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集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集鎮位於安徽省天長市東南端,地處蘇皖兩省天長市、揚州市、儀征市、南京市六合區結合部,是安徽省東向發展前沿鄉鎮之一。全鎮轄11個村(社區),常住人口38843人(2017年) ,面積96.68平方公里。[1]

中文名稱: 金集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天長市

面 積: 96.68平方公里

人 口: 38843人(2017年)

人文資源

境內擁有三大古墓群(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清康熙年間的楊捷將軍墓,道光年間的音訓詁學家、工部尚書王引之墓,順治年間吏部尚書王永吉墓),文物眾多、規模宏大。同時境內有兩座面積均在3000畝左右的草廟山和紅山,自然生態保存良好。

自然資源

環境優美。境內山清水秀,生態優美,尤其是面積近3000畝的草廟山,植被豐厚,林木蔥鬱,空氣清新,景色怡人,是休閒、度假、養生的理想場所,堪稱「寧、鎮、揚」的「後花園」。人文薈萃。境內有清代「兩尚書一將軍」三大古墓群,文物眾多,規模宏大;明朝大將軍常遇春在這裡的傳說,道人石的傳奇令人流連;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中國一代名導卜萬蒼和唱響海外的《好一朵茉莉花》原型《鮮花調》。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為旅遊開發提供了不可複製的稟賦,投資2億元的「生態旅遊度假區」已由上海龍通公司興建。

地形特徵

境內有大小山丘10餘座,地形地貌複雜,高低起伏不平,海拔高程在44米至82.8米之間,是典型的江淮分水嶺鄉鎮,素有「七十米高程、七十里水路、七級站提水、七折水進田」之稱。

交通運輸

天(長)儀(征)線、天(長)邗(江)線等重要縣道穿境而過,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總里程達34.6公里。金集鎮距寧通高速27公里、揚州30公里、儀征市25公里。

機構設置

設置4個內設綜合性辦公室,即: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人口與計劃生育辦公室。鎮人大、紀委、人武部、群團組織等按有關章程和文件規定設置,具體工作由有關綜合性辦公室或配備專(兼)職人員承擔。黨政辦公室:負責黨的建設、人民武裝、紀檢監察、人事管理、綜合協調、政務監督、社會治安、來信來訪、文秘檔案、信息統計、行政後勤、群團工作;承擔鎮人大閉會期間的日常工作和政協聯絡工作。經濟發展辦公室:負責經濟發展規劃、農業發展規劃、農田水利建設、安全生產、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和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農民負擔監督管理。社會事務辦公室:負責村鎮規劃建設、勞動和社會保障、民政、負責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及教育、文化、衛生、科學、體育事業的管理。人口與計劃生育辦公室:負責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旅遊景點

王引之墓

位於金集鎮諭興村。墓主為清道光年間工部尚書、著名訓詁學家。江蘇高郵人。著有《經傳釋詞》、《經義述聞》、《字典考證》36卷等,曾糾正《康熙字典》引文錯誤達2588條。其學術成績被譽為"海內無匹"、"漢唐以來,未有其比"。墓建於道光十四年(1834),原有一高大封土堆,墓前有神道石刻,文革中被毀挖。存墓碑、墓志銘。

王永吉墓

位於諭興村。墓主系清順治年間吏部尚書,該墓原有200米長的神道,文革周墓被毀,僅存一石碑,碑文為順治皇帝所撰。

楊捷墓石刻

楊捷將軍墓位於金集鎮諭興草廟山。楊捷,江蘇寶應人,清代康熙年間昭武將軍,光祿大夫,兼太子太保,參加了平三藩、收台灣、征準噶爾等許多重要戰爭,功勳卓著,死後獲旨厚葬。其墓區山清水秀,氣勢壯觀。墓前石刻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氏家塾匾額

該匾額現存金集鎮諭興村,長約1.5米,寬約0.5米,白礬石材質,上鐫「張氏家塾」四個隸書大字,右書「道光二年」,左書「雲台阮元題」。阮元系「三朝閣老,九省疆臣」,揚州甘泉(今邗江)人,久居揚州。歷任內閣學士,戶部、兵部、工部侍郎,山東學政,浙江、河南、江西巡撫,漕運總督,湖廣、兩廣、雲貴總督,太子少保,體仁閣大學士,國史館總纂等職。阮元官德、文才俱佳,能書能畫,在經史、天算、輿地、金石、校勘等方面有極高造詣,一生著書34部、編書41部,被譽為「一代經師,學界泰斗」,道光皇帝則譽他「極三朝之恩遇、為一代之完人」。

經濟情況

經濟繁榮。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營造了諸多創業發展良機,「一二三」產業競相發展,活力十足。一產以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糧油、牧副漁為主,已初步形成貿工農為一體的多元化產業布局;二產以玩具、燈具、機械加工製造、服裝為主導產品,形成電子、木業、建材、農產品加工等多業並舉發展態勢,占地2000多畝的工業園區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三產以建設商貿重鎮為目標,占地22畝的大型綜合性農貿市場已投入使用,新興商貿、物流業正蓬勃發展。商機無限。金集鎮屬南京半小時都市圈,距寧通高速27公里,歷史文化名城揚州30公里,儀征市25公里,天(長)儀(征)線、天(長)邗(江)線重要縣道穿境而過,通村水泥路四通八達,形成了最為便捷的交通金三角。集鎮的產業集聚能力提升,文化、廣播、教育、衛生、電信和銀行等服務功能齊全,道路、綠化、照明、通訊、自來水、有線電視和寬帶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完善,新型農民住宅小區初具規模,完善的功能和設施將促進集鎮新一輪發展、壯大。全鎮農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兼有玉米、西瓜、大豆、山芋等經濟作物,水稻面積基本穩定在4.5萬畝左右。農業基礎設施上全鎮有小(一)型水庫四座(分別為楊府、諭興、大橋、墩子),小(二)型水庫十座(分別為何巷、水柳、田廟、壩邊、馮莊、阮沖、西莊、荷花、井亭、馬塘),當家塘650面,總蓄水能力1878.3萬方;提水站頭15座,乾渠總長28800多米。全鎮有私營企業65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6家(分別為艷陽燈具有限責任公司、天誠玩具公司、天益工藝品有限公司、天鑫針織服裝廠、金仁玩具廠、金通建築安裝工程有限公司),二00六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4.01億元,形成了燈具、服裝玩具、機械加工製造和建材四個主導產業。

