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奎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托馬斯·阿奎納
出生 約1225年
國籍 意大利
別名 天使博士
職業 哲學家,神學家
知名於 神學界之王
知名作品 《神學大全》
《論存在和本質》
《哲學大全》
《論正統信仰和真理、異教徒議論大全》

托馬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約1225年—1274年3月7日 ,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哲學家、神學家

他把理性引進神學,用 「自然法則」來論證「君權神聖」說,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

也是托馬斯哲學學派的創立者,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死後也被封為天使博士(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

他所撰寫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ae)。

天主教教會認為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將其評為33位教會聖師之一。

他是西歐封建社會基督教神學神權政治理論的最高權威,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

他所建立的系統的、完整的神學體系對基督教神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他本人被基督教會奉為聖人,有「神學界之王」之稱。

著名思想;五個證明上帝存在的方法、雙面效應原理

人物生平

托馬斯·阿奎納出生於意大利南部的一個貴族家庭,母親一脈可以溯源到神聖羅馬帝國的霍亨斯陶芬王朝。他大約在1225年初,出生於那不勒斯王國的Roccasecca城堡,該地的領主正是其父蘭道夫伯爵。他的叔叔西尼巴爾德,是附近卡西諾山本篤會修道院的院長。於是伯爵一家寄望托馬斯長大後能侄承叔業。在當時,這也是貴族子弟出人頭地的一條常見途徑 。 [1]

阿奎納在五歲時進入進修院學習,十六歲時負笈那不勒斯大學,學習了六年時間。期間,他出乎意料地加入了多明我會,該會和方濟會共同對歐洲中世紀早期建立的神職階層發起了革命性的挑戰。阿奎納的這一轉變令其家族感到不悅;在去羅馬的路途中,阿奎納被他的幾個兄弟逮住、押送回聖齊奧瓦尼城堡,並在那裡監禁了一兩年,以迫使他放棄自己的志向。根據最早有關阿奎納的傳記的記載,他的家人甚至安排娼妓去誘惑他,但他不為所動。在教皇諾森四世的干預下,最後其家庭還是妥協了。十七歲時,他終於穿上了道明會會服。

他的師長看出阿奎納在神學上天賦秉異,1244年便送他去科隆的多明我神學院,師從大阿爾伯特學習哲學和神學。1245年,他跟隨大阿爾伯特去巴黎大學三年。在這段期間阿奎納也將自己捲入了大學與天主教修士之間有關教學自由的糾紛,阿奎納主動抵制大學提供的演講和小冊子。當教皇獲知這起爭議時,多明我會挑選了阿奎納作為辯護者。阿奎納在辯論中大獲全勝,擊敗了當時相當知名的大學校長聖阿穆爾的論點。

阿奎納接著取得了神學的學士學位。在1248年他返回科隆擔任講師,這一年是他的著述和公務生涯的開端。與哲學家大阿爾伯特的共事經歷對他後來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將他造就成睿智的學者,並終身跟從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方法論。

1252年阿奎納前往巴黎攻讀碩士學位,由於當時大學的教授聯會對托缽修會的攻擊,他遇到了相當的困難。但最終仍於1256取得學位和教職;後來他與友人Bonaventura一起取得神學博士學位,在巴黎、羅馬和一些意大利城市教了幾年書,並且開始著述。自此以後,他開始了勞碌的生活;他在自己的修會裡積極侍奉,頻繁地旅行和講學,並且經常向教皇提出有關各地政務的建議。 1259年,他在Valenciennes教區取得一個重要職位。在教皇烏爾班四世的請求下,他又移居羅馬。1263年,他出現在倫敦的多明我會中。1288年,他又前往羅馬和博洛尼亞講學,並且投身於教會的公共事務中。

在1269至1271年間,他回到了巴黎。除教書外,還管理教會事務,並且做他的親戚--法國國王路易八世的國事顧問。1272年佛羅倫薩提供一個讓他在當地教區內選擇座堂的機會,他擔任了修道會的院長,並且應查爾斯王的請求,在那不勒斯擔任教授職務。

在這些年裡阿奎納每天不停的進行傳教,並且寫下許多的訓誡、問答集、以及授課筆記。他也開始撰寫他的大作《神學大學》。教會曾提供他那不勒斯的大主教卡西諾山修道院院長的職位,但都被他婉拒了。

