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山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山區隸屬於上海市,是上海西南部遠郊,位於中國長江以南、黃浦江上游南岸,東與奉賢區接壤、北與松江區、青浦區為鄰,西與浙江平湖、嘉善交界。全境地勢低平,地面高程自北西至東南略有升高。河流屬黃浦江水系,源出浙江天目山區。2015年全區總面積613平方公里,轄有9個鎮、1個街道、2個工業區,常住人口79.8萬人。

金山古稱海鹽,別稱柘湖、康城、前京、苧城、鸚鵡洲、雲間等,曾是中國著名的產鹽之鄉。上海市中部有一條偏西北——東南走向的遠古時代的自然堤,謂之岡身,即從金山開始、行經奉賢、閔行、嘉定等一線。在金山漕涇有唯一遺址,為區級文物。另境內有馬家浜文化和良諸文化多處。

2016年,金山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22.9億元。

2017年,金山區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2019年1月9日,憑藉金山農民畫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1]

基本概況

金山區交通便捷,滬杭鐵路、金山鐵路支線和亭衛公路、新衛公路橫貫南北,320國道穿越東西。隨着上海市高速公路建設步伐的加快,至2005年,金山境內將形成「兩橫三縱」高速公路網架(「兩橫」指莘奉金高速公路和亭楓高速公路,「三縱」指滬杭高速公路、同三國道和嘉金高速公路),金山的交通條件將產生質的飛躍。

1997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金山縣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上海金山實業公司聯合建政,撤縣建區。撤縣建區後,「拼搏二十年,把金山建設成城鄉一體的現代化的上海南翼濱海新城」成為52.9萬金山人民為之團結奮鬥的新理想、新目標。新建和改造公路47.8公里,全區公路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0.94公里。新建和改造鄉村道路116公里。新增綠地面積164萬平方米,被評為「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區」和「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

發展工業是金山區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金山區工業已有化工、輕工機械、紡織服裝、電子、醫藥、汽車配件、暖通設備、建材、食品等行業,工業企業1300餘家,已形成12個頗具實力的企業集團、15家年產值超億元或利潤超千萬元的企業。以商業、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也有較快發展,全區已有大型綜合性商場10餘家,商業網點7900餘個。金山區的農業具有良好的基礎和優勢。現有耕地面積52萬畝,是上海糧、油作物的主要產區之一。金山區還是上海副食品的重要生產基地,豬、蛋、奶、水產品的產量歷居市郊前三位。

金山區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境內的「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島是滬上僅存的一塊淨土,島上保存着上海陸上及其他地區早已絕跡的原始植被和珍稀植物,有獼猴等珍貴動物。大金山上的寒穴泉,更為一絕,因其水質甘冽,被譽之為「神泉」。「三島」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理想的旅遊、避暑勝地。朱涇東林寺、松隱華嚴塔、戚家墩春秋及西漢古文化遺址、亭林良渚文化遺址等將闢為古文化旅遊觀光的新景點。金山農民畫、黑陶藝術將創作、生產出更多的精品向世人展示金山社會文化風情。

面向新世紀,金山區的發展機遇進一步顯現。一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兩橫三縱」高速公路網架將在「十五」期間逐步形成,大、小洋山深水港建設即將啟動,金山的交通條件將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與市中心及周邊地區的聯繫將大大加強。二是產業發展的機遇。上海石化四期建設和上海化學工業區的開發建設,為金山依託大化工,發展化工延伸產業和配套服務產業創造了良機。三是潛在的地域優勢。隨着交通條件的改善,金山作為上海西南門戶以及地處杭州灣的海灣優勢將逐漸顯露,為金山發展物流業、倉儲業、運輸業提供了新的機遇。[2]

歷史沿革

公元1726年建縣。1997年4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29號):金山縣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上海金山實業公司聯合建政,撤銷金山縣,設立金山區,以原金山縣的行政區域為金山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金山衛鎮。

古代春秋時,越拓土至今金山境(清嘉慶《松江府志·建置沿革表》)。金山地處吳、越交會,戰國時吳、越交戰頻繁,縣境隸屬屢變。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前後,吳王夫差敗越,金山地區一度歸吳;周元王三十年(前490年),勾踐被釋返國,縣境復入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威王興兵敗越,金山地區屬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置會稽郡,金山隸會稽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海鹽縣(明天啟《海鹽圖經》作二十五年),金山隸會稽郡海鹽縣。海鹽縣治在今金山縣東南境,秦末或西漢時,陷為湖(柘湖),徒治武原鄉(今浙江平湖縣境內)。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劉邦封劉賈為荊王,海鹽縣隨會稽郡歸荊國管轄。十一年,劉賈為英布所殺,荊國廢(《漢書·地理志》)。英布之亂平定後,立劉濞為吳王,建吳國,海鹽隸吳國會稽郡。景帝三年(前154年),劉濞叛漢,吳國被除,海鹽仍隸會稽郡(嘉慶《松江府志·建置沿革表》)。王莽代漢(9—23年),改海鹽縣為展武縣。

