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酬吳七見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酬吳七見寄》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酬吳七見寄》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作品之一。

白居易,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075篇詩文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酬吳七見寄

創作年代;唐朝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白居易

詩詞正文

酬吳七見寄[1]

曲江有病客,尋常多掩關。

又聞馬死來,不出身更閒。

聞有送書者,自起出門看。

素緘署丹字,中有瓊瑤篇。

口吟耳自聽,當暑忽翛然。

似漱寒玉水,如聞商風弦。

首章嘆時節,末句思笑言。

懶慢不相訪,隔街如隔山。

嘗聞陶潛語,心遠地自偏。

君住安邑里,左右車徒喧。

竹藥閉深院,琴樽開小軒。

誰知市南地,轉作壺中天。

君本上清人,名在石堂間。

不知有何過,謫作人間仙。

常恐歲月滿,飄然歸紫煙。

莫忘蜉蝣內,進士有同年。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2]

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僕射,諡號「文」,葬於洛陽香山。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3]

視頻

百家講壇.白居易

參考資料

  1. 《酬吳七見寄》 古詩文網
  2. 百家講壇白居易03錚錚鐵骨—莫礪鋒20 騰訊視頻,發布時間;2016年12月25日
  3. 白居易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