1273年12月6日的一次彌撒儀式中,阿奎納還稱自己看見了神跡。事後他停止寫作,使得《神學大全》變成未完成作品。當被問及為何封筆時,阿奎納答道:「我寫不下去了……與我所見和受到的啟示相比,我過去所寫的一切猶如草芥。」後來有人稱阿奎納在禱告時聽到了來自十字架的聲音,稱讚他的寫作。還有修道士宣稱曾看到他凌空飄起。

1274年1月,額我略十世指派阿奎納參加第二次里昂會議。他的工作是調查並且研究出希臘與拉丁教會之間的差異。身體狀況已經相當差的阿奎納在前往會議的旅程中停留於一座侄女的城堡中,病況開始惡化。阿奎納希望在修道院裡走完人生旅程,但卻無法及時抵達多明我會的教堂,最後他被帶至一座熙篤會的教堂。在經歷七周的病痛煎熬後,於1274年3月7日去世。

基本思想

托馬斯歪曲和利用亞里士多德關於形式和質料的學說,主張世界是上帝從虛無中創造出來的,斷言世界的創造是有時間開端的;同時,上帝創造了一個等級制的宇宙系;最低層是大地及由水土火氣四種元素構成的一切物質,之上是植物、動物和人,再上是天體,再之上就是整個世界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三位一體的上帝;還探討了個別和一般的關係,認為存在於個別事物中的一般,並不是個別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寄居或隱藏在個別事物中的某種特殊實體。物體之間的不同特性,是由於潛入物體的這種「穩秘的質所決定的。銅之所以為銅,是因為它裡面潛藏着『銅』這種特殊實體,銅之所以能壓延,是因為它裡面潛藏着『壓延性」這種隱秘的質。所以,有多少種物體的特性,就有多少種「穩秘的質」,那就不必深入研究事物內部結構和相互關係了。顯然,這種學說嚴重妨礙科學的發展。

托馬斯還力主教會的權力至高無上。認為如同神高於人,靈魂高於肉體一樣,教會高於世俗的國家。教皇基督的代理人,政權應由他掌握,國家必須服從教會,國王必須順從教皇。他還極力維護封建君主的統治權力,認為君主制是最好的政治形式,並說,沒有一個統治者控制和指導民眾,社會就會解體。 托馬斯從靈魂不死的觀點出發,大力宣揚「來世幸福」,認為塵世生活的幸福並非最高幸福,最高幸福是對上帝的靜觀,從而使靈魂得救。

這隻有在來世、在彼岸世界才能做到,因而為爭取現實生活的幸福而進行鬥爭就是惡就是犯罪,最大的犯罪行為是異端或異教行為。對一切異教徒均應活活燒死,「將他們從世界上消滅掉」。托馬斯包羅萬象的神學唯心主義體系產生後,很快成為西歐中世紀思想領域中占絕對統治地位的學說。教會在他生前就給予了他極大的支持和極高的聲譽,稱他為最光榮的「天使博士」。1323年教皇追封他為「聖徒」,1567年他又被命名為「教義師」,1879年教皇還正式宣布他的學說是「天主教會至今唯一真實的哲學」。

托馬斯阿奎那在其《神學大全》中首先提出哲學與宗教理性與信仰的關係問題。他認為理性的思辯是人的智能活動,人對外界的認識來自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覺經驗,許多感覺聯合成統一的記憶,許多記憶複合為感官經驗,對各種經驗的歸納使人開始認識事物,然後進行理性思辯,從中得到對外界的知識。他認為,人的自然理性可以是真理,但往往出錯,而且只能認識較低級的事物。關於天主的更高的真理,只能來自啟示,靠信仰。理性雖有自身的領域,但它從屬於信仰。從這種認識論前提出發,托馬斯阿奎那區別哲學與神學,認為兩者各有其領域。他在《論世界永恆性駁竊竊私議者》一文中認為,從哲學角度,宇宙可認為是永恆的;而作為基督徒,他相信宇宙並非從永恆主已存在,但在神學與哲學的關係上,他又認為哲學服務於神學;認為神學的原理是憑啟示,直接由上天而來,不須憑藉其他科學。神學確實性來自神的光照,不會錯誤,而其他科學的確實性探究的外部世界,神學的目的在於永恆的幸福,因此,神學高於哲學。神學可憑藉哲學,將它發揮得更清楚,但不是非要哲學不可。神學使用哲學,哲學是神的奴女。他迫於時代潮流,企圖用哲學論證基督教信仰,這一論證顯然是不能徹底的去論證。

