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陵新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陵新亭》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金陵新亭》是詩人李白根據《世說新語》中的一個典故寫成的五言律詩。

李白南京新亭,根據西晉末年的一個歷史故事而作此詩。該故事出自《世說新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座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是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安史之亂的時候,李白也遭遇類似情況:「二帝巡遊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諸侯不救河南地, 更喜賢王遠道來。

」當時李白是多麼希望唐軍能從南邊開闢第二戰線,那樣就可以迅速消滅安祿山的叛軍。於是,永王來九江以後,李白從內心說是贊成的。可惜權利之爭害了李白,也害了中原人民,以至安史之亂的餘波竟然持續十幾年,唐朝也因此走上衰敗的道路。無論此詩是李白在安史之亂前的詠古,還是在安史之亂後的感慨,從詩歌的角度看,主題鮮明,情節清晰,語言簡練,氣勢雄壯,發人深思,把一個故事改寫得有聲有色。

首二句,描述金陵的豪士們在新亭遊覽勝地聚會。中四句,講述了歷史上的具體事實。末二句,融合成真誠頌揚王公何慷慨,千載仰雄名。表現了詩人李白的拳拳愛國之心和讚美愛國志士的思想感情。說起「懷古」,人們常會想起某些令人頭痛的典故,不大好懂。這首詩懷古用典,卻寫得思路清晰,線索鮮明,聯想合理,不愧為大家手筆。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金陵新亭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金陵新亭》[1]

金陵風景好,豪士集新亭。

舉目山河異,偏傷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憂社稷傾。

王公何慷慨,千載仰雄名。

詞句注釋

「豪士」一一《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豪士:指西晉滅亡後,從中原逃到江南的豪門士族、王公大臣。

「新亭」又名中興亭,三國時吳建,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南。

「舉目」以下二句——《世說新語·言語》:「周侯中坐而嘆日: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山河異:指西晉滅亡,晉元帝司馬睿逃到金陵建立了東晉王朝,山河已經改變。周顴,字伯仁,汝南安城即今河南省原武縣東南人,官至尚書僕射,其父浚平吳有功封成武侯,顓襲父爵,人稱周侯。後被王敦所害。

楚囚——《左傳·成公九年》載:楚國的鐘儀被俘,晉人稱他為楚囚。後世用楚囚指俘虜或者窘迫無法的人。這裡指窮困喪氣的東晉士族官吏。《世說新語·言語》載:王導見大家垂頭喪氣,相對流淚,曾很不高興地說:「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社稷傾——國家滅亡。西晉末年,五胡為亂,劉曜攻陷長安,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

王公——即王導。

白話譯文

金陵人傑地靈,風光優美,豪強眾集,今天會聚到新亭。

放眼中原,滿目瘡痍,河山不復繁榮如舊,周頤情結大傷。

大家坐在這裡如同楚囚一樣悲怨,誰真正為國家的命運着想。

王導公何其慷慨激昂,千秋萬代留下美名。

詞句賞析

李白在《金陵新亭》中,懷想東晉王導的愛國壯語,無限感慨,不禁對王導的英雄氣概,表示由衷的讚美。作品首二句「金陵風景好,豪士集新亭」,說明金陵的豪士們在新亭遊覽勝地聚會。中四句「舉目山河異,偏傷周顴情。四坐楚囚悲,不憂社稷傾」,用極其簡練的語言,概括了歷史上的具體事實。

周顓眼看新亭風景沒有變化而社會動亂,山河易色,悲從中來,大為哀嘆。參加飲宴的人都像被拘禁的楚囚那樣,憂傷流淚,只有王導激憤地說:「我們應當共同努力建功立業,光復神州,怎麼能如楚囚一般相對哭泣!」這些愛國壯語,李白並未寫入詩中,卻在末二句融合成真誠頌揚的話:「王公何慷慨,千載仰雄名。」大詩人不輕易給人以高度贊語,這兩句人物總評,是很有分量的。

詩的主線和核心是歌頌愛國志士王導,構成歷史事件矛盾的焦點,是愛國思想和消極悲觀情緒的鬥爭。詩歌如果按照歷史事件原型,全盤托出,那就成為平板敘述,缺乏藝術光彩。李白選取了周額絕望哀鳴,眾人相對哭泣這一典型場景,微妙地熔鑄成為四行具有形象性的詩句:「舉目山河異,偏傷周頡情。四坐楚囚悲,不憂社稷傾。」篇末把王導的愛國壯語「當共勤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耶」,曲折地化用成高度讚美愛國志士的詩句「王公何慷慨,千載仰雄名。」可以看出李白在詩歌取材典型化上的功力。

這首懷古詩在感情的抒發方面,不是平鋪直敘的,如果直白自述,則易陷入板滯。作品感情顯現的不同節奏是:首聯淡淡引出,次聯接觸矛盾,三聯矛盾有深化,末聯解決矛盾。達到審美高潮。可以看出李白在詩歌內在思維布局上的功力。[2]

藝術賞析

第一,精心提煉歷史事件。詩的主線和核心是歌頌愛國志士王導,構成歷史事件矛盾的焦點,是愛國思想和消極悲觀情緒的鬥爭。詩歌如果按照歷史事件原型,全盤托出,那就成為平板敘述,缺乏藝術光彩。李白選取了周額絕望哀鳴,眾人相對哭泣這一典型場景,微妙地熔鑄成為四行具有形象性的詩句:「舉目山河異,偏傷周頡情。四坐楚囚悲,不憂社稷傾。」篇末把王導的愛國壯語「當共勤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耶」,曲折地化用成高度讚美愛國志士的詩句「王公何慷慨,千載仰雄名。」可以看出李白在詩歌取材典型化上的功力。

第二,顯示感情變化的節奏。這首懷古詩在感情的抒發方面,不是平鋪直敘的,如果直白自述,則易陷入板滯。作品感情顯現的不同節奏是:首聯淡淡引出,次聯接觸矛盾,三聯矛盾有深化,末聯解決矛盾。達到審美高潮。可以看出李白在詩歌內在思維布局上的功力。

作者簡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公元762年的十一月,李白窮困潦倒,寄居在安徽當塗縣李陽冰處,當時他已經病入膏肓,自知時日無多,將平生詩文手稿全部交給族叔李陽冰,讓他帶管並編輯成集。然後,賦《臨終歌》一首,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4]

偉大的浪漫詩人李白,經歷坎坷,一生流離,性格卻始終樂觀,詩風也雄奇豪邁。如果你翻開《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年輕時寫就的《大鵬賦》。他浪漫地不想做人,想做恃才傲物的大鵬;他不想老死於家鄉,渴望像振翅的大鵬那樣去遠征;他不甘於平庸,無時無刻不夢想出人頭地……他還一無所有,在賦中就浪漫地自比為大鵬,相信自己展翅高飛,必將使「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真是少年壯志可凌雲。

視頻

古詩賞析

走進詩人李白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