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銀錠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銀錠橋

銀錠橋,位於西城區什剎海的前海和後海之間的水道上。為南北向的單孔石拱橋,南北橫跨在連接兩海的細脖處,長12米、寬7米、高8米、跨徑5米,有鏤空雲花欄板5塊、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銀錠故稱銀錠橋。是什剎海的風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過去站在銀錠橋上可遙望西山,故景名為「銀錠觀山」。

簡介

北京什剎前海與後海連接處有一座形似銀元錠寶的石橋,南北橫跨在連接兩海的細脖處,長12米、寬7米、高8米、跨徑5米,有鏤空雲花欄板5塊、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橋形似元寶,取名「銀錠橋」。又說1984年拆建,發現橋基為柏木樁,樁之間用銀錠鎖(狀如銀錠形狀)固定。什剎海,是北京傳統風貌保存較完好的地區之一,「銀錠觀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加之這裡是往來恭王府、宋慶齡故居、火神廟和荷花市場等地的「中轉站」,高峰時每天經過銀錠橋或來此觀光的遊客超過2萬人次。銀錠橋,始建於明代,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如今的橋是1984與2011年重建的。

評價

「三絕」之首是眺望西山。人們站在北京城內的任何一塊平地上,都看不到郊外的西山。唯獨站在與地面等高的銀錠橋上,卻可引頸西望,領略西山浮煙晴翠的綽約丰姿。這是因為寬闊頎長的後海,構成了一個扇面形的視角,又兼過去新街口一帶沒有高大建築,西山便呈現在人們的視野里。「銀錠觀山」是舊燕京16景之一,明代史籍已有明確記載,明代文學家李東陽曾喻此處為「北京第一山水」。西山之美,曾使乾隆皇帝吟詠不已。其中一首詩曰:「銀屏重疊湛虛明,朗朗峰頭對帝京,萬壑精光迎曉日,千林瓊屑映朝晴。」特別是在雨過天晴的夏日,碧空如洗,放眼西眺,但見西山鬱鬱蔥蔥,層巒疊嶂,令人心曠神怡。「三絕」之雅是觀賞荷花。清代竹枝詩吟道:「地安門外賞荷時,數里紅蓮映碧池,好是天香樓上座,酒闌人醉雨絲絲。」在什剎海,每當赤日炎炎的盛夏,正是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花中君子」競相吐艷之時。晴日,紅荷映霞,灼灼似火;雨天,粉荷銀珠,盈盈欲墜;風過,蓮蓬搖曳,清香飄溢;其賞心悅目的雅興,實難以言喻。遠山、近水、荷花,成了生長在什剎海邊的明代文人李東陽眼中「城中第一佳山水」。李東陽身後140年,這裡又誕生了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名叫納蘭性德,工書善詩。每值荷花盛開之際,總喜歡和友人曹寅、朱尊彝等漫步堤岸。他筆下的「藕風輕,蓮露冷,斷虹收。正紅窗,初上簾鈎。田田翠蓋,趁斜陽,魚浪香浮……」,就是一幅美不勝收的天然圖畫。近代大文學家老舍先生,十分鐘愛這一地區,並將其作為他許多小說故事的發生地。[1]

參考文獻

  1. 銀錠橋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