為論證神的存在,托馬斯阿奎那首先闡明了存在的含義。在他之前的實在論者認為哲學所研究的對象是非物質的實體,即一切存在的普遍共同之點,它從屬於神的存在。托馬斯阿奎那接受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認為形而上學雖也考慮這些問題,但這些不是形而上學的主題,形而上學的主題應是一般存在。在運用亞里士多德哲學闡述基督教信仰時,托馬斯阿奎那把存在區分為一般含義的存在與創在,創在中包含着實現存在的作為或行動。形而上學家要從各種物上追溯那最完美的創在,它是其他一切存在的由來。創造在於神,這是托馬斯阿奎那的形而上學的基本出發點。

理性即人認知能力,人通過知識可以推理神的存在;通過啟示,啟示包括自然啟示和超自然的啟示,自然的啟示即人通過世界的萬事萬物來認識天主的美善;另一種是超自然的啟示,即神親自將自己啟示於人。我們都知道,天主教是一個啟示的宗教,。「在舊約時代,天主曾以各種方式向我們的祖先說過話,但在末期卻借着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向我們說了話。」通過人生的經驗,也就是從每天的生活當中去經驗神對我們身上所做的事。

自身學說

自12世紀阿拉伯哲學家將亞里士多德的原著和學術思想介紹到西歐以後,在西歐思想界引起了極大震動。托馬斯·阿奎那正處於這一思想危機與轉折的時代、他從維護封建秩序、教會神權出發,運用亞里士多德哲學來論證基督教信仰,並回答當時政治、社會、思想所面臨的問題,成為集經院哲學之大成而又加以革新的基督教神學家。他的基督教哲學除大量吸收亞里士多德思想外,還深受斯多阿學派、新柏拉圖學派、A.奧古斯丁、波愛修的影響。同時也受阿拉伯哲學家伊本·西那、伊本·路西德及猶太教哲學家伊本·迦比若、M.邁蒙尼德影響。他從中構築起自己的基督教哲學體系,後通稱托馬斯主義。 托馬斯·阿奎那反對安瑟爾謨關於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他認為上帝的存在可以藉助上帝的創造物即世界的存在間接地加以證明。他利用亞里士多德和其他哲學家、神學家的觀點,提出了關於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明。托馬斯·阿奎那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着「運動」、「因果關係」、「偶然事物」、「不完善的事物」以及「宇宙秩序的和諧結構」,推論出必有一位「第一推動者」、「第一原因」、「必然的實體」、「絕對完善的存在」以及「無限智慧的創造者」。這就是人們所稱的神。

共相與個別

托馬斯·阿奎那運用亞里士多德關於形式和質料的學說,探討了共相即一般與個別的關係。他認為共相是真實存在的,是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但共相有三種存在方式:它作為神創造事物的原型,存在於神的理智中;它作為神所創造的個別事物的本質,存在於事物中;它作為人對個別事物的抽象概念,存在於人的理智中。這樣,共相既獨立存在於事物之前,又存在於事物之中和事物之後。托馬斯·阿奎那的這種觀點稱之為溫和的實在論。

自然哲學

托馬斯·阿奎那依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用質料與形式的不同結合來說明物體,並分析物體的四種變化:位置的變化、數量的變化、性質的變化及本體的變化即生成與毀滅。他認為在變化中保持不變的是原始質料,它使一事物與其所演變成的另一事物之間保持連續性。在說明變化的時、空範疇時,托馬斯·阿奎那認為,時間是物體運動的尺度,位置是物體靜止時的局限。他又進一步認為永恆是一種與時間不同的延續,它無始無終,其中也沒有事件的時間先後,一切都同時存在。

