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步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步搖

 

 

 

金步搖金制步搖,古代婦女常見髮飾,步搖與簪、釵一樣也是插在髮際的飾物,而簪首上垂有流蘇或墜子,行動時亦步亦搖故稱為步搖。因製作工藝精細、材料貴重,多見於高貴女子妝奩,普通女子少用。 其製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與釵細相混雜,簪於發上。

史載

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步搖這種飾物,據《周禮·天官冢宰第一》載「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東漢鄭玄注云:「副之言覆,所以覆首為之飾,其遺象若今之步搖矣,服之以從王祭祀。」又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中》載:「殷後服盤龍步搖,梳流蘇,珠翠三服,服龍盤步搖,若侍,去梳蘇,以其步步而搖,故曰步搖。」可見,步搖是殷代、周代王后禮服的必要配飾。

關於「步搖」之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戰國宋玉的《諷賦》:「主人之女,翳承日之華,披翠雲之裘,更披白縠之單衫,垂珠步搖。」據東漢劉熙《釋名·釋首飾第十五》:「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也。」其上垂飾珠滴,是步搖的一個重要特徵。

作為宮廷首飾的后妃步搖,最初其佩戴有着很高的規格要求,據《後漢書·志第三十·輿服下》記皇后拜謁宗廟時的禮服頭飾:「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此處,「爵」即「雀」,「華」即「花」。據近代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北宋陳祥道云:「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中華書局1984年影印版,第1358頁)又《後漢書·皇后紀第十上》,鄧太后「又賜馮貴人王赤綬,以未有頭上步搖、環佩,加賜各一具。」可見,漢代一般後宮妃嬪尚無資格佩戴步搖。另據《西京雜記·卷一》,趙飛燕被冊封為皇后時,妹妹趙合德送來很多貴重的道賀禮物,其中首飾有「五色文玉環、同心七寶釵、黃金步搖、合歡圓璫」

據《三國志·吳書五·妃嬪傳第五》,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曰:孫皓「使尚方以金作華燧、步搖、假髻以千數」。這些首飾被宮女們戴上,昏君孫皓「令宮人著以相撲,朝成夕敗,輒出更作,工匠因緣偷盜,府藏為空。」

《太平御覽·卷七百十五·服用部十七》引晉令:「步搖、蔽髻,皆以禁物。」在晉代,步搖首飾是民間不得隨意佩戴的禁物,只有后妃命婦等上層貴婦人才能佩戴,可見《晉書·志第九·禮上》關於行蠶禮的記載(「皇后著十二笄步搖,依漢魏故事……公主、三夫人、九嬪、世婦、諸太妃、太夫人及縣鄉君、郡公侯特進夫人、外世婦、命婦皆步搖、衣青」)。劉宋一仍其舊,重申了對步搖的禁令(《宋書·志第八·禮五》:「步搖……皆為禁物」)。據《晉書·志第十五·輿服》所載,晉代皇后步搖的形制和東漢差不多,只是「八爵九華」,雀形飾件有所增多。晉代步搖又俗稱珠松,說明珠飾非常之多。另據《文獻通考·卷一百十四·王禮考九》,魏晉南朝以及北齊皇后步搖皆依前制。又《隋書·志第六·禮儀六》,隋代皇后謁廟仍佩步搖,一如晉代。

步搖作為一種裝飾性很強的美麗首飾,上行下效,它向民間流行的自然趨勢不可遏止,魏晉南北朝的詩歌中時有所見,到唐代步搖已經成為很普通的首飾了。據《新唐書·志第二十四·五行一》:「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衿袖窄小。」據《楊太真外傳》:「上又自執麗水鎮庫紫磨金琢成步搖,至妝閣,親與插鬢。」唐玄宗用大內寶庫中的上好黃金打造成步搖,親自插戴在楊貴妃頭上。這正好和《長恨歌》所描繪的相合,楊貴妃的專寵可知。又《唐語林》載:「長慶中,京城婦人首飾,有以金碧珠翠,笄櫛步搖,無不具美,謂之『百不知』。」唐代社會高度發達,崇尚奢靡之風,盛裝的婦女們滿頭珠翠,富麗堂皇之極。由此可見,步搖是唐代婦女的重要首飾之一,這也和考古成果相印證。

元代以後,步搖不如唐宋時流行。元代伊世珍《琅嬛記·卷上》引宋無名氏《采蘭雜誌》:「人謂步搖為女髻,非也。蓋以銀絲宛轉,屈曲作花枝,插髻後隨步輒搖,以增媌媠,故曰步搖。」