東漢建武六年(30年),復海鹽縣名(《海鹽縣誌·沿革考》)。永建四年(129年),以浙江(今錢塘江)為界,浙東為會稽郡,浙西為吳郡,海鹽縣隸吳郡(《嘉興府志》)。梁天監六年(507年),析海鹽縣東北境置前京縣(嘉慶《松江府志》作「太清三年」),隸信義郡,旋改隸吳郡。今張涇河以東地區屬前京縣,縣治在金山北麓,其城梁天監七年築(《輿地記勝》)。大通六年(疑為中大通六年,公元534年),又析海鹽東北境置胥浦縣,其地東至張涇,西抵長泖,北達橫潦涇,東南至海(乾隆《金山縣誌·歷代建置圖》),縣治在胥浦里(今干巷附近)。梁太清三年(549年),分吳郡海鹽、胥浦為武原郡。尋胥浦縣併入前京縣。陳永定二年(558年),置海寧郡。前京、海鹽、鹽官縣同屬海寧郡(《陳書》)。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海寧郡,前京與海鹽併入鹽官縣,隸杭州(《元和郡縣誌》)。金山地屬鹽官。

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海鹽縣,隸吳郡。武德七年海鹽縣併入嘉興縣,隸蘇州。武德八年復海鹽,隸潤州(今鎮江)。貞觀元年(627年)海鹽復入嘉興縣。景雲二年(711年),復置海鹽縣,隸蘇州(《新唐書·地理志》)。先天元年(712年),海鹽縣復入嘉興縣,隸蘇州(《海鹽縣誌·沿革考》)。開元五年(717年),復置海鹽縣(《海鹽圖經·卷一》),金山屬海鹽。

唐天寶十年(751年),吳郡太守趙居貞奏准,割海鹽北境、嘉興東境、崑山南境置華亭縣,隸吳郡(明萬曆《海鹽縣誌》)。自此,金山地屬華亭縣。乾元二年(759年),改吳郡為蘇州,華亭屬蘇州(嘉慶《松江府志》)。

五代,吳越錢鏐寶大元年(924年),在嘉興設開元府(《十國春秋》),華亭隸開元。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錢元瓘廢開元,華亭隸吳郡。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在嘉興置秀州,華亭縣屬秀州(《十國春秋·吳越王穆王世家》、嘉慶《嘉興府志》)。宋代沿襲舊制,金山仍屬華亭。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華亭縣為華亭府,隸浙西道嘉興路。翌年,改華亭府為松江府,領華亭縣(至元《嘉禾志》)。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於華亭縣南境小官鎮(篠館鎮)築城置衛,以海中金山命名為金山衛。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分華亭縣風涇、胥浦兩鄉及仙山、華亭、集賢、修竹等鄉之半建婁縣,隸松江府。金山地屬婁縣。

雍正二年(1724年),兩江總督查弼納以蘇松大縣,額賦繁多,一官難以治理,奏請分縣。同年戶部議覆核准(《世宗皇帝實錄·卷二十四》)。雍正四年,析婁縣胥浦1鄉,並風涇、集賢、修竹、仙山4鄉一部建金山縣,設縣治於金山衛城,隸松江府。

咸豐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天國統治期間,縣名改為金珊縣,隸蘇福(江蘇)省松江郡。同治三年,太平軍敗,恢復舊建置。

近代民國元年(1912年),金山成立軍政分府,隸江蘇省。民國3年設滬海道於上海,金山縣隸滬海道。民國16年廢滬海道,隸江蘇省。民國22年,金山縣屬江蘇省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松江)管轄。民國25年,改隸江蘇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6年11月5日,日軍在金山衛登陸,縣城淪陷。金山縣政府流亡於江浙邊境,隸江蘇省江南行署。同時,日軍組織「金山縣維持會」。民國29年,成立偽縣政府,隸汪偽國民政府轄下江蘇省。民國31~32年,日偽「清鄉」,偽金山縣政府改為金山特區公署,由駐嘉興日軍控制。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金山縣仍隸江蘇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5月13日,金山縣解放。5月15日,成立金山縣人民政府,隸蘇南行政區松江專區。