對人的本性及其作用的觀點

托馬斯·阿奎那同樣師承亞里士多德,以人的心理為哲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他的方法通常是從考察人的活動入手,分析這種活動的推動力量,從中得出關於人的本性的結論。他把人的活動分為三類:為維持生命和繁衍的活動、感覺與對外界的感情反應活動及智能和意志的活動。感覺又分視覺、聽覺等五種「外在的感覺」和對外物整體的概念、記憶、聯想、分辨事物等四種「內在的感覺」。對外界的感情反應分為愛、欲望、愉快、失望、悲傷、懼怕、勇敢、希望、憤怒、怨恨等。涉及意志時,他認為人有「不自由的意志」和根據對事物的了解而作決定的「自由」。人的智力可以理解普遍的意義並憑意志作自由決定,這是人具有靈魂的證明。靈魂既非物質,卻又是真實的,是精神的實體,它是人的本性形式,不能分割,也不會朽壞,是不滅的。托馬斯·阿奎那無法解釋靈魂如何進入人體,只能認為是神從無有中創造的。但他又認為,人並非神的最高創造物,作為純粹精神實體的天使才是最高的,構成宇宙間最高的一層。托馬斯·阿奎那對作為精神實體的天使特別重視,因而他在中世紀教會內得到「天使博士」的稱號。

倫理思想

托馬斯·阿奎那基督教教義基礎上改造了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說,從而把奧古斯丁以來的神學倫理思想,發展成為完整的理論體系。托馬斯·阿奎那從神性出發,認為人的本質是由形式和質料結合而成的肉體和精神的統一體,人除了有理性認識能力以外,還有自我保存、生長欲求和意志活動的能力,而人的行為、活動則有趨樂避苦的自然傾向。在他看來人的一切德行都是人本性中的自然傾向的表現,這種自然傾向的根源在於上帝賦予人類內心的一種行善避惡的道德自然律,道德就是理性創造物向着上帝的運動,達到與上帝的融合。上帝就是道德價值的標準。

托馬斯·阿奎那一方面強調理性高於意志,同時又肯定感性慾望的合自然性。他把德性分為實踐的德性理智的德性神性的德性,前二者統屬於自然的、世俗的道德,後者屬於超自然的、神學的道德。他認為,實踐的德性和理智的德性相結合就能使人達到德性的完善,獲得審慎、節制、剛毅和正義的美德。但他又認為,要達到至善的目的,還必須要有屬於神學道德的神性的德性。這種神性的德性就是對上帝的熱愛、信仰和服從,它不能靠理性能力獲得,而必須依靠上帝的啟示和恩典。他指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塵世的幸福,但這種幸福是暫時的、虛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換得永恆的、真正的幸福,即來世的天國幸福。在他看來,幸福不是美德本身,而是美德的最終報酬,它在本質上是對人類本性能力以外的上帝抱有無限的希望。托馬斯·阿奎那承認人有自由意志,但他只是承認在日常生活範圍內的自由,而在道德領域,他堅持個人的意志必須服從上帝規定的道德律即「上帝法」。他強調,個人必須拋棄塵世的欲望,自甘貧困,寄希望於來世;同樣,社會的秩序,人與人的關係,也必須遵循上帝的目的,按照嚴格的教階和封建等級階梯,嚴格服從封建教會和國家的利益。

托馬斯·阿奎那的倫理思想是中世紀神學倫理思想的完備形態,在西方社會中有着深遠的影響。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近代資產階級的倫理學說對它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它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在現代又以某種新的面目出現(見新托馬斯主義倫理學)。

政治與美學觀點

在政治觀方面,托馬斯·阿奎那主張有限君權制。認為國家的目標是維持和平與謀求福利。教會着眼於彼岸世界,與國家目標不同。他認為,由神恩所賜的神的正義與人憑理性所認識的正義並無矛盾。在政教爭權鬥爭中他主張世俗權力服從宗教權力,猶如肉體服從靈魂。在美學上,托馬斯·阿奎那認為美與善不能分割。美有三方面因素:內在的完整統一、比例和華彩。他又認為,美有兩種:精神的美及外在的美,精神的美來自品德,外在的美來自形體。美有不同水平,而最高的則是神的超越的美。

個人著作

1. 《論存在與本質》(約1254~1256)

2.《反異教大全》 (1264)

3.《論自然原理》

4.《論君主體制》

5.《論猶太體制》

6.《論上帝的能力》

7.《神學大全》(未完成)