區域優勢

金集鎮,距寧通高速27公里、揚州市30公里、儀征市25公里,天(長)儀(征)線、天(長)邗(江)線重要縣道穿境而過,能村水泥路四通八達,形成了最為便捷的交通金三角。通訊、自來水、有線電視一應俱全,寬帶互聯網隨時隨地溝通世界各地,183、184兩大供電線路確保用電;學校、醫院、金融功能齊全,現代化的集鎮功能正在建設。

投資環境

金集鎮位於安徽省天長市東南端,地處蘇皖兩省天長市、揚州市、儀征市、南京市六合區結合部,境內山清水秀,生態優美,堪稱「寧、鎮、揚」的「後花園」。全鎮轄9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38843人(2017年),面積96.68平方公里。金集景觀資源豐富。面積近3000畝的草廟山,山水相依、風光秀麗、景色怡人,山上植被豐厚,林木蔥鬱。三大古墓群尚存(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康熙年間的楊捷將軍墓,清道光年間的音韻訓詁學家、工部尚書王引之墓,清順治年間吏部尚書王永吉墓),文物眾多、規模宏大,具有極高的文物研究和旅遊開發價值。明朝大將常遇春的傳說、道人石的傳奇令人神往。深厚的文化底蘊培養出了中國一代名導卜萬蒼,孕育了唱響海內外的《好一朵茉莉花》的原型《鮮花調》。草廟山綠茶、「天奇」臭干、金集雪片糕、白塔河風鵝等名特產暢銷省內外。古老集鎮、商賈雲集,兩大集市、每旬六逢,十分繁榮。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為旅遊開發提供了不可複製的稟賦。金集投資環境優越。距寧通高速27公里、歷史文化名城揚州30公里、儀征市25公里,天(長)儀(征)線、天(長)邗(江)線重要縣道穿境而過,通村水泥路四通八達,形成了最為便捷的交通金三角。通訊、自來水、有線電視一應俱全,寬帶互聯網隨時隨地溝通世界各地,183、184兩大供電線路確保用電;學校、醫院、金融功能齊全,現代化的集鎮功能區正在建設,一座工貿旅型山水宜居小城鎮聳立在皖東大地。金集產業門類齊全。工業以玩具、服裝為主導產品,形成燈具、機械加工製造、電子、木業、建材、農產品加工等多業並舉的發展態勢。農業以優質、高產、高效糧油、牧、副、漁為主,結合產業結構調整,貿、工、農為一體的多元化產業布局已初步形成,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升,新興商貿、物流業正蓬勃發展。金集社會環境良好,民風淳樸,人民勤勞善良,聰明正直,樂於助人,熱情好客。獨特的地理位置,優美的自然環境,熱情的金集人民,使這一方沃土蘊藏着無限商機,土地升值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是商家投資的好去處。作為安徽省實施東向發展戰略的前沿鄉鎮之一,便利的區位條件、獨到的生態優勢、充足的勞力資源、寬裕的存量土地和敦厚樸實的民風於一體,致力於打造「投資的熱土、創業的福地」。

相關人物

卜萬蒼

中國第一代傑出的電影導演,不少作品曾轟動過中國影壇,並被載入《世界電影史》。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生於金集鎮諭興一個日趨沒落的大戶之家,1921年,18歲的他在諭興賣掉自己分得的18畝良田,決定離開家鄉,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他於20年代躋身影壇,在後來的40多年藝術生涯中在上海、香港、台灣共編、導、拍攝了90多部影片,發掘、培養了許多光彩照人的明星。不少作品曾轟動過中國影壇,1921年入中國影戲製造公司隨美國人學攝影並拍攝短片《飯桶》,1924年任大中華、明星影片公司攝影,1926年任民新影片公司導演,執導了第一部影片《玉潔冰清》。1931年任聯華公司導演,拍攝了《三個摩登女性》等好片。上海淪陷後在新華、華成等公司導演古裝片。1942年入中華聯合製片公司,參與執導《萬世流芳》等片。1948年任香港永華影業公司導演,1950年創辦泰山影業公司,為香港各影業公司執導。60年代為台灣製片廠導演的《吳鳳》是台灣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梁紅玉》為台灣第一部彩色京劇戲曲片。1964年導演《趙五娘》後退出影壇。並被載入《世界電影史》。

葉漳民

本名張漳民,1927年生於金集鎮,曾在美國留學,獲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宇航系博士學位,後任耶魯大學教授。

張澤民

字尺薌,1901年生於金集鎮張家營,入聖約翰大學,後入光華大學哲學系舊讀,畢業後任教育局局長,曾任省文史館館員,著有《尺薌行吟》。

視頻

天長鎮金集鎮美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