民國2年(1913年),廢鄉、保、區、圖制,實行鄉、市自治。全縣分為朱涇、張堰兩市及呂巷、衛城、東一(今新農)、東二(今松隱)、西鄉(今泖橋)、北鄉(今泖港)等6個鄉。

民國16年(1927年),全縣改為1市1O鄉:朱涇市、張堰鄉、呂巷鄉、干巷鄉、廊下鄉、錢圩鄉、衛城鄉、東一鄉、東二鄉、西鄉、北鄉。各市、鄉均設行政局。

民國18年(1929年),實行鄉鎮區域自治,全縣用序數編號分9個區:一區(朱涇)、二區(泖橋)、三區(泖港)、四區(干巷)、五區(呂巷)、六區(張堰)、七區(廊下)、八區(金山衛)、九區(松隱)。區以下,按百戶左右設鄉(鎮),25戶設閭,5戶設鄰。當年,全縣計有35個鎮、228個鄉(鄉鎮名無考)。翌年,鄉鎮以下編成1383個閭,6799個鄰。

民國23年(1934年)1O月,實行保甲制,以戶為基本單位,一般10戶編為1個甲;10甲編為1個保(縣治所在地則由25甲編為1保);若干保編為1個鄉、鎮;若干鄉、鎮編為1個區,至民國24年完成。全縣分6個區,12個鎮,51個鄉(朱涇、張堰、呂巷3個大鎮,各分為2~3個建置鎮),365個保,3809個甲。各區所轄鄉、鎮如下:

第一區(駐朱涇)轄14個鄉、鎮:東林鎮、西林鎮、公續鎮、賀埭鄉、陳浜鄉、下圩鄉、泖橋鄉、韓塢鄉、姚古鄉、興塔鄉、蔣浜鄉、下坊鄉、宙圩鄉、蔣涇鄉。

第二區(駐泖港)轄8個鄉:泖一鄉、泖二鄉、泖三鄉、泖四鄉、泖五鄉、泖六鄉、泖七鄉,泖八鄉。

第三區(駐松隱)轄7個鄉、鎮:松隱鎮、溫河鄉、西來鄉、日豐鄉(又稱百福鄉)、黃耳鄉(又稱望霓鄉)、太平鄉、思益鄉。

第四區(駐張堰)轄15個鄉、鎮:欽明鎮、留溪鎮、干巷鎮、錢圩鎮、甪巷鄉、長浜鄉、周山鄉、務本鄉、山涇鄉;甪里鄉、培本鄉、孔堂鄉、八字圩、存養鄉、前崗鄉。

第五區(駐呂巷)轄12個鄉、鎮:呂巷鎮、橫溪鎮、胥泖鎮、廊下鎮、呂東鄉、呂西鄉、呂南鄉、呂北鄉、黃泥鄉、萬春鄉、山塘鄉、邱移鄉。

第六區(駐金山衛西門)轄7個鄉、鎮:西門鎮、查山鄉、橫浦鄉、扶王鄉、北張鄉、南張鄉、裴弄鄉。

民國35年(1946年),裁撤區公所,由縣直轄鄉、鎮。將63個鄉、鎮合併為32個鄉、鎮,即朱涇鎮張堰鎮松隱鎮呂巷鎮、公續鄉、秀北鄉、秀南鄉、興塔鄉、大茫鄉、春明鄉、廊下鄉、胥浦鄉、山塘鄉、南泖鄉、泖港鄉、黃橋鄉、沈涇鄉、干巷鄉、溫河鄉、西來鄉、太平鄉、涇東鄉、涇西鄉、南浦鄉、甪里鄉、秦望鄉、舊港鄉、錢圩鄉、衛城鄉、濱海鄉、大石鄉、肇基鄉。同時為加強對南部(涇東、涇西、南浦、甪里、秦望、舊港、錢圩、衛城、濱海、大石、肇基)11個鄉鎮的管理,在張堰設區署。

民國36年(1947年)12月,將32個鄉、鎮合併為17個鄉、鎮:朱涇鎮、張堰鎮、呂巷鎮、金衛鎮、松隱鎮、秀州鄉、大茫鄉、興塔鄉、泖港鄉、干巷鄉、廊下鄉、胥泖鄉、黃公鄉、太平鄉、查山鄉、錢圩鄉、潦北鄉。並按各地政務繁簡及經濟、交通等因素,將鄉鎮分為甲、乙兩等。朱涇鎮為縣治所在地,張堰鎮、呂巷鎮為縣經濟重心,金衛鎮和松隱鎮為軍事交通要地,列為甲等;其餘12個鄉列為乙等。

