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闕題(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闕題》

作品名稱:《闕題》

創作年代:盛唐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杜甫

《闕題》是唐代詩人劉眘虛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闕題即缺題。殷璠《河嶽英靈集》輯錄此詩時便沒有題目,後人因以「闕題」名之。此詩描繪的是通向一座深山別墅沿途的幽美環境,它不是寫詩人自己山居的閒適,而是寫友人山中隱居的幽趣。全詩清新自然,婉轉流暢,按空間順序寫來,由遠及近,從外向里而行,餘韻縈繞,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藝術魅力。

原文

譯文

蜿蜒的山路延伸到白雲盡處,長長的溪水兩邊都是春天的美景。

不時有落花隨溪水飄流而至,遠遠地就可聞到水中的芳香。

閒靜的荊門面對蜿蜒的山路,讀書堂掩藏在茂密的柳樹林中。

每當陽光穿過柳蔭的幽境,清幽的光輝便灑滿我的衣裳。 [1]

賞析

這首詩句句寫景,畫意詩情,佳句盈篇,可推為劉眘虛的代表作。詩描寫深山中一座別墅及其幽美環境。一開頭就寫進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雲盡」,是說通向別墅的路是從白雲盡處開始的,可見這裡地勢相當高峻。這樣開頭,便已藏過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許多拖沓。同時,它暗示詩人已是走在通向別墅的路上,離別墅並不太遠了。

「春與青溪長」,伴隨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時正當春暖花開,山路悠長,溪水也悠長,而一路的春色又與溪水同其悠長。為什麼春色也會「悠長」呢?因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無盡春色源源而來。青溪行不盡,春色也就看不盡,似乎春色也是悠長的了。

三、四兩句緊接上文,細寫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詩人自己的喜悅之情。

「時有落花至,遠聞流水香」這二句,要特別注意「隨」字。它賦予落花以人的動作,又暗示詩人也正在行動之中,從中可以體味出詩人遙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靜靜綻放的景象。此時,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發出香氣。芬芳的落花隨着流水遠遠而來,又隨着流水遠遠而去,詩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適,絲毫沒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傷情調。他沿着青溪遠遠地走了一段路,還是不時地看到落花飄灑在青溪中,於是不期而然地感覺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總括上面四句:開頭是用粗略的筆墨寫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細筆來特寫青溪,仿佛是把鏡頭裡的景物從遠處拉到眼前,讓讀者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還可以聞到花香水香。

一路行走,一路觀賞,別墅終於出現在眼前。抬頭一看,「閒門向山路」。這裡是沒有多少人來打擾的,所以門也成了「閒門」。主人分明愛好觀山,所以門又向山路而設。進門一看,院子裡種了許多柳樹,長條飄拂,主人的讀書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來這位主人是在山中專心致志研究學問的。

寫到這裡,詩人從登山到進門的一路經歷,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來了。但他不過把幾件景物攝進鏡頭,並沒有敘述經過,僅僅給你以幾種不同的變化着的形象。

結末兩句,詩人仍然只就別墅的光景來描寫。「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這裡的「每」作「雖然」講。因為山深林密,所以雖然在白天裡,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環境的安謐,氣候的舒適,真是專志讀書的最好地方了。詩到這裡,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思索餘地,更增加了詩的韻味。

全詩都用景語織成,沒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韻盈然,意境幽美。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刪稿)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不但寫出風景,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動、神態、感情、心理活動乃至身份、地位等等,給讀者帶來了直覺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因而這首詩餘韻縈繞,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傳世。因在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從八品小官)。入蜀後曾在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大曆五年(770) 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亂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泊方田驛。秋,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2]


參考資料

  1. 闕題, 古詩文網,
  2. 杜甫簡介與生平, 華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