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開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開英(1902年10月16日-1999年5月8日),字公弢,浙江省吳興縣南潯鎮人,為中國石油工業人士,為1960年代台灣石化工業發展的催生者。曾主持玉門油廠,成為「中國石油事業的先驅和煉油的第一人」。[1]

簡介

1945年,對日抗戰結束後,金開英先生奉命擔任台灣石油事業接管委員會主任委員,來台灣接收日本人所有關於石油生產、煉製與營運相關設備。當時外商對當時國內石油市場有極大興趣,因此金開英先生與少數有識之士密商後,建議政府於1946年6月1日,於上海成立中國石油公司,金開英先生則擔任協理,負責製造與材料業務。1948年末,大陸局勢逆轉,金開英先生奉命來台部署。至1949年初將公司遷來台北。其後接任總經理,至1961年卸任。

先生對人才之培植亦不遺餘力,為台灣石油與石化界培植英才無數,如胡新南、李達海、詹紹啟、姚恆修、虞德麟、董世芬、陳耀生等大老。

我國石油煉製工業的主要創建人,他的前半生在大陸,主持玉門油廠,成為「中國石油事業的先驅和煉油的第一人」。他的後半生在台灣,主持「中油」公司,成為「台灣石油事業的創始人和經濟起飛的功勳人物」。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通電中外,遷都重慶。12月13日,南京陷落。半壁河山淪陷敵手,日寇的鐵蹄踐踏着神州大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主持沁園燃料研究室

哥倫比亞期間,金開英從J·J·Morgan教授專攻燃料研究,兩年後,在化學部門取得了工程師和碩士學位,又在「Bureau of Mine」實習了三個月。正在此時,金開英收到了三叔的來信,希望他回國主持地質調查所的沁園燃料研究室。

地質調查所在中國近代科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個當時僅有六七十人的單位,後來卻走出了24位院士,匯集了丁文江、翁文灝、謝家榮、王竹泉、黃汲清、楊鍾鍵、李四光、斐文中等一大批科學大家,所以有人把它稱作「中國近代科學之根」。著名科學家黃汲清院士曾說:「中國官辦的科學事業,最早的而且具有國際水平的,地質調查所無疑是獨一無二的。」

1930年,地質調查所想建立一個燃料研究機構,然苦於既無場地也無經費。當時的所長丁文江乃向好友、實業家金紹基(字叔初,金開英的三叔)募捐,關心社會公益事業的叔初先生毅然決定捐五萬銀元(另一說為三萬)建造一幢三層大樓,供學術研究之用,並以其父金燾的字「沁園」命名。

1931年金開英束裝回國,出任沁園燃料研究室主任。他的第一件工作是把地質調查所取自全國各地的煤和油的樣本加以分析,匯集成冊,由地質調查所出版。如《中國石油之成分》、《中國各省煤質分析》、《中國各省燃料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報告,都是在金開英的主持下完成的。今天我們還能在北京的國家圖書館裡找到這些珍貴資料。

1937年8月,當金開英第二次從歐洲考察煤、油回國的時候,抗日戰爭已經全面爆發了。

臨危受命

1938年,金開英臨危受命,出任資源委員會植物油提煉輕油工廠廠長。據老油人回憶,該廠廠務行政部門設有四個科,分別是總務科(科長鄒明)、業務科(科長孫越驥)、工程科(科長葉樹滋)、會計科(科長林強),孫越驥兼任駐重慶辦事處主任。廠內的工作人員都很年輕,大多是金開英以招考的形式優選的大學畢業生。為了避免形成「小團體」,他自定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每個大學不超過四名。因此,動力油料廠職員的學籍竟包括四十多個學校,幾乎囊括了整個中國。諸如龍顯烈、董世芬、張芳譽、詹紹啟等石油界老前輩,都是當時金開英招攬培養的人才。及至後來的甘肅油礦局、中國石油公司,金開英都秉持這一原則,並把人員分成「技術型」和「經理型」,為新進人員開設培訓班,儘量給每個人展示及實踐的機會,這些人後來在兩岸石油建設中起到了骨幹作用。

動力油料廠的煉製原料很廣,並不僅限於桐油,而是各種植物油(如菜油)都包括在內,產品則有汽油、煤油、柴油和剎車油等。當時還流傳一個有趣的笑話:有人問:「什麼油可以裂煉?」金開英開玩笑說:「凡是稱作油的都能煉出汽油來,只有一樣例外,那就是醬油!」其豁達幽默可見一斑。

主持玉門油廠

1940年,甘肅油礦局籌備處和動力油料廠訂約負責煉油。後來由於運輸不便,又鑑於金開英在動力油料廠成績卓著,政府索性改派他承辦玉門煉油廠的工程。金開英欣然領命,離開重慶,再次白手起家。

1941年3月16日,甘肅油礦籌備處和動力油料廠合併成立甘肅油礦局,隸屬於資源委員會,由孫越崎出任總經理。甘肅油礦局是一個由政府出資的龐大機構,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生產單位是駐留老君廟的礦場和煉廠。礦場負責石油的勘探和開採,由著名地質勘探專家嚴爽任礦長。煉廠負責原油的煉製和各種油品的生產,由金開英出任首任廠長,這一年他正好40歲。

