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鐘樓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鐘樓區常州市[1]轄區。位於市中心城區西部,東與天寧區相連,南與武進區連接,北與新北區接壤。總面積142.21平方千米。總人口41.92萬人(2015年)。全區轄7個街道、1個鎮:五星街道、永紅街道、北港街道、西林街道、南大街街道、荷花池街道、新閘街道、鄒區鎮。區政府駐北港街道星港路88號。

歷史沿革

鐘樓區因市內建於南唐時的鐘樓而得名。舊時為府縣駐地、府學所在。1952年設西區,1955年更名鐘樓區,1966年更名勝利區,1980年改稱鐘樓區。

民國2年(1913年),常州並16區為東、南、西、北、中5區,現鐘樓區屬西區,包括西直、西倉、大懷南、城一、城二、西右、北直、北半8廂。民國18年(1929年)廢坊廂,實行鄉鎮制。據民國19年(1930年)出版的《武進縣第一區區公所工作報告》中記述:「舊十九都一圖新編鄉鎮名南運鎮,舊一都一圖新編鄉鎮名太平鎮」。此外有臥龍鎮、廣化鎮、廣福鄉、普濟鎮、三堡鎮等7個鄉鎮。民國36年(1947年)7個鄉鎮並為2個大鎮,即荊川鎮(廣化鎮、南運鎮、廣福鄉)和永豐鎮(太平鎮、臥龍鎮、普濟鎮、三堡鎮)。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保留鎮制。8月廢鎮劃區,荊川和永豐鎮廢除,設立「常州市第三區公所」。1950年撤銷第三區公所。1952年成立西區人民政府,管轄範圍:東為表場、灰弄,南至新河灘,西起西圈門,三堡街,北鄰虹橋。1955年9月,北區撤銷,前後灣、荷花池、北大街、縣巷、府北、縣直街路南劃入西區管轄。11月西區改稱鐘樓區。1956年3月,撤銷鐘樓區建制。7月,東橫街、西橫街南和化龍巷的路西、小河路西劃歸北大街管轄。

1957年9月恢復鐘樓區。1963年10月,設荷花池、懷德路、西倉橋3個街道辦事處。1966年10月1日改稱勝利區。1972年,機械新村建成,增設居委會,歸勝利區管轄。1980年1月1日,恢復鐘樓區之名稱;12月,馬公橋、西新橋街道辦事處相繼建立。至1985年底,鐘樓區共管轄荷花池、懷德路、西倉橋、西新橋、馬公橋5個街道。1987年城區行政區劃調整,鐘樓區接管原廣化區所轄的清潭、南大街、廣化橋3個街道。

1996年,鐘樓區面積17.5平方千米,人口22.2萬人。轄8個街道:懷德路街道、西倉橋街道、西新橋街道、荷花池街道、南大街街道、廣化橋街道、清潭街道、馬公橋街道。區政府駐懷德路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鐘樓區總人口243064人,其中:懷德路街道17826人、西倉橋街道66949人、西新橋街道34148人、馬公橋街道39882人、廣化橋街道11532人、清潭街道51889人、南大街街道10219人、荷花池街道10619人。

2002年4月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22號):調整常州市部分行政區劃。將原常州市郊區的永紅、五星、西林、北港4個鄉和新閘鎮劃歸鐘樓區管轄。2002年9月,成立省級鐘樓經濟開發區[2]

2003年,鐘樓區撤銷五星鄉和西倉橋街道,以原五星鄉所轄區域與原西倉橋街道街道管理的南運橋、南河沿、三堡街、勤業第一、勤業第二5個居委會合併設立五星街道,原西倉橋街道的機械第一、機械第二兩個居委會劃歸西新橋街道,原西倉橋街道的紅星、虹橋、龍船浜、新市路4個居委會劃歸懷德路街道;撤銷永紅鄉和清潭街道,以原永紅鄉所轄區域與原清潭街道管理的區域合併設立永紅街道;撤銷北港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立北港街道;撤銷西林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立西林街道。區劃調整後,鐘樓區轄五星、永紅、西林、北港、荷花池、懷德路、南大街、西新橋、馬公橋等九個街道、新閘一鎮,一個省級開發區。

2006年9月,撤銷馬公橋街道,其花園路以北區域劃歸五星街道,花園路以南區域劃歸永紅街道;撤銷懷德路街道,併入南大街街道;撤銷西新橋街道,併入荷花池街道;北港、西林街道辦事處和新閘鎮原行政區劃不變。調整後,鐘樓區轄6個街道、1個鎮:五星街道、永紅街道、北港街道、西林街道、荷花池街道、南大街街道、新閘鎮。2007年,新閘鎮成建制改設街道辦事處。

2009年末,鐘樓區總面積67平方千米、總人口35.07萬人。(數據來源於《江蘇省統計年鑑》)

2013年末,全區總面積66.8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5.87萬人。轄7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41個行政村、48個社區

2015年4月28日,國務院(國函[2015]75號)批覆同意將原武進區的鄒區鎮劃歸鐘樓區管轄。調整後,鐘樓區總面積142.21平方千米,總人口41.92萬人,轄7個街道、1個鎮。

視頻

鐘樓區 相關視頻

常州鐘樓區
鐘樓區登上央視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常州市簡介,個人圖書館,2019-04-28
  2. 鐘樓:全省最年輕的開發區兩年崛起,搜狐,200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