8. 《論世界永恆性駁竊竊私議者

9. 《論智力的統一性駁阿維羅伊派》

10. 《論分立的實體》

11.《論惡》

12.《論靈魂》

13.《論愛》

14.《論希望》等。

人物影響

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快資訊 托馬斯·阿奎那(1226-1274) 。意大利神學家、經院哲學家。[2]]

聖托馬斯·阿奎那(生於公元1225或1226,死於公元1274)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經院哲學家。托馬斯因驚人的著作和思想震動了同時代的人和整個基督教世界,影響至今。他的著作目的是為了將人的「理性和信仰」協調起來。把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加以基督化,因此有人說奧斯丁授洗了柏拉圖;而托馬斯授洗了亞里士多德;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授洗了現代科學。同時多瑪斯也指出其間的區別,他認為:理性有助於人發現天主的存在,理性即唯一和永恆性,但僅靠理性是不能足夠指揮人類行動,必須依靠天主的啟示,只有靠信仰才能獲得,理性與信仰不相矛盾,前者服務於後者,後者可以防止前者陷於錯誤,所以士林學派在多瑪斯身上達到頂峰。(但在當時他的思想並未被人們所接受,他的部分著作在巴黎和牛津大學曾受到批判。在所有教授哲學的天主教文教機關中他的體系是必須作為唯一正確的體系來講授的;這一點自從列奧十三世於公元1879年敕令明申以來,便成了慣例。因此,聖托馬斯不僅有歷史上的重要性,而且還具有當前的影響,正象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一樣,事實上,還超過後兩人。他在大多數場合是如此緊密地追隨着亞里士多德,以致使這位斯塔基拉人,在天主教信徒心目中幾乎具有教父般的權威;就是在純哲學問題上批評亞里士多德,也會被人認為是不虔誠的。但過去卻不總是如此。在阿奎那時代,推崇亞里士多德,和反對柏拉圖的鬥爭還有待進行。阿奎那的勢力,後來取得了勝利,並一直保持到文藝復興為止;以後。柏拉圖,重新在大多數哲學家的見解中獲得了至高的地位,這時人們對柏拉圖的理解已比中世紀時有所進步。公元十七世紀時,一個人既可是個正教徒,也可是個笛卡爾主義者;馬勒伯朗士,雖是個祭司,卻從未遭到非難;但這樣的自由在今日來說已成為過去;天主教僧侶,如想涉及哲學,就必須承認聖托馬斯。

1245年,托馬斯前往巴黎,受教於亞里士多德主義者阿爾伯特。自1257年開始在巴黎大學教授神學,用10年時間專心從事教學和著作活動,並被羅馬教廷任命為神學顧問與講師。在他去逝3年後,巴黎各神學大師譴責了219條命題,其中有12條是托馬斯的觀點。這是中世紀最嚴厲的譴責。托馬斯在巴黎大學執教時,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已大量湧入,在教徒中引起的反響極為強烈。教會深感其著作的危險性,幾次試圖封鎖這種與天主教正統信仰不相容的自然主義和理性主義哲學,禁止轉錄、閱讀和保存。可托馬斯並不害怕這種學說,他和老師阿爾伯特一起潛心研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他閹割了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而將其中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體系加以全面系統地發揮,並將其納入基督教的神學體系,使它成為天主教官方哲學的基礎。

他成功地將基督教的神學思想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了龐大的經院哲學體系。一生著有18部巨著,其中包括集基督教思想之大成的《神學大全》和《哲學大全》、《論存在和本質》、《論正統信仰和真理、異教徒議論大全》等。 托馬斯的全部理論都是為天主教信條服務的。他明確提出哲學必須為神學服務,之後,又為上帝存在這一神學最高信條作了哲學的論證。認為應通過上帝的創造物來認識上帝的存在,利用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目的論的唯心主義思想推論出萬物創造者的上帝的存在。