金開英負責的煉廠分為東、西兩廠,以石油河分界。靠近圓門宿舍的一邊是東廠,建造較早,設備為陳舊的 狀煉爐,一共四座。西廠則較寬大,建有二組 狀煉爐和一座管狀煉爐。那時的煉油方法是手工操作,原油在夏天用桶挑,在冬天用籮筐抬,把它注入預熱池內,加熱熔化為可以流動的液體後,用人工操作的手搖泵加入煉油鍋,加熱到一定溫度,讓汽油和煤油、柴油分別蒸餾提出,冷卻後取出剩餘的渣油,真是一切因陋就簡。

由於缺乏設備,早在煉油廠籌備之初,金開英就派遣動力油料廠的主任工程師蕭之謙前往美國購買一批新式的煉油機器和配套設備。然而,從美國購來的設備卻無法從中國沿海登陸。當時中國對外進出口只有西南一途,且運力交通都極有限,進口的物資往往要在沿途倉庫中等待很長時間。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攻美英法等國在亞洲的殖民地,香港、仰光等地相繼淪陷。此批設備雖然經過竭力搶運,但大部分機械還是陷於敵手或毀於戰火之中,在緬甸損失的設備總共有兩千餘噸。後來搶運出來的一點物資,也僅能勉強拼湊成四架鑽機,煉油設備則根毛未剩。

玉門老君廟發生過兩次大的災難。一次是水災,幾乎衝垮了煉廠;一次是火災,幾乎燒垮了礦區。尤其是那場大火,正值蔣介石到老君廟視察之際,真可謂驚心動魄。

1942年8月發生的大火,肇因於1941年10月的井噴。那時,山上的八號油井鑽鑿到四百多公尺時遇到大油層,地底油氣的壓力極高,當時礦場的設備無法遏制,先噴泥漿,繼噴原油,最多時一天噴油二千五百餘噸,呼嘯之聲,聲聞數里。由於煉油設備有限,噴出的原油無法及時煉完,這些貯存在臨時挖掘的土坑中的原油便成為大火的導因。

火災於8月24日發生,幾乎燒毀了半個礦場。26日忽然接到蔣介石要來礦區視察的消息,致使礦區在慌亂之中又多了一重嚴峻的考驗。幸而那一天油礦局的表現非常好,不但完全掩滅了前一天火災的遺蹟,並在蔣介石自酒泉來礦的途中,看到數十輛卡車運油外出,礦場的八號油井正噴出大量原油,山下的煉廠也在如常煉油。總經理孫越崎、礦長嚴爽和廠長金開英的演示文稿和對答也很得體,終於使蔣介石在親眼目睹之下,認為甘肅油礦局的工作人員在如此困苦的環境下能開創出中國唯一的石油企業實屬不易,對廣大石油職工深表慰問和嘉勉。

對於蔣介石的這次玉門之行,金開英曾回憶說,「蔣委員長等人看到政府投入的錢沒有白費,所以甘肅油礦局在以後數年內的預算都能順利通過,各方對甘肅油礦局也都另眼相待,不再阻梗,這也是甘肅油礦局向成功邁進中的一次轉機;但在他來之前,剛發生過火災,我們確實十分緊張……」。

整個抗戰期間,玉門油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歷經日機轟炸,1942年井噴大火和1943年的特大洪水等重重艱難險阻,1939年到1945年間,共實現鑽井61口,產原油7866萬加侖,煉產汽油1303萬加侖,煤油511萬加侖,柴油近72萬加侖,此外還有石蠟等副產品。今天來看微不足道,可在當時卻給抗戰增加了巨大的物質力量。更具重要意義的是,玉門油礦培養了中國自己的石油工業隊伍,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主持中油公司

1945年抗戰勝利後,金開英奉命接管日偽遺留在台灣及東北的石油事業,出任接管委員會主任監理委員。他南北奔波,憑其科學管理頭腦及治事方法,辦得有條不紊。

與此同時,金開英帶領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赴台,修復了廢墟中的高雄煉油廠,將其併入後來的中國石油公司,實現了我國石油事業的大一統。

1949年,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金開英隨之遷徙台灣,並升任台灣「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開始主持台灣石油事業的發展,這一年金氏48歲。不久,又被任命為「經濟部」首任「國營事業司」司長,開始有計劃地建立台灣的「國營」、特別是石油事業,並開發石油化學工業。

1961年,年滿60歲的金開英自「中油公司」總經理職位上退休。可以說,台灣的石油工業是由金開英一手創立的,他被台灣石油界尊為「龍頭」和「大家長」。

1998年,玉門油礦建礦60周年,於 9月在玉門舉辦盛大的紀念慶祝活動。為此,時任玉門石油管理局局長的劉世洲先生特意趕赴台灣,拜會並邀請當時唯一健在的當年開發玉門油礦的元勛、首任煉油廠廠長金開英先生,希望這位老前輩能參加這個盛典,還向他頒發了「玉門石油管理局榮譽職工」的證書。

1999年5月,金開英先生終因年事已高而不治,享年98歲

視頻

金開英 相關視頻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南潯鎮生力路,湖州南潯汽車站/南潯客運站
美國嘲笑中國無油,中國反擊自救,中國石油工業是如何崛起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