此外,還有一種步搖冠,外形和步搖有些相似,但並非婦女首飾,作為一種冠帽,男女皆可服用。(見孫機先生《步搖·步搖冠·搖葉飾片》)。《漢書》記載奸臣江充覲見漢武帝時就帶着步搖冠,給皇帝以很好印象。《晉書·卷一百八·載記第八》:「時燕代多冠步搖冠,莫護跋見而好之,乃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為步搖,其後音訛,遂為慕容焉。」這便是十六國時期赫赫有名的慕容氏的來歷。步搖冠和本文無關,略過不提。

考古

最早可見的步搖樣式,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中有所反映。畫中一名老年貴婦,身穿深衣,頭插樹枝狀飾物,這應是最早的步搖形象。甘肅武威出土的一件漢代金步搖,披垂的花葉捧出彎曲的細枝,中間枝頂一隻小鳥,嘴銜下墜的圓形金葉,其餘的枝條頂端或結花朵,或結花蕾,而花瓣下邊也墜金葉。搖葉的設計原是受了異域步搖冠的影響,比較阿富汗大月氏墓出土的一件金步搖,便可見出若干細節處理的驚人相似。步搖冠並沒有被漢族普遍接受,但冠上的搖葉卻移用到已有的步搖上。步搖在魏晉時相當流行,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也繪出了它的形象。圖中步搖皆兩件一套,垂直地插在發前,它的底部有基座,其上伸出彎曲的枝條,枝上似有金搖葉,恰與出土文物相符。這種步搖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期,是六朝貴族婦女喜愛的頭飾。

這時期出土的步搖實物多見於北方鮮卑族墓中。遼寧北票出土的步搖飾件,狀如花樹,展開大小枝丫,枝上金環各掛金葉,隨步一動,枝擺葉搖,華美無比。北燕馮素弗墓曾出土一件完整的步搖冠。目前發現最多的是步搖上的配件,以桃形金片(有的考古發掘報告稱為「雞心形金片」)和六瓣花形金飾為主。一般認為,這種桃形金片是步搖上的搖葉。另外,還有內蒙古西河子北朝墓出土的金步搖。

南北朝以後,花枝懸綴搖葉的步搖樣式已不流行,唐代步搖形制與漢魏時有較大的差異。系墜之簪釵,成為步搖的新樣式。唐代步搖多以金玉製成鳳形,口銜下垂的珠串。永泰公主墓的石槨線刻畫中便有頭插步搖的侍女形象,釵首為一大朵海榴花,懸有墜飾。李重潤墓石槨線刻畫的宮裝女子,其冠上所簪步搖為一對展翅欲飛的金鳳,從下彎弧度可以看出花結、垂珠有一定的重量。韋泂墓的墓室壁畫,西壁侍女也插着一鳳形步搖。莫高窟第一三〇窟壁畫中的供養人,髮髻上所插的兩支鳳釵,口中也銜着流蘇。在《簪花仕女圖》中,也可見一貴婦髻上簪有步搖花釵,下綴穗狀搖葉。

漢代樣式的步搖在唐代也有了變化,常常把細金銀絲做成螺旋式的枝條,然後於頂端縛花葉,綴珠玉。新城長公主墓、閻婉墓出土的繫着料珠的銅花飾,應該是這一類步搖的殘件。

較之於其它朝代,唐代步搖取材貴重,工藝精湛,造型優美典雅,色彩明快協調,給人一種落落大方之感。合肥南唐墓出土的金鑲玉步搖,現藏於安徽博物館,非常精美,器形較大,想來與其時高髻之風分不開。「金鑲玉步搖」長28厘米,在金釵上端有一對展開的翅翼,翅翼中鑲着精琢的玉片,玉片四周滿飾鏤空梅菊,由細金絲編織的、嵌着珠玉的穗狀串飾分組下垂,如活物一般生動。「四蝶銀步搖」長18厘米,銀質,頂端有四蝶紛飛,這些蝴蝶用銀絲不規則地繞織而成,下有珠玉垂飾。這兩枝步搖製作獨具匠心,極為華美,象徵着使用者高貴的身份,即使是在今天看來也是非常時尚的。

兩種樣式的步搖均為宋元所繼承。陸城南宋墓出土的步搖,似乎遙承魏晉步搖的樣式。北宋劉沉墓出土的步搖,包鑲水晶的銀片外緣懸系一溜小墜,出土時尚存一枚菱形殘件。與它式樣相同的還有四川閬中宋墓出土的一對金步搖。此式步搖的插戴,可見大阪市立美術館藏宋人繪《送子天王圖》。

