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採桑子·平生為愛西湖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採桑子·平生為愛西湖好》
北宋詞人歐陽修的作品

《採桑子·平生為愛西湖好》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首詞。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歐陽修移知潁州,「愛其民淳訟簡而物產美,土厚水甘而風氣和,於是慨然已有終焉之意也。邇來俯仰二十年間······思潁之念未嘗少忘於心,而意之所存亦時時見於文字也」(《思潁詩後序》)。並與梅堯臣相約,買田於潁,以便日後退居。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歐陽修出知亳州,特意繞道潁州,「蓋將謀歸休之計也。乃發舊稿,得自南京以後詩十餘篇,皆思穎之作,以見予拳拳於穎者非一日也」 (《思潁詩後序》)。數年後,終於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得以如願歸居潁州。幾次遊覽後,創作了《採桑子》十首。

這首詞抒寫的是詞人追述往年知潁州的經歷及歸潁而引起世事滄桑的感慨,充滿了悵惘與悲涼之感。全詞運用故典、化用成語,語言清新質樸、清疏雋朗。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採桑子·平生為愛西湖好[1]

作品出處;《歐陽文忠公集》

文學體裁;詞

作者;歐陽修

創作年代;北宋

作品原文

《採桑子·平生為愛西湖好》

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富貴浮雲,俯仰流年二十春。

歸來恰似遼東鶴,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

白話譯文

我平生因為喜愛西湖的風光美妙,所以到這裡任最高地方長官(朱輪為古代貴官所乘的車),可富貴像浮雲一樣地過去了,不知不覺已過了二十個春天。

這次歸來,就像離家千年才化鶴歸來的仙人丁令威,無論是城郭、人民等等,一切都是過去所未見。有誰還能認得當年的舊主人——曾任當地長官的我啊!

詞句注釋

⑴採桑子:詞牌名,又名醜奴兒,羅敷媚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闕各四句三平韻。

⑵朱輪:古制,太守所乘之車,以朱漆塗輪。作者曾任穎州知州故以太守自比。

⑶富貴浮云:即富貴於我如浮雲的意思。

⑷二十春:作者由離任穎州到退休歸穎,正好二十個年頭。

⑸遼東鶴:晉陶潛《搜神後記》:「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遂高上沖天。今遼東諸丁雲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喻久別重歸而嘆世事變遷,或喻人去世,或指鶴。唐杜甫《卜居》:「歸羨遼東鶴,吟同楚執硅。」。

⑹城郭人民:比喻人事滄桑。

⑺觸目:目光所及。

作品鑑賞

這是《採桑子》第十首,與前九首仁要寫景物、敘游賞不同,這一首主要是抒情,而且抒發的感情已不限於「西湖」它既像是穎州西湖組詞的抒情總結,又蘊含着更大範圍的人生感慨。

詞的開頭兩句,就是追述往年知潁州的這段經歷。這裡特意將「擁朱輪」知潁州和「愛西湖」聯繫起來,是為了突出自己對西湖的愛早有淵源,故老而彌篤;也是為了表現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夙志。

「富貴浮雲,俯仰流年二十春」,突然從過去「來擁朱輪」一下子拉回到眼前。這二十來年中,他從被貶謫外郡到重新起用、歷任要職(擔任過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高級軍政、行政職務),到再度受黜,最後退居潁州,不但個人在政治上屢經升沉,而且整個政局也有很大變化,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貴正如浮雲變幻,既難長久,也不必看重了。「富貴浮雲」用孔子「富貴於我如浮雲」之語,這裡兼含變幻不常與視同身外之物兩層意思。從「 來擁朱輪」到「俯仰流年二十春」,時間跨度很大,中間種種,都只用「富貴浮雲」一語帶過,許多難以明言也難以盡言之意盡在其中了。

「歸來恰似遼東鶴。」過片點明視富貴如浮雲以後的「歸來」,與上片起首「來擁朱輪」恰成對照。「遼東鶴」用丁令威化鶴歸來的傳說,事見《搜神後記》。

「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這三句緊承上句,一氣直下,盡情抒發世事滄桑之感。這裡活用典故,改成「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與劉禹錫貶外郡二十餘年後再至長安時詩句「不改南山色,其餘事事新」用意相同,以突出世情變化,從而逼出末句「誰識當年舊主人」。歐陽修自己,是把潁州當作第二故鄉的。但人事多變,包括退居潁州後「誰識當年舊主人」的情景,又不免使他產生一種悵惘與悲涼之感。

此詞以清新質樸、自然流暢的詩化語言和清疏雋朗的風格,抒寫了詞人二十年前知潁州及歸潁州而引發的人生感慨。但這詞在晚唐五代以來的文人詞中,卻幾乎是絕響。因為歐陽修的這首詞,可以說是完全詩化了。特別是下片,運用故典。化用成語,一氣蟬聯,略無停頓,完全是清新樸素自然流暢的詩歌語言。這種清i疏雋朗的風格、對後來的蘇詞有明顯影響。

古詩文鑑賞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漢族,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籍貫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2]

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

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3]

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4]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歐陽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貶謫,仕途不像晏殊那麼順利,對人生命運的變幻和官場的艱險有較深的體驗。表現這類情感的詞作雖然不太多,但畢竟顯示出一種新的創作方向,即詞既可以寫傳統的類型化的相思恨別,也能夠用以抒發作者自我獨特的人生體驗和心態。他有名的《朝中普·平山堂》(平山欄檻倚晴空)更展現出他瀟灑曠達的風神個性。這種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用詞來表現自我情懷的創作方式對後來的蘇軾有着直接的影響。

視頻

歐陽修(紀錄片)

初中語文 - 歐陽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