。大力障狂瀾,與天相終始。」

關於湖島鞋山,當地還流傳着一個神話傳說故事。據說古代有一個漁夫叫胡青,他在湖上打漁時,與天界瑤池玉女大姑相遇,後來相愛成親。此事被漁霸盛泰得知,即要搶大姑。玉帝得知此事,派天兵天將把大姑帶走,盛泰乘機抓去胡青。大姑從天上丟下一隻繡花鞋把盛泰一夥壓住,這隻繡花鞋便變做了鞋山。鞋山又名大姑山,其由來大概也出於此。

在鞋山的西南,有一伸入湖中的山嘴,嘴的前端有一塊上大下小的孤立石墩,高約16米,墩粗11--12米,好像一隻嘴向鄱陽、背依廬山、鼓譟蹲立於湖灘上的大青蛙。它與鞋山一樣,都是湖浪「吞食」未完的「湖硅」。其向湖一面受波浪拍擊,下部漸漸向內凹退,上部顯得突出懸空在湖面上。遠遠望去,活像一隻頂波送浪、躍躍欲試的青蛙,迎撲着湖中遙遙相對的鞋山,真乃栩栩如生。

石鐘神韻

在鄱陽湖與長江匯合處,即湖口的東南岸,巍然聳立着石鐘山。它雖然高不過50餘米,但危崖臨流,峻峰壁立,由船上仰視,如與天相連,石鐘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岩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鍾,面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故皆名為「石鐘山」。兩山分據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瀕臨鄱陽湖,稱上鐘山;北面一座瀕臨長江,稱下鐘山。兩山合稱「雙鐘山」。登兩山遠眺,襟帶江湖,波光浩渺,天高水遠,洲渚回合,展現出「水分林下清冷浪,山峙雲間峭峻峰」的獨特景觀,氣勢雄偉磅礴。

雙鐘山中,著名的是下鐘山,突兀崢榮,傲然屹立於長江鄱湖之濱,猶如一把鎖掛在湖口「門」前,故有「江湖鎖鑰」之稱。每到多事之秋,便成為兵家之爭之地。承平之世,則遊人不絕,成為遊覽勝境。山上亭閣玲瓏,迴廊曲折。這些建築結構優美,布局變化如畫。「江天一覽亭」面臨長江,「大雄寶殿」雄踞山巔,「鎖江亭」、「浣香別墅」、「懷蘇亭」、「聽濤眺雨軒」、「芸芍齋」等皆因勢構築,上下錯綜,左右散布,曲徑溝通,迴廊相接,庭院穿插,花牆點綴,顯得處處通幽,美不勝收。

下鐘山不僅人工園林優美,天然美景更引人入勝。山前長江的茫茫迷霧和滔滔江水把山的輪廓鈎勒得格外嶙峋有致。若乘小船從石鐘山腳下駛過,但見紅岩壁立,岩壁上的青松直伸入天際,沒入水中的岩石被浪濤拍打得玲瓏剔透,一行行幽邃曲折的穴縫迎水而入,仿佛通向深深的遠處。如登至山頂極目眺望,只見長江浩蕩而來,一瀉千里,鄱陽湖水萬川歸一,蜂擁而出。江、湖水的匯合處,水線分明,江流混濁,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劃」出了一條奇妙的界線。

石鐘山以其雄奇秀麗的景色,吸引着歷代眾多的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留下了許多詩文題記。尤其是大文豪蘇軾夜乘小船,泊於絕壁之下,探訪石鐘,寫下了著名的<石鐘山記>,成為後來膾炙人口的佳篇名記。

南山秀跡

靠近都昌縣的鄱陽湖中,有一挺拔秀麗的南山,像器宇軒昂的中流砥柱,,聳立在萬頃碧波中。蘇東坡曾慕名游南山,寫下了<過都昌>的著名詩篇:

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台一萬家。水隔南山人不渡,東風吹老碧桃花。

南山與都昌縣城隔水相望,如今,在縣城與南山之間,已築起一道橫貫鄱陽湖水面的石砌長堤。一虹長堤成坦途,人可安步到南山,再也不用感嘆「水隔南山人不渡」了。

南山的勝跡主要以野老岩和野老泉而載譽。據《都昌縣誌》記載:「野老岩、泉,在邑治南山上。相傳漢時有老人處岩下,武帝南巡,欲舉之,老人辭不出,後人因名其岩曰『野老岩』。岩下有石罅,中出泉,甘潔清洌,雖大旱不枯。宋學士蘇軾嘗游此,悅其泉,乃於岩上刻『野老泉』三字,自是泉與岩並知名於遠近矣。」