民國37年(1948年)4月,將17個鄉、鎮合併為9個鄉、鎮,即朱涇、張堰、呂巷、松隱、金衛5個鎮和干巷、廊下、秀泖、泖港4個鄉。

1949年解放前夕,又析張堰、金衛兩鎮部分地域設錢圩鄉。

現代1949年5月,金山縣解放。縣人民政府下轄朱涇、張堰兩鎮和泖港、秀泖、呂巷、松隱4個辦事處。朱涇鎮人民政府轄1O個保;張堰鎮人民政府轄24個保;泖港辦事處轄11個保;呂巷辦事處轄17個保;松隱辦事處轄17個保;秀泖辦事處轄11個保。全縣共90個保,1817個甲。同年8月設金衛辦事處。

1949年1O月,廢保甲制。12月,全縣成立朱涇、秀泖、呂巷、張堰、張涇、泖港、金衛7個區。

1950年6月,因朱涇、秀泖、金衛、張堰4個區的人口數未達中央人民政府規定的區制要求,遂將秀泖區併入朱涇區,金衛區併入張堰區。全縣5個區轄3個區屬鎮、40個鄉,21個街道委員會,470個行政村。各區轄鄉鎮如下:

朱涇區轄朱涇鎮、石鼓鄉、新涇鄉、大茫鄉、新泖鄉、待涇鄉、秀州鄉、貴涇鄉、雙廟鄉、秀塘鄉、腰涇鄉。朱涇鎮為區屬鎮,區政府設在朱涇鎮。

張堰區轄張堰鎮、秦望鄉、河涇鄉、錢圩鄉、大石鄉、八字鄉、劉堰鄉、典浦鄉、舊港鄉、西門鄉、新扶鄉。張堰鎮為區屬鎮,區政府設在張堰鎮。

張涇區轄橫涇鄉、捷步鄉、松隱鄉、前崗鄉、後崗鄉、干巷鄉、慧農鄉。區政府設在後崗集鎮,後移至干巷集鎮。

呂巷區轄呂巷鎮、三新鄉、棲鳳鄉、南堡鄉、廊下鄉、余萬鄉、虹橋鄉、關泖鄉、龍泖鄉。呂巷鎮為區屬鎮,區政府設在呂巷鎮。

泖港區轄長洪鄉、溫河鄉、米市鄉、新港鄉、黃橋鄉。區政府設在泖港集鎮。

1951年,朱涇、張堰兩區屬鎮升為縣屬鎮。同年秋,朱涇區自雙廟、貴涇兩鄉分出合境鄉;自待涇鄉分出秀涇鄉。冬,又從朱涇區石鼓鄉分出新農鄉。

1952年春,從泖港區黃橋鄉分出新黃鄉,張涇區前崗鄉、後崗鄉之間分出前中鄉。

1953年秋,撤銷新黃鄉。全縣轄2個縣屬鎮、5個區,44個鄉。

1957年7月,撤區並鄉,全縣分為朱涇、張堰兩個縣屬鎮,朱涇、新農、泖港、呂巷、松隱、干巷、廊下、張堰、錢圩、金衛、興塔11個行政鄉。

1958年4月,朱涇鎮人民委員會降格為朱涇鎮工作委員會,隸朱涇鄉。同年9~1O月取消鄉、村建制,按鄉為單位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全縣計有:紅旗(朱涇)、躍進(新農)、幸福(呂巷)、五星(廊下)、英雄(干巷)、東風(張堰)、浩光(松隱)、火箭(興塔)、群眾(錢圩)、東方紅(泖港)、金衛11個人民公社。不久,恢復原鄉名為公社名稱。全縣106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為生產隊,下轄1299個生產小隊。

1959年6月,撤銷張堰鎮人民委員會建制,成立張堰鎮工作委員會,隸屬於張堰公社。同年,將朱涇公社繁榮大隊組建為縣屬第一農場;將松隱公社浩光大隊組建為縣屬第二農場;將金衛公社衛城大隊組建為縣屬第三農場,將廊下公社萬春大隊一部分水面和土地,組建為縣淡水養殖場。這四個場既是生產單位又是行政建置,直屬縣人民委員會管轄。