湖南攸縣丫江橋出土的元代窖藏金步搖可以算作古典樣式的步搖。它採用了傳統的基本構件,即花樹和草蟲、飛鳥,以宋元時的「像生」做法,將薄金片一一鏨鑿成形,然後用繞成螺旋的細金絲連綴一體,總成一束後套接簪腳。益陽八字哨的銀步搖與它形制相似。

明清高髻之風漸微,步搖仍有不少存世遺物。

詩詞

古典詩詞中,有許多美人頭戴步搖的情態描畫。

魏晉時代,步搖已非貴族婦女之專利,民間女子也有服用,相關禁令形同具文。如,曹植《七啟》詩:「戴金搖之熠燿,揚翠羽之雙翹」,晉初傅玄《有女篇·艷歌行》:「頭安金步搖,耳系明月璫」,庾信《奉和趙王美人春日詩》「步搖釵梁動,紅輪被角斜」。

梁朝女詩人沈滿願(沈約孫女)有首《詠步搖花》詩:「珠華縈翡翠,寶葉間金瓊。剪荷不似制,為花如自生;低枝拂繡領,微步動瑤瑛。但令雲髻插,蛾眉本易成。」詩中把當時步搖的形制以及插着這種步搖走路時的風姿描繪得淋漓盡致。大意是說,步搖上綴以美麗的珍珠、翡翠,飾以用薄金片和瑪瑙精製的荷花,花葉相間,栩栩如生。把它插在雲髻前的兩額間,枝彎珠垂,輕拂繡領,稍一挪動步子則珠搖玉動。可見,這一時期步搖工藝之精湛,用料之考究,遠勝前朝。

全唐詩中也有大量的描寫。比如:張仲素《宮中樂五首》「翠匣開寒鏡,珠釵掛步搖」,顧況《王郎中妓席五詠·箜篌》「玉作搔頭金步搖」,武元衡《贈佳人》「步搖金翠玉搔頭,傾國傾城勝莫愁」,羅虬《比紅兒詩》「妝成渾欲認前朝,金鳳雙釵逐步搖」,孫棨《題妓王福娘牆》「無端鬥草輸鄰女,更被拈將玉步搖」,和凝《宮詞百首》「步搖釵是辟寒金」,韓偓《浣溪沙》「攏鬢新收玉步搖,背燈初解繡裙腰」,戴叔倫《白苧詞》「新裁白苧勝紅綃,玉佩珠纓金步搖」,毛熙震《後庭花》「步搖珠翠修蛾斂」,薛昭蘊《浣溪沙》「步搖雲鬢佩鳴璫」,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

正如李賀《老夫采玉歌》「采玉采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所言,步搖能為女子容色增輝,在頭飾中別具風情。和凝《臨江仙》「碧羅冠子穩犀簪,鳳凰雙颭步搖金。肌骨細勻紅玉軟,臉波微送春心。嬌羞不肯入鴛衾,蘭膏光里兩情深」,和《長恨歌》「雲鬢花顏金步搖 ,芙蓉帳暖度春宵」所描寫的情節,差相仿佛。

全宋詞中亦有所見。比如:謝逸《蝶戀花》「攏鬢步搖青玉碾。缺樣花枝,葉葉蜂兒顫」,李綱《採桑子》「步搖金翠人如玉,吹動瓏璁」,侯置《阮郎歸》「雲鬟玉步搖,淡妝濃態楚宮腰」,呂勝己《長相思》「體夭夭,步飄飄。綬帶金泥縷絳綃,瓏璁趁步搖」,史達祖《步月》「紅霧繞,步搖共鬢影,吹入花圍」,陳允平《木蘭花慢》「新妝步搖未穩,捧心嬌、乍入館娃宮」,張掄《畫堂春》「月娥來自廣寒宮,步搖環佩丁東」。

宋詩中也不乏佳句:曹勛《端午帖子九首》「朝下仙班曉景遲,步搖香認九華妃」,陳世崇《元夕八首》「風飄蹀躞步搖輕,相喚相呼去看燈」,徐鉉《觀燈玉台體十首》「艷舞回羅袂,香風閃步搖」,張玉娘《夢遊龍闕》「肌澈冰霜玉樹寒,步搖環佩玻璃滑」。

