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野人送朱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野人送朱櫻》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野人送朱櫻》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這首詩作於寶應元年(762)夏,時嚴武再次鎮蜀。武父挺之與杜甫是舊交,故武曾幾次枉駕草堂。與此同時,杜甫也常與田父野老往來。他不僅寫了《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等名篇,還有這一即興佳作。

此詩以「朱櫻」為描寫對象,採用今昔對比手法,前四句描寫西蜀櫻桃,體物精微,攀寫工細。後四句寫由野人送朱櫻而引起對當年皇帝賜櫻的回憶,抒寫了作者憂時傷亂的感慨。全詩章法奇警,格力矯健,寄意深遠。

西蜀的櫻桃原來也是這般鮮紅啊,鄉野之人送我滿滿一竹籠。熟得很透啊,幾番細心地移放卻還是把它弄破了,令人驚訝的是上萬顆櫻桃竟然如此圓得勻稱而相同。回想當年在門下省供職時,曾經蒙受皇帝恩賜的櫻桃,退朝時雙手把它擎出大明宮。唉!金盤玉箸早已相隔遙遠,今日嘗新之時,我已漂泊大涯如同轉蓬。[1]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野人送朱櫻[2]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杜甫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原文

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

數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

憶昨賜沾門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

金盤玉箸無消息,此日嘗新任轉蓬。

詞句注釋

⑴野人:指平民百姓。朱櫻:紅櫻桃。

⑵也自紅:意思是說與京都的一般紅。

⑶筠(yún)籠:竹籃。

⑶細寫:輕輕傾倒。愁:恐怕,擔心。

⑸萬顆勻圓:指上萬顆櫻桃不大不小,均勻圓潤。訝許同:驚訝如此相同。

⑹沾:接受恩譯。門下省:官署名。肅宗至德年間杜甫任左拾遺,屬門下省。

⑺大明宮:唐宮殿名,君臣在此上朝。

⑻玉箸(zhù):華麗的筷子。

⑼轉蓬:蓬草遇風撥根而旋轉,喻身世之飄零。

名家點評

宋·范溫《潛溪詩眼》:此詩如禪家所謂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者。直書目前所見,平易委曲,得人心所同然,但他人艱難,不能發耳。至於「憶昨賜沾門下省······此日嘗新任轉蓬」,其感興皆出於自然,故終篇遒麗。韓退之有《賜櫻桃詩》云:······蓋學老杜前詩,然搜求事跡、排比對偶,其言出於勉強,所以相去甚遠。

元·方回《瀛奎律髓》:野人嘗云:「惟櫻桃既摘,不可易器。青柄一脫,則紅苞破而無味。」老杜既得此三昧,又下一句有「萬顆勻圓」之訝,古今絕唱。

明·王嗣奭《杜臆》:公一見朱櫻,遂想到在省中拜賜之時,故「也自紅」、「愁仍破」、「訝許同」,俱喚起「憶昨」二句,而歸宿於「金盤玉箸無消息」。通篇血脈融一片,公之律詩大都如此。

清·金聖歎《杜詩解》:唐人極有好起好結。此詩起句奇絕,出自意外,遂宕成一篇之勢。妙在「也自紅」三字,全篇用意不出三字。乃創見驚心之辭。言櫻桃之色之紅,我豈不知,然不過知之於宮中宣賜耳。摩詰所云「歸鞍競帶」、「中使頻傾」是也。若西蜀櫻桃之紅,我乃今日始見,則豈非因野人之贈哉。······後解推開題面,自寫悲憤。說出起句「也自紅」一段驚創緣故來。看他五、六對仗,作杜詩不有。

作品鑑賞

本詩作於寶應元年(762)夏,此時嚴武再次鎮。嚴父挺之與杜甫是舊交,嚴武屢次造訪草堂,關懷有加。「西蜀櫻桃也自紅」,這是杜甫入蜀後第三次產生的親切感受:成都的櫻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樣「自」然地垂下鮮「紅」的果實。「野人相贈滿筠籠,」野人,指村農;筠籠,竹籃。村農以「滿」籃鮮果「相贈」,足見詩人與鄰里相處歡洽。

「數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上句寫櫻桃成熟,詩人說,我幾次把櫻桃從籃中移置盤內,生恐碰損,卻仍「愁」碰「破」。「萬」形容數量其多。「許」,這樣。下句寫櫻桃大小相等,詩人說,櫻桃「萬顆勻圓」,令人驚「訝」:為何大小竟這樣相「同」呢?二句寫櫻桃形體,隱含對果農種植技藝與勞動的讚美之意。