1962年,實行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制,生產隊改稱生產大隊,生產小隊改稱生產隊。是時,全縣有11個公社、3個農場、1個淡水養殖場,141個生產大隊,1576個生產隊。同年4月,朱涇鎮自朱涇公社析出,5月,張堰鎮自張堰公社析出,均為縣屬鎮。7月,將第一、第二、第二3個農場分別劃歸所在公社管轄,改為生產大隊建制。

1966年1O月,縣境調整,全縣轄朱涇、張堰、亭林、楓涇4個縣屬鎮和楓圍、興塔、朱涇、新農、松隱、亭新、朱行、張堰、金衛、山陽、漕涇、錢圩、廊下、呂巷、干巷15個公社,下設212個生產大隊,2249個生產隊。

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恢復鄉行政建置,全縣15個公社改制為15個鄉。同年底,恢復村的建置,改生產大隊為行政村,全縣各鄉共轄行政村236個,村民小組(原為生產隊)2814個。村設村民委員會,4個縣屬鎮下設23個街道居民委員會。縣淡水養殖場成為獨立的生產單位。

1986年3月,呂巷鄉改為縣屬鎮,轄原呂巷鄉所屬行政村和街道居委會。

1985年,各鎮、鄉所屬基層行政機構如下(各鄉的行政村一般沿用原生產大隊名稱,有部分更動者附註原名):

朱涇鎮轄居民委員會9個:東林、羅星、勝利、東風、大橋、新匯、萬安、廣福、西林。

楓涇鎮轄居民委員會6個:和平、文化、中心、青楓、友好、新楓。

張堰鎮轄居民委員會4個:東風、安東、和平、解放。

亭林鎮轄居民委員會4個:中山、新建、復興、和平。

呂巷鎮轄:呂巷居委會和盪田(建新)、棲鳳(前進)、六橋(新義)、馬村(奮勇)、蔣巷(建富)、夾漏(繁榮)、太平(太平寺)、蔣古(新豐)、南塘(國建)、薔薇(富強)、戚埭(國強)、泖灣(富強)、厙浜(積極)、新浜(紅陽)、姚家(雙姚、團結)等15個村。

松隱鄉轄:浩光、松隱、南星(民主)、周柵(紅旗)、牌樓(七一)、駁岸(五星)、後崗(光明)、前中(聯明)、九豐(立新)、金明、盪新(長征)11個村。

干巷鄉轄:張涇、新涇、長躍(前進)、龍灣(興隆)、光明、何士(光明)、光輝、三新、四圩、和平、白漾(紅光)、顏家(聯民)、紫石(聯民)、寒圩(勝利)14個村。

廊下鄉轄:萬春、勤勞、中聯、勇敢、勇勤、中豐、新建豐、景陽、中民、新建江、山塘、中華、莊家(東新)、南甪、向化(向陽)、友好16個村。

張堰鄉轄:舊港、桑園、甪里、魯堰、百家、高橋、界山、秦望(長洪)、秦山、秦陽(紅衛)、河涇、建農12個村。

錢圩鄉轄:塔港(一大隊)、東圩(二大隊)、橫召(三大隊)、星火、八字、聯星、張橋、南石、劉堰、聯合、雙圩11個村。

金衛鄉轄:八一、八二、永久、永聯、永勝、新聯、新圩、梅園(新光)、橫浦、衛北、長春、衛通、聯豐、農建、金衛、衛城16個村。

朱涇鄉轄:民主、勝利、前進、萬安(工農)、聯盟、秀涇(光明)、蔣涇(幸福)、一農、良種、東方紅、增產、建設、富強、蔬菜14個村。

興塔鄉轄:寒涇、蔣浜(五星)、雙廟(紅旗)、光榮、興塔、潛莊(良種)、五一、成功、新光、黎明、下坊、曹都(大興)、洋涇(團結)、泖橋(永久)、毛家(星豐)、韓塢、新泖(友好)、衛星18個村。

新農鄉轄:五龍(躍進)、愛國、三浜(紅星)、沈莊(紅旗)、萬年(繁榮)、慧農、牡丹、幸福、長浜、新范、溫河、新民(光明)、光華、三圖(光明)14個村,

楓圍鄉轄:新園、中洪(勝利)、步揚(新農)、俞匯(利民)、新春、廟港、農興、錢明(延安)、長安、長征、王圩(長風)、盛新(東風)、楓南(新豐)、新華、新義、徐涇(新中)、明星、養義、菖梧(紅星)、團新(紅旗)20個村。

