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列克斯·博戈莫洛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列克斯·博戈莫洛夫
Alex Bogomolov Jr.

圖片來自atptour.com

個人資料

全名     Alex Bogomolov, Jr.

出生日期    (1983-04-23) 1983年4月23日(41歲)

出生地點   俄羅斯莫斯科

身高     1.78米(5英尺10英寸)

最高排名   33(2011年10月31日)

阿列克斯·博格莫洛夫Alex Bogomolov, Jr.,1983年4月23日)是一位俄羅斯職業網球運動員,綽號Bogie。2002年轉職業。曾參加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結果在單打第二輪遭淘汰。[1][2][3][4]

職業

Bogomolov的父親Alex Sr.是前蘇聯國家網球教練,曾與Larisa Neiland,Yevgeny Kafelnikov和Andrei Medvedev合作。 博戈莫洛夫(Bogomolov)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在2000年的18s比賽中是排名第一的USTA球員,並且在2011年10月31日獲得了職業生涯最高的世界排名33。

1998年,波哥莫洛夫(Bogomolov)在決賽中擊敗安迪·羅迪克(Andy Roddick),贏得了USTA國家男孩隊16冠軍。

他是第一個在2001年美國公開賽大滿貫賽事正賽中被大衛·納爾班迪安擊敗的球員。

2005年,由於在澳網進行興奮劑檢查,他被禁賽1.5個月。發現的違禁物質是沙丁胺醇,博戈莫洛夫承認通過吸入器治療運動引起的哮喘。但是,他沒有提交適當的文件,也沒有被豁免。仲裁庭發現,由於他並非有意服用這種藥物以提高其表現,因此通常的兩年禁令不適用。他失去了幾次比賽的獎金和排名積分。

2008年7月,他在太平洋帕利塞德網球中心贏得了Shotgun 21世錦賽冠軍,在半決賽中擊敗了約翰·伊斯內爾,在決賽中擊敗了菲利普·金,兩次以21–20的比分擊敗[5]。

波哥莫洛夫擊敗世界排名第一。 83 2008年9月在得克薩斯州韋科市的Bobby Reynolds,6–2,4–6,6–3。2008年末,左手腕手術之後,Bogomolov開始在哥譚網球學院工作。

在2009年7月的名人堂錦標賽上,他以1–6、6–3、6–4擊敗了法國的ArnaudClément。

博戈莫洛夫(Bogomolov)在厄本納​​(Champaign-Urbana)贏得了他三年來的第一個挑戰者頭銜,分別是5-7、7-6、6-3,超過了AmerDelić。這是他2010年的第一個頭銜。

2011年,他在邁阿密大師1000賽的第二輪中以6-1、7-5的比分直盤擊敗安迪·穆雷。在第三輪2-6、6-7的比賽中,他被約翰·伊斯納擊敗。在2011年農民經典賽中,波哥莫洛夫在半決賽2-6、6-7中被Ernests Gulbis擊敗。在西部和南部公開賽的第一輪中,他連續6-4、6-3擊敗了Robby Ginepri。在擊敗雜項世界排名第一的比賽後,他與安迪·穆雷(Andy Murray)進行了比賽。 10第二輪Jo-Wilfried Tsonga,6-3,6-4。他以2-6、5-7輸給了Murray。

在美國公開賽上,他在第三輪以6-7、4-6、4-6輸給John Isner。他在吉隆坡的第一輪被馬科斯·巴格達蒂斯(Marcos Baghdatis)6-7、4-6淘汰。

在2011賽季末,他從2011年初的ATP排名第166位上升到第3位,被評為ATP進步最快的球員。賽季末排在第33位。

2011年12月1日,國際網球聯合會裁定他有資格參加戴維斯盃俄羅斯比賽。

在2012年澳網公開賽上,他是32粒種子,這是他第一次獲得大滿貫種子,他進入第二輪比賽獲得了聯合最好的成績,但他在MichaëlLlodra輸了5盤。

Bogomolov於2014年底退休。他的最後一場比賽是在2014年美國公開賽第二輪排位賽中連續輸給伊藤達(Tatsuma Ito)。

參考資料

  1. Nardo, Marco Di. A Rollercoaster Career. Tennis World Magazine. [9 January 2016]. 
  2. Alex Bogomolov Jr.: Circuit Player of the Week. United States Tennis Association. 25 May 2008 [9 January 2016]. 
  3. Bogomolov wins unisex tennis tourney. Usatoday.Com. 2008-08-04 [2012-01-11]. 
  4. Bogomolov Jr banned for illegal substance use. [July 22, 200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