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閻若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閻若璩
閻若璩
原文名 ruojuyan
出生 1636年
中國山西太原
逝世 1704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字百詩,號潛丘
職業 著名學者
知名作品 《尚書古文疏證》
《四書釋地》
《四書釋地續》
《四書釋地又續》

閻若璩(1636年----1704年),字百詩,號潛丘。山西太原人,後居江蘇淮安府山陽縣。清代漢學(或考據學)發軔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清初著名學者。

主要經歷

閻若璩,1636年十月十四日(11月11日)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祖父閻世科(太原西寨村人),是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父親明末貢生,以詞章聞名。母親丁氏亦能詩文。家學淵源,使閻若璩自幼就受到家庭的文化薰陶。他幼年體弱多病,口吃,秉性遲鈍,甚至"讀書至千百遍,字字著意猶未熟"。但仍自強不息,勤勉不怠,"潛心鑽研,扶精剔髓,思成一家之言"。每當同學日暮抱書歸家之後,他仍"獨吟不置,必背誦如翻水乃已",甚至"發憤將書拆散,讀一頁輒用麵糊粘幾背,既熟即焚去"。水滴石穿,積思自悟,他終於在15歲的一個冬夜"心忽開朗,如門牖頓辟,屏障壁落"。從此穎悟絕人,讀書過目不忘。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15歲的閻若璩以商籍補山陽縣學生員,此後更是鑽研經史,深造自得。他立志博覽群書,曾經集陶宏景、皇甫謐的名言"一物不知,以為深恥;遭人而問,少有寧日"題於柱上,以此來鞭策自己發奮學習。多年孜孜不倦的潛心研讀,使他成為才富學贍的青年士子,為他日後卓然成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1662年,閻若璩改歸太原故籍。1678年,詔征博學鴻儒科,閻若璩應薦赴試,落策後仍寓居京師,日以論學為事。"內閣大學士徐乾學嘆服他的學問,特意將其邀至家中,待為上賓,"每詩文成,必屬裁定"。是年,徐乾學奉敕修纂《清一統志》,閻若璩應邀參加。在修纂《大清一統志》的同時,閻若璩還與萬斯同、顧祖禹、胡渭等學者相與討論,排比正史,參考諸書,協助徐乾學完成《資治通鑑後編》184卷。

1694年,徐乾學去世,一統志局的諸學者雲散,年近60歲的閻若璩也回到了淮安府山陽縣。其後,他常常"訪友數百里內,往來蘇杭,輕舟載書冊酒茗,倘佯湖山煙水之間"。後來,皇四子親王胤禛(即以後的雍正皇帝)因久聞其名,以手書相邀。已69歲的閻若璩感到不勝榮幸,時值身體有恙,但仍日夜兼程,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趕赴京師。三月,被胤禛請至府邸,尊為上賓,"呼先生而不名","執手賜坐,日索觀所著書,每進一篇,未嘗不稱善"。不久,閻若璩病情加重,胤禛延請御醫為他醫治。六月八日(7月9日),閻若璩因醫治無效卒於京師。胤禛遣官經紀其喪事,並親撰輓詩及祭文,稱他"讀書等身,一字無假;積軸盈箱,日程月課;孔思周情,皆大言深"。

學術思想

一、他推崇漢代經師馬融、鄭康成,認為他們"兼群經而纂釋之,其網羅遺逸,博存眾家,意義深遠矣",明確表示"主漢不主宋"。繼承了明末清初以顧炎武黃宗羲為代表的清初學者反理學的思想傾向,指責"道學寡陋",認為"訓詁之學至宋而亡,朱子尤其著者"。這是其第一個特點。

二、閻若璩博極群書,精於考證,淹貫經史,"於漢唐諸儒註疏,類能貫穿鈎穴,口誦如瀾翻"。他的著述頗豐,但大都是對古文的詮釋、整理、考證,離現實很遠。繼承了清初思想家強調的博古通今的學風,離開了他們主張的經世致用的目的,是其第二個特點。

三、閻若璩以懷疑的精神對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經籍、經注、經說問難,認為其中"不無錯誤處"。他希望探索經籍的本來面目,辨偽存真。以此目的出發,他讀書注重解義,凡有"一意未折,反覆窮思。飢不食,渴不飲,寒不衣,熱不扇,必得其解後止"。每論一事,每立一說,都要詳加考辨,力求精核,有時甚至"手一書,至檢數十書相證"。"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據,旁參互證,多所貫通"。主張對古書大膽懷疑,考證要力求確實是其第三個特點。

重要貢獻

他著有《四書釋地》、《四書釋地續》、《四書釋地又續》、《四書釋地餘論》諸書。還著有《潛丘札記》、《重校困學紀聞》、《朱子尚書古文疑》、《孟子生卒年月考》、《眷西堂古文百篇》等,反映了他在經學和史學上的成就。

人物評價

所著書中,窮力於古,考辨精實,校正了前人對古地名附會的許多錯誤,同時涉及到四書中的人名、物類、訓詁、典制等,被後人稱為歷史地理學中的佳作。在清初的學術史上,閻若璩上承顧炎武、黃宗羲,下啟惠棟戴震。作為清代漢學(或考據學)的直接先驅,閻若璩在清代學術史上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主要貢獻

閻若璩不僅精通經史,而且「於地理尤精審,凡山川、形勢、州郡沿革,瞭若指掌」。他所著《四書釋地》、《四書釋地續》、《四書釋地又續》、《四書釋地餘論》諸書,窮力於古,考辨精實,校正了前人對古地名附會的許多錯誤,同時涉及到四書中的人名、物類、訓詁、典制等,被後人稱為歷史地理學中的佳作。除此而外,閻若璩還著有《潛丘札記》、《重校困學紀聞》、《朱子尚書古文疑》、《孟子生卒年月考》、《眷西堂古文百篇》等,反映了他在經學和史學上的成就。

在清初的學術史上,閻若璩上承顧炎武、黃宗羲,下啟惠棟、戴震。作為清代漢學(或考據學)的直接先驅,閻若璩在清代學術史上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以上資料來源[1]

參考文獻

  1. [2]百度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