亭新鄉轄:友誼、龍泉、六塔(建國)、亭東(戰鬥)、東新、亭南(紅星)、新巷(新龍)、油車(新民)、全心、漁池(新興)、亭西(勝利)、金門(團結)、九橋(盪新)、盪涇(新華)、亭北(立新)、紅楊、新建17個村。

朱行鄉轄:歡興(八一)、歡庵(新建)、群力、紅光、共和、橫涇(中華)、立新、鄔浜(勝利,1989年改為運河)、高樓、東風、長樓(衛星)、林橋(東方紅)、胥浦(曙光)、團結、合興、保衛、新街(新華)、紅星、橋灣(紅旗)19個村。

漕涇鄉轄:增豐、東海(光明)、鎮南(明星)、營房、沙積、建國、明華(東風)、長堰(聯豐東部)、阮巷(聯豐西部)、金星、蔣莊(立新)、護塘(紅旗北部)、鄧橋(紅旗南部)、金光、涇西(紅衛)、水庫(勝利)、塘外(種子場)、張家厙(漁業)、海涯(鹽場)19個村。

山陽鄉轄:大興、向陽、曙光、工農、九龍、汀南、倪家(前進)、新江、海光、衛東(建國)、楊家(長征)、東方、七一、中興、紅旗、甸山、長興、躍進、華新、漁業20個村。[3]

自然地理

地質

在晚太古代(25±0.5億年前)金山地區海底火山活動強烈,至早元古代中期(23億年前)的五台運動,地層發生強烈褶皺、斷裂。中元古代到晚元古代,經歷晉寧運動(8±0.3億年前)上升成陸,並相對穩定。古生代(5.7~2.3億年前)出現多次大規模海侵,地殼多次升降。中生代(2.3~0.67億年前)岩漿活動又開始活躍,經過燕山運動,形成新的華夏系構造格局,早期勞村旋迴和黃尖旋迴為本區主要成岩期。新生代(O.67億年前~今)喜馬拉雅運動使地層發生褶皺、變質和斷裂,又經過第四紀冰期影響和多次海侵,在海陸相交替沉積作用下,形成基岩上部地層。

地貌

金山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南翼,太湖流域碟形窪地東南端。全境地勢低平,地面高程自北西至東南略有升高,河渠交織成網。縣境地貌經歷了燕山晚期地質運動、新生代古氣候冷熱交替變化以及300萬年來地殼的緩慢沉降,從而在前第四紀地層的基底上堆積了厚O~285米不等的鬆散岩層,造就了現今的地貌形態。根據地貌形成的外動力過程、成因及其形態,可分為湖沼窪地、湖積平原、瀉湖平原、濱海平原、潮坪,以及剝蝕殘丘6個地貌單元。

土壤

金山土壤受地貌地勢的制約,發育於湖泊沉積、河湖交互沉積、江海交互沉積和江河沖積4種母質的基礎之上,在不同地域分別經歷了鹽漬化、草甸化和沼澤潛育化的過程,又經過長期人為影響,逐步形成水稻土和潮土兩個土類。根據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全縣水稻土64.54萬畝,占農田總面積99.96%,其中又可分為3個亞類、12個土屬和27個土種。潮土231畝,占O.04%,為挖墊灰潮土亞類中堆疊壤土屬下的一個堆疊土種,分布於河流兩側,僅作自留地、十邊地之用。因此,本縣極大部分為水稻土,而其中青黃泥、黃斑青紫、青紫泥、青黃土、黃泥頭5個土種為本縣分布較廣、面積較大的土種。西北部低田區,地下水位高,大部為青紫泥;中部低平田區,地勢略高,以青黃泥、青黃土為主;東南部高平田區,地勢高爽,以黃泥頭、青黃泥為主,地下水位在1~1.2米以下。

耕層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91±0.77%,全氮O.230±O.042%,北部高於南部;全磷0.065±0.024%,但有效磷含量較低,平均為12.7±5.85PPM,低於9PPM的近16萬畝;全鉀2.16±0.187%,酸鹼度(PH值)平均6.89,大部呈中性。

山脈

金山三島位於東經121°24′~25′,北緯30°41′~42′,距杭州灣北岸陸地最近點(金山嘴)6.2公里。由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島組成,大金山頂峰高105.03米,是上海市地面最高點。明洪武建金山衛,清雍正建金山縣,均以金山島得名。