在野老泉的近側,有一狀如圓椅的巨石,這就是「翻經台」。相傳南北朝時著名文人謝靈運曾在這巨石上讀過經書,因此得名。翻經台上側有南山古寺,始建於唐代,原名「清隱寺」。宋代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改名為「清隱禪寺」。宋代著名詩人兼書法家黃庭堅,曾慕名來游南山,寫下了《清隱禪院寺》。現存的屋宇,是明代嘉靖年間重建,又經清代重修。

珍禽王國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以永修縣吳城鎮為中心,縱橫永修、星子、新建等縣管轄鄱陽湖內的九個湖泊,總面積224平方公里。

鄱陽湖屬吞吐性湖泊。每年4至9月份汛期,湖水上漲,最大面積達4,600平方公里。這時鄱陽湖一片汪洋,水生生物魚、蝦、螺、蚌及水草大量繁殖。10月至立年3月為枯水期,水位大降,湖水面積減至500平方公里左右,形成大面積的湖灘、草洲、沼澤濕地、淺水湖泊。水退之後,水草、螺、蚌等便成為候鳥豐盛的食物。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1月),從俄國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飛來成千上萬雙候鳥,和原來定居在這裡的野鴨、鷺、鴛鴦等一起度過冬天,直到立年暮(3月)逐漸離去。「鄱陽湖畔鳥天堂,鷸鸛低飛鶴鷺翔;野鴨尋魚鷗擊水,叢叢蘆葦雁鵠藏」,如今,保護區內鳥類已達200多種,上百萬隻,其中珍禽20多種,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尤其可喜的是在這裡發現了當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鶴群以及白枕鶴、白頭鶴、灰鶴等,總數達4000隻以上,1989年發現白鶴竟達2,600餘只,占全世界白鶴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五。因此,鄱陽湖被稱為「白鶴世界」,「珍禽王國」。

白鶴是珍禽中的珍禽,屬於世界性稀少鳥類。她是一種大型涉禽,體長達135厘米,通身羽毛潔白,只有翅的前端是黑色,故又稱「黑袖鶴」。它有棕黃色長刀狀的嘴,粉紅色的長腿,是「一夫一妻」,長壽七十多歲,故被中國人神化為「仙鶴」,成了幸福吉祥的象徵。

白鶴以三隻為一家族,這是因為一對成年白鶴每年產卵兩枚。由於出生後的兩隻幼雛互相間不斷地鬥毆,直至強者消滅弱者方休,傳說這是白鶴自身的一種淘汰方式,習慣過「獨身子女」生活。這樣,白鶴的父母便帶着一隻幼鶴飛越五千餘公里,來到鄱陽湖越冬。每當晴空日麗,數以百計的白鶴從湖面騰空而起,一對對啼鳴追逐着起舞,有時,她們排成一字長蛇陣,長達1.2百米,其狀如白衣仙女般優美動人。

由於受暖濕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平均 1636 毫米,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這裡的環境和氣候條件均適合候鳥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從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飛來成千上萬隻候鳥,直到翌年春(4月)逐漸離去。如今,保護區內鳥類已達300多種,近百萬隻,其中珍禽50多種,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尤其可喜的是在這裡發現了當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鶴群,2002年越冬種群總數達4000隻以上,占全世界白鶴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鄱陽湖被稱為「白鶴世界」,「珍禽王國」。

這裡的其它珍禽還有白鸛、黑鸛、大鴇、小天鵝、白琵鷺、鴛鴦、鵜鶘、白額雁等珍稀鳥。由於保護區內鳥類密集,時常可見「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的壯觀美景。因此,這裡成了中外遊客冬季觀鳥旅遊的最佳天地。

魔鬼三角

1945年4月16日,2000多噸級的日本運輸船「神戶丸」行駛到江西鄱陽湖西北老爺廟水域突然無聲無息地失蹤(沉入湖底),船上200餘人無一逃生。其後,日本海軍曾派人潛入湖中偵察,下水的人中除山下堤昭外,其他人員全部神秘失蹤。山下堤昭脫下潛水服後,精神恐懼,接着就精神失常了。

抗戰勝利後,美國著名的潛水專家愛德華·波爾一行人來到鄱陽湖,歷經數月的打撈仍一無所獲,除愛德華·波爾外,幾名美國潛水員再度在這裡失蹤。

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在正常的水位情況下,鄱陽湖面積有3914平方公里,容積達300億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鄱陽湖在九江的水面約20萬公頃,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廬山區等六個縣(區),它是贛北的一顆明珠。

