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複建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重複建設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為什麼漢字是方塊字,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明確的考證,但從古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窺見一斑。《淮南子·覽冥訓[1]》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在古人心目中,「天圓地方[2]」,地是方形的,而且在這四方形地的盡頭,還有撐着的柱子。

名詞解釋

重複建設是指在某一行業供給能力已經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情況下,仍然有新的資源不斷投入,結果造成生產和服務能力過剩,即供大於求。

在完全的市場競爭狀態下,重複建設本是經濟周期的一種常態。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競爭並非完全,有自由競爭市場造成的重複建設,有壟斷競爭市場帶來的重複建設,又有政府直接投資或創造條件間接投資所致的重複建設。中國經濟還處於轉型時期,市場發育尚不完善,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在投資中的作用還比較大,存在着地方政府推動重複建設的可能性。

重複建設的類型

重複建設有兩種類型:

一是建設對象,比如橋樑,公路,公共設施等這些工程,有些沒必要建設已經存在了,有些建了再重建。

二是建設方式,比如之前出現大量的煉鋼廠,不是技術升級,而是走擴大規模,增加投資這條路,即浪費資源,又浪費資金。

重複建設的表現

重複建設的表現是:

①從全國或一個行業、一個部門來說,生產能力超過社會需要,超過原材料可供量,產品長期沒有銷路,或已大量積壓,卻又在盲目建設同類企業。

②從全國看,生產能力雖有不足,生產中某些薄弱環節需要解決,但如果打破行業界限,開展專業化協作是完全可以解決的,然而為了追求「自成體系」,又建設新廠或車間,大大超過產品計劃增長數,造成生產能力過剩。

重複建設的影響

合理的重複建設對經濟發展具有良性推動作用。首先,重複建設導致激烈市場競爭,使企業為生存發展而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加速了產品結構升級,有利於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其次,重複建設促進企業不斷提高管理,降低產品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增加消費者福利。再者,重複建設能搶先占據和填滿市場,提高整個行業對國外商品的競爭能力,也有利於行業自身的發展。

不合理重複建設對我國經濟發展也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一方面造成資源浪費,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首先,不合理重複建設破壞了正常合理的區域分工,造成產業布局失衡,區域比較優勢不能得到發揮,降低國民經濟整體效益。其次,不合理重複建設導致區域保護主義嚴重,使各地拋開本地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爭奪有限的資源,其結果必然是投資分散化,產業集中度下降,難以實現規模經營,削弱了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導致生產能力過剩。不合理重複建設建成企業後提供的物質產品或勞務大多雷同,導致該類產品市場需求萎縮,造成產品大量積壓,或者導致服務設施閒置,同時導致其它某些關鍵和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不足。最終不合理重複建設導致的結構性生產過剩加速了市場秩序的混亂,導致國民經濟效益低下。

造成不合理重複建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現行「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刺激了地方投資,財權上收、事權下放的格局也逼迫地方投資。

二是產權不清晰。多數重複建設是政府投資,資產歸屬不明確,沒有人真正對投資負責。

三是錯誤的政績觀帶來了盲目投資。不少地方領導為了升遷,大搞政績工程,不調查、不諮詢就急忙上項目、搞貸款,最後造成了嚴重浪費。

四是國家宏觀調控不力。國家作為宏觀調控主體,沒有適時相關信息,設置該產業的進入壁壘,從而導致盲目投資的產生。

重複建設的防治措施

重複建設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①制訂長期計劃,開展區域規劃。按行業統一安排下達建設項目,力求避免興建長線產品的工程項目,短線產品的工程項目也要按計劃建設。

②促進生產的社會化和專業化協作,加強資金管理。凡用於基本建設的資金,都要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統籌安排,綜合平衡。

③利用價格、利潤、稅收、信貸、利息等經濟槓桿,鼓勵並引導投資用於國家急需的短線產品工程項目,限制生產能力過剩或超越了國力可能的投資,必要時採取行政手段,從宏觀經濟效益出發,對重複建設實行關閉、停產等措施。

④加強經濟預測,進行可行性研究,嚴格按基本建設程序辦事,保證投資決策的正確性;同時,健全經濟責任制,嚴肅基本建設紀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