金山三島古時原在陸上,同屬一山,統稱金山,五代以前亦稱「釗山」。春秋戰國時期,山周圍已有村落和城堡設置,北宋年間並有港口;山上有寺廟,並有天然泉水「寒穴泉」。由於岸坍陷後退,於宋代淪入海中,三個頂峰出露海面,構成現在的三個島嶼。今村落、城堡、港均已陷海,山上古蹟亦已湮沒。

金山淪海後,成為近岸島嶼,扼杭州灣之咽喉,歷來為海防要地。

大金山懸崖峭壁,低谷幽深,巉岩怪石,林木掩映,出沒煙波縹緲之中,數百年來孤懸海上,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相對較少,山上保存着上海地區陸上早已絕跡的原始植被和珍稀植物,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島上氣候宜人,炎夏無酷暑,是有待開發的旅遊、避暑勝地。

大金山吳淞高程105.03米,東西尖狹,中部寬闊,略呈菱形,最長處963米,最寬處437米,面積0.3平方公里。小金山,亦稱「勝山」,位於大金山西北1.75公里,吳淞高程34.23米,東狹西寬,山勢平坦,最長處450米,最寬處247米,面積0.1平方公里。浮山位於大金山南0.63公里,吳淞高程31.71米,長290米,最寬處183米,面積0.05平方公里;呈橢圓形,山頭渾圓無峰,僅中部有山脊隆起,海拔較低,狀如圓盤,浮于海面,舊志也稱「玉盤山」。其橢圓形山體東部尚有狹長小山脊出露海面,整個山體狀如龜,俗稱「烏龜山」。光緒<華亭縣誌>雲「浮山即玉盤山,又俗呼龜山,皆象形也」。[4]

氣候環境

金山區位於北亞熱帶,屬季風氣候區,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日照較多,無霜期較長,宜於稻、麥、棉、油菜等農作物生長。但受颱風、雨澇和寒潮影響較大。

春季始於4月初,歷時75天左右。本季冷暖空氣活躍,乍暖還寒,變化較多,時有低溫和連陰雨,部分年份還會出現倒春寒,4月下旬還可出現晚霜凍。

夏季始於6月中旬後期,歷時3個月左右。本季氣溫高,熱量足。6月中旬至7月中旬前期為梅雨季節,當處於冷區時,溫度偏低,連續降水潮濕;處於暖區時,忽晴忽雨,溫度偏高,天氣悶熱,雷雨暴雨較多,易引起洪澇災害。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是全年最熱時期,當地面刮西南風時常有高溫酷暑。8月中旬以後至9月中旬天氣由熱轉涼,是颱風暴雨和秋雨最多的季節。

秋季始於9月中旬後期,終於11月中旬後期,歷時約2個月,是全年最短的季節。本季冷空氣逐漸增強,往往溫度驟然下降,溫差較大,多數年份為秋高氣爽的天氣。秋末,常有一段秋雨日子,少數年份在10月下旬就出現5℃以下低溫,並有早霜,對稻、棉作物產量和質量影響較大。

冬季從11月下旬至翌年4月初,歷時130天左右,是全年最長的季節。氣候特點為嚴寒少雨雪。11月下旬至12月底多乾冷,在強冷空氣侵襲下多暴冷和霜凍天氣,最低氣溫可降到零下5~6℃,出現嚴重冰凍。2月中旬至3月下旬,是全年光照最少,下雪最多的時期,溫度回升緩慢,多陰冷天氣。

金山區光照較為充足,常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21.2小時,最多年是1971年,達2335.5小時,最少年是1959年,僅1801.5小時。年際差534小時,日照時數的年際、月際變化與太陽輻射基本上一致。一年之中太陽光照的變化是:1~5月逐月增多;6月中旬至7月中旬,處於梅雨季節,太陽光照相對減少;7~8月處於伏旱季節,太陽光照最強;9月起太陽光照又逐月明顯減少,到12月為最低點。常年平均為111.72千卡/平方厘米,最多是1971年為121.73千卡/平方厘米,最少是1982年為104.85千卡/平方厘米。

物產富饒

金山土地肥沃,良田廣闊,河道縱橫,水網密布,素有「上海糧倉」之譽。境內氣候宜人,自然條件優越,盛產大米、瓜果、蔬菜、生豬、魚蝦、禽蛋、海產品等,現已基本形成出口蔬菜和精品西瓜兩大主導產業以及葡萄、蟠桃、草莓、花卉苗木和食用菌等五大產業基礎。培育了銀龍蔬菜加工廠等一批龍頭企業。金山楓涇的丁蹄和黃酒飲譽中外。漕涇鎮被命名為全國農村科普(精品西瓜)示範基地。