許多現代的倫理學家,包括天主教徒或非天主教徒在內,在最近以來開始主張阿奎納的美德倫理概念可能可以用作取代康德的功利主義學派。透過許多20世紀的哲學家,例如伊利莎白·安司孔(ElizabethAnscombe)等人的著作,阿奎納在有關行為意圖的理論上也變的相當具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阿奎納的美學理論,尤其是「明白」(claritas)的概念,極大的影響了現代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文學風格,喬伊斯讚美阿奎納是西方哲學裡排名第二的哲學家,僅次於亞里士多德。阿奎納的美學概念的影響也可以在意大利符號學家翁貝托·埃可的作品裡觀察到,埃可也寫了一篇有關阿奎納的美學概念的論文。

數個世紀以來有許多阿奎納的傳記被出版,其中最知名的是由卻斯特頓寫成。

歷史評價

原圖鏈接 [美國] 托馬斯阿奎那斯學院[3]]

托馬斯阿奎那涉及了各個思想領域,他往往尋求中間道路,以解決各種意見分歧問題。他吸收亞里士多德和其他非基督教哲學思想,論證基督教信仰,對世界與人性持比較肯定的態度,認為人雖然有罪,而人性天生向善。他還肯定知識來自感官經驗,人能通過對世界的認識而認識天主,他否定了奧古斯丁認為真知與感官無關的觀點。因此,托馬斯阿奎那在中世紀後期不斷遭到保守派神學家批評。文藝復興後,羅馬教宗開始以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和哲學維護教會,對抗在哲學界興起的鄧斯.司各特及奧康的威謙的思想。1879年,教宗利奧十三世在《永恆之父》通諭中全面頌揚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和哲學。以後,他的哲學被稱為天主教的官方哲學。

托瑪斯是天主教最偉大的神學家之一,他最奇妙的神學論述是關於聖體聖事的,以至吾主不能控制對他的愛情,從十字架上對他說:「托瑪斯,你把我寫的太好了,你要什麼賞報」?托瑪斯回答說:「吾主有你,我就足夠了」。

托馬斯主義致力於理性和信仰、科學和宗教、經驗和超驗、人類和天主、人性和神性、個人和社會,個人與國家之間的調和,建立一個以神為中心的綜合體系。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1962-1965)根據基督教宣傳現代化的方針,否定了把新托馬斯主義作為官方唯一哲學的提法。托馬斯始終以天主為最高原則,以天主為一切事物的出發點和終結點。不同的是,它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突出認識論和自然哲學,力圖論證理性和信仰、科學和宗教的一致性。

認識論

​新托馬斯主義在對知識的分析中,一方面又推崇托馬斯所運用的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並把它稱之為第一哲學和永恆哲學,把形而上學本體論中有之為有的概念作為認識的基本原則和最終、普遍的對象。從而,使思辯的存在和超驗的存在發生關係,以消除具體概念和超驗概念、有限存在和無限存在的矛盾,亦即調和具體的物質世界和上帝的存在的,確認現實世界的有限存在乃是對天主無限存在的分有,最後得出理性知識符合宗教信仰的結論。

自然哲學

新托馬斯主義斷言,自然科學在研究物質世界時必然會涉及物質的結構和起源等哲學問題,因而以亞里士多德的形式和質料的學說作為自然哲學的理論基礎。認為任何物體都是由形式和組成的,質料是被動的、潛在的,形式是主動的、現實的、質料本身無規定性、是一種非存在。由潛在到現實,不能由質料本身實現。質料需要形式作為原則獲得其規定性,實現其存在。新托馬斯主義還強調,既然質料自己不能獨立存在,必須藉助於形式,它必定是被創造的,而形式則是自己獨立存在的,是事物存在的第一動力和最終原因;正因為有了形式,才出現了各種物質的存在方式。自然哲學以物質世界存在的最高形式為研究對象,這個對象就是宗教信仰的對象――天主。所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是一個不斷發現神的過程,它肯定神,而不否定神。科學和宗教正是在極其和諧的合作中提示並證明天主。

社會政治理論

新托馬斯主義反對階級劃分,主張抽象的人性論。它宣稱塵世的歷史是暫時的,未來的生命才是永恆的,它還宣揚以神為核心、以教會為領導的世界主義,攻擊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

參考資料

  1. 托馬斯·阿奎那論德性 . 2016-3-4
  2. 全球十大思想家排名,排第一的居然是中國的他! 你好網 2018-07-02
  3. [美國 托馬斯阿奎那斯學院] 你好網網 2017-2018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