王實甫《西廂記》中「莫不是步搖得寶髻玲瓏,莫不是裙拖得環佩叮咚」一句,更是膾炙人口。

造型

步搖,顧名思義,「步則搖也」,名稱雖生動形象,但具體形制少見闡明。作為古代婦女的重要頭飾,它是在簪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髮髻高綰,有時還用義髻,釵較之於簪的雙股優點則體現了出來。釵首因露於外,富有裝飾作用,是髮釵的精華部分。步搖的基座通常為釵,釵首飾有活動的花枝、珠串,走起路來隨着步子不停地顫動搖晃,故得名「步搖」。步搖的造型只是簪釵基本形制的延伸,其功能與裝飾審美特別顯現在行步搖盪之中。《後漢書》所載皇后步搖形制,譯過來大概是:以黃金做成山形底座(「山題」),金絲穿白珠繞呈桂枝狀,其間綴以花朵、鳥雀、吉獸等形象的飾件,鳥獸用翠鳥羽作裝點,並垂有珠玉墜飾。 步搖在漢代屬於禮制首飾,其形制與質地都是等級與身份的象徵。其時繪畫和出土實物所見步搖,概為花枝狀飾物,上可綴鳥雀等形飾件,懸以金片或珠玉,插在髮髻上,行走時隨步顫動,飾件栩栩如生。漢代以後,步搖逐漸流行於民間,成為古代女子妝奩中的貴重首飾。

陳祥道所言步搖形制,其實是唐代以後的常見造型。唐代步搖實為釵首帶墜飾的花釵,是晚出的一種飾物了,它和漢代的步搖有所不同。其形制為:釵首多為鳳凰、蝴蝶等形,上綴珠寶花飾,並有珠滴或墜子垂下,佩戴時插於髮際,行動處下垂的珠玉流蘇便不停地搖曳,有着金光閃爍、步步搖顫的迷離效果,極富動感,自是別樣動人。

步搖依其材料質地,除金步搖外還出現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貴材料製作的步搖。步搖的製作工藝複雜,能充分體現出一個時期的首飾加工製作水平。明代興起的焊接新工藝,將金累絲與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鑲嵌上珍珠寶石等作點綴,其結實耐用程度大大超過了雕琢、燜壓等傳統工藝。 六朝以來,步搖花式愈繁,晶瑩輝耀,與釵鈿相混雜,簪於發上。步搖在魏晉南北朝已是女子最華貴的髮飾,其佩戴在唐代最為流行。當時高髻盛行,插戴的飾品也隨之繁複。與高聳的髮髻相稱,步搖成為一時之風尚。唐代步搖多見金玉製成鳳形,口銜珠滴,是為「釵頭鳳」、「鳳頭釵」也。五代婦女襲晚唐遺風,插戴步搖為飾者也很普遍。

步搖在漢朝時常做為樹枝狀,長長蔓伸,上懸片片金葉。唐代盛行的則是以金玉製成鳥雀形,在鳥雀口中垂下珠串,一走動珠串便隨之晃動搖顫,婀娜多姿。也就是說,步搖具有兩個特徵:一為顫枝,一為垂珠。其綴飾,可以細絲連接成枝,也可以形成下垂的珠鏈式。哪種特徵為主,即分別為漢式步搖與唐式步搖,當然,也可以把兩種特徵結合一體。

宋元以下,步搖的形制仍沿襲以上兩種形式。或在釵首以金銀鏈垂下各種墜飾,行走時墜飾晃動幅度較大,此系步搖的基本形制,即唐式步搖。或在釵首以細絲或彈簧連接各種綴飾,行走時綴飾會微微顫動,即漢式步搖。

明清以後,首飾中步搖之名目,已為世人所鮮見,但這並不表示步搖已被淘汰,事實上它依然是婦女最常見的髮飾之一,只不過用了其他名稱而已。如《紅樓夢》中王熙鳳的「五鳳掛珠釵」其實就是鳳形步搖釵,也即唐式步搖。另外,清代將花形步搖稱為「茉莉顫」,即是漢式特徵為主。

雲鬢花顏金步搖」,由於材質貴重、製作精美,簪步搖者多為身份高貴的女子,萬種情思、千般風情都在這鬢間發上輕搖慢晃,搖曳生姿。單看「步搖」之名,已經美得令人心動神搖,一步一搖,步步生蓮,如今的女孩再也無法重現步搖的花容,步搖掩沒在庭院深深、簾幕重重的歷史中,無可追尋了。[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