金山是上海大都市的菜籃子和副食品供應基地。

市級金山現代農業園區的帶動效應逐步顯現,種子種苗生產基地、出口花卉基地、冬棗生產基地、申漕特種水產養殖基地、6000頭奶牛養殖基地等一批特色農業項目相繼建成,全國現代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加快建設。建成了區級千畝雜交水稻制種基地、2000畝優質常規稻繁育基地和9萬畝高標準設施糧田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項目。培育了一批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銀龍蔬菜公司被列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

金山區內商業網點星羅棋布。有瑞鑫百貨、新石化百貨、農工商大賣場、華聯、聯華超市、易初蓮花、樂購大賣場、國美電器、永樂家電等一批大型商業設施和購物場所。臨海而建的世安海升大酒店、修葺一新的金山賓館等,為居家購物、商貿洽談和休閒娛樂提供便利場所。

金山區土地資源有限,水資源豐富,張堰附近有以銅為主的多種金屬伴生礦體,動、植物野生資源不多。

民族人口

金山區總人口55萬。金山是中國少數民族散居地區。金山的少數民族以居住在石化地區為最多,他們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全國各地支援石化建設過程中調到金山;金山因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需要,從各地大量引進各類人才,其中包括了許多少數民族人才;改革開放以後,來金山經商、打工、求學以及婚嫁來金山的少數民族日益增多。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金山少數民族人口數為1498人,有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回族、苗族、彝族、壯族、朝鮮族、滿族、侗族、布衣族、瑤族。

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金山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1997年5月金山撤縣建區,掀開了金山發展的嶄新一頁。

到2005年底,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201.3億元,按現行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3.2%;財政總收入達57.32億元,比上年增長42.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9.29億元,比上年增長46.1%。

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按現行價格)616.9億元,比上年增長44%。第二產業快速發展。基本形成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紡織服裝、汽車及配件為主的支柱產業體系。按照「服務、配合、參與、延伸、保障」方針,金山區與上海石化、上海化學工業區及上海華誼集團等大化工企業的合作不斷深入,產業鏈、人才鏈、服務鏈和城市建設鏈等加快形成。

完成農業總產值11.6億元。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穩步推進。區級千畝雜交水稻制種基地、2000畝優質常規稻繁育基地及9萬畝高標準設施糧田建設基本建成。全區農業規模經營土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比例由17%提高到30%。啟動5000頭奶牛養殖基地、特種水產工廠化育苗與科技孵化基地建設。現代農業園區開發建設,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3億元,基本形成了82公里的園區道路網架。現代化育苗廠、靈芝種植、冬桃生產研發加工基地等12個項目已竣工投產。銀龍蔬菜公司、施普蟠桃園被列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金山區被命名為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全國奶牛優勢區域。

2005年,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8億元,比上年增長22.1%。隨着房地產業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2005年商品房銷售也呈上升趨勢。

2005年,全區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1億元,比上年增長2.2%。2005年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共安排實事重大項目40項。

社會各項事業繁榮興旺,科教文衛體全面進步。啟動了化工自主知識產權工程,籌建了上海市精細化工專業孵化器,創立了上海市化工知識產權試點園區。金山中學、華師大三附中順利通過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總結性評審。2005年底,共有小學23所,中學30所。

2005年,成功舉辦了2005年旅遊節,楓涇古鎮游、城市沙灘游、綠色金山游等特色旅遊項目逐步推出並初見成效。

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成效突出,被評為全國初級衛生保健先進區。楓涇鎮成功創建國家衛生鎮,石化街道創建成上海市一級衛生街道。2005年,建成15所社區標準化衛生服務中心。全區擁有醫療機構30個。2005年,成功舉辦第二屆區運動會,金山區運動健兒參加全國和市級運動會共獲得金牌8枚,銀牌9枚,銅牌6枚。

"十一五"時期是金山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金山全力打造上海國際化工城的重要時期。金山將緊緊圍繞「建設上海國際化工城」這一總體目標,加快建成以石油化工及其延伸產業為主導,機械裝備、電子信息、新型輕紡緊密結合,體現循環經濟要求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與之相匹配的現代服務業基地;加快建成以生態、集約型為特點,與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緊密結合,體現綠色經濟和休閒功能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基地;加快建成以沙白、水清、天藍、地綠的城市海景為標誌,與金山特色文化和生態環境保護緊密結合,體現人居環境優美、休閒娛樂高尚的現代化濱海新城。[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