鄱陽湖在古代有過彭澤、彭湖、官亭湖等多種稱謂,在漫長的歷史年代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演變過程。遠在地質史「元古代」時期,湖區為「揚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約在距今八九億年前的燕山運動時期,湖區地殼又經斷陷構成鄱陽湖盆地錐形。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彭蠢澤」向南擴展,湖水進抵今鄱陽湖。在彭蠢澤大舉南侵之前,低洼的鄱陽盆地上原本是人煙稠密的城鎮,隨着湖水的不斷南侵,鄱陽湖盆地內的鄱陽縣城和海昏縣治先後被淹人湖中,而位于海昏縣鄰近較高處的吳城卻日趨繁榮成江西四大古鎮之一,因此,歷史上曾有「淹了海昏縣,出了吳城鎮」之說。

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由於帶有大量水蒸氣的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鄱陽湖流域自古以來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富裕地區,我國歷史上很多傑出人物如徐稚、陶淵明、林士弘、劉恕、洪适、江萬里、朱耷等都在湖區出生和成長。這裡又發生過許多威武雄壯的英雄事跡,如周瑜操練水師、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水戰、太平軍「湖日大捷」、李烈鈞在湖口發起「二次革命」等。鄱陽湖是古代從北方進入江西的唯一水道,發生在鄱陽湖上的文人軼事和民間傳說則更是難以勝數。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彭蠡之濱」,描述的正是鄱陽湖上的漁民捕魚歸來的歡樂情景。宋代詩人蘇軾在《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詩中時寫的「山蒼蒼,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寫的是鄱陽湖的勝景。

鄱陽湖上名山秀嶼,比比皆是。湖口縣的石鐘山、大孤山,都昌縣的南山和老爺廟,星子縣的落星湖,風光如畫,景色宜人。九江市旅遊局已將鄱陽湖上的各景點通過遊船連成一線即鄱陽湖水上旅遊線。

鄱陽湖,美麗的湖,神話的湖,充滿詩情畫意的湖,她象一個淡妝素抹的少女,含情脈脈地笑迎每一位光臨的遊客神遊翻陽湖。

落星石位於九江市星子縣內,與周瑜點將台相近。落星石俗 稱落星墩,縱橫各數丈,狀如星斗,鄱陽湖水有漲有落,而此石 不沒於水,相傳此石為墜落的天星,星子縣名,由此而來。 大孤山,六朝時稱「獨石」,又因其形如鞋,俗名「鞋山」。 位於九江市湖口縣以南的鄱陽湖中。相傳古時有一年青漁郎,姓胡名春,在鄱陽湖中網到一盒,內貯明珠一顆,便欣然回家。路 中有一綠衣少女,啼哭悲切,問其故,說是丟失明珠,漁郎胡春 當即奉還,少女拜謝而去。他日,漁郎打漁時忽逢狂風暴雨,剎時天昏地暗,正在危險之時,有綠衣少女手執明珠,為漁郎導航, 轉危為安。此少女是瑤池玉女,名叫大姑,因觸犯天規,貶於鄱 陽湖,獨居碧波之間。兩人由愛慕結成佳偶。漁霸盛泰見大姑美 貌似花,頓起歹念,但無法得手。另一方面玉帝知大姑與胡春結 為夫婦,乃派遣天兵天將捉拿大姑,漁霸盛泰也趁機加害胡春。 當大姑被劫持於空中時,見胡春被盛泰擊傷,且欲置之死地。大 姑無奈,即將所穿之鞋踢下,化作峭壁,將盛泰鎮壓於湖底。此 鞋即成為山,所以,大孤山實為大姑山。大孤山三面絕壁,屹立 中流,周長500米,僅西北角有一石穴,可泊舟船。山上原建有 天后宮、梳妝檯等,現已毀。登山遠眺,四周碧水,白帆片片, 無限藍天,充滿詩情畫意。 周瑜點將台位於九江市星子縣境內的鄱陽湖畔。相傳三國時, 東吳都督周瑜守柴桑(今九江市),此處是操練水軍的點將指揮 之處。台高約7米。為花崗石砌成,台下有扶門通道,台上有雙 層房檐木結構城樓。 鄱陽湖候鳥保護區位於鄱陽湖南面的望湖亭附近。由於鄱陽 湖水質未受污染,加以魚類豐富,為越冬各種鳥類的天堂。保護 區內嚴禁捕獵,違者重處。保護區內各種候鳥能「和平共處」。 最名貴的屬國家一級保護的丹頂鶴,尤為重要。在保護區之東設 有大湖池候鳥觀賞區,專為旅遊愛好者開。[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