杜甫雖寄寓成都,但每有「不死會歸秦」,「臨危莫愛身」(《奉送嚴公入朝十韻》)的想望和心愿。因而常常憶起在長安的往事。於是後四句便成為他忠愛之誠的由衷流露。「憶昨賜沾門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宮。」二句是追憶任左拾遺時在宮中蒙受恩賜,擎持歸家的情景。

大明宮中有宣政殿,中書、門下二省都在宣政殿內,在門下省內接受櫻桃之賜,退朝時分,徐徐擎出宮門。這一聯的驚奇之處在於,詩人用兩個專有名詞不動聲色地寫出了對皇恩的感戴。專有名詞在詩中給人的聯想是很少的,但此處卻給人堂皇之感,「門下」表現了空間的縱深,「大明」渲染出莊嚴輝煌的氣勢,兩個實打實的名詞被詩人巧妙地虛化了。唐人李嘉祐詩云「秋冷白雲司」,「白雲司」指刑部,與「秋冷」連屬,別有清峭之氣,和杜詩此聯一樣,都是點鐵成金之句。

以時間詞為標識,全詩可分作三層:前兩聯——「今日」;第三聯——「昨日」;第四聯——「今日」。第三聯出於詩人的記憶。引逗這記憶的,是「野人送朱櫻」這麼一個小小的事件。詩的第一聯把題目展開了:「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起句看似自然,實則不同尋常,這全體現在最虛的「也」字上。最輕的字眼,詩人賦予其最飽滿的重量。「也」字像是一個呼喚,喚起了當年長安宮中的賜櫻之事,原來西蜀的櫻桃也這麼紅啊,時空的感覺包孕在這個「也」字之中。

詩的首聯中,「也」字之外,「紅」、「滿」亦不是隨意用之,二字與下聯以「愁」、「訝」寫對櫻桃的珍惜是呼應着的。清人朱瀚說:「紅言其熟,起細寫仍破;滿言其多,起萬顆許同」。「寫」同「瀉」,言用水漂洗,「愁仍破」,即愁其破而仍破;「許」,唐人常用口語,如許之意,「訝許同」,即令「我」驚奇竟如此相同,庾信詩云:「訝許能含笑」。此二句融入口語,言約義豐,見出詩人語言的錘鍊之功。末聯「金盤玉箸」承第三聯大明宮富麗堂皇的意象而來,從記憶中醒來,回到「任轉蓬」的蜀地「此日」。

這是一首詠物詩。它以「朱櫻」為描寫對象,採用今昔對比手法,表達了詩人對供職門下省時的生活細節的深情憶念。這就從內容上增添了生活層面和感情厚度。它使我們看到一個既與勞動群眾友善,又對王朝懷有忠愛的詩人的複雜感情。昔人謂「杜詩詠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絸齋詩話》)此詩可貴處,就在於能畫出一個飄零中的詩人。與此相適應,此詩「終篇語皆遒麗。」櫻桃「自紅」,野人「相贈」,「憶昨賜沾」,「早朝擎出」,「 此日嘗新」,都以遒勁取勝。而「細寫愁仍破」, 「 勻圓訝許同」,與「金盤玉筋無消息」等,則又顯得很明麗[3]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4]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5]

唐代詩人杜甫是古代又一出名的窮爸爸。父親和祖父均為朝廷命官的杜甫,也曾想走仕途,然而他官運不濟,一直到44歲時才混了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不想當年又生「安史之亂」,「穀食踴貴」。《舊唐書·杜甫傳》記載,避亂回家的杜甫「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人」。最讓杜甫傷心的是,因為窮,小兒子被餓死了。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中,杜甫悲憤地寫道:「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杜甫最喜歡小名叫「驥子」的兒子杜宗武,曾誇讚「驥子好男兒」,並把杜家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杜宗武身上。在兒子過生日那天,特作《宗武生日》詩:「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6]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

  1. 《野人送朱櫻》 古詩文網
  2. 《野人送朱櫻》 詩詞文句網
  3. 野人送朱櫻 古詩文網
  4.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5. 杜甫特別開心的一首詩,行文瀟灑,頷聯為千古絕對,不愧為詩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6-04 11:06
  6. 「窮爸爸」用詩歌表達為父者心聲 京報網;發布時間;2014-06-23 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