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尼西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阿尼西母,外文名:ONESIMUS,基督教聖經人名。

基督教信仰[1]的表述是以《聖經》為核心藍本,以歷代使徒、教會、公會等形成的信仰文件為載體,內容非常豐富。其中《使徒信經》被歷代教會和神學家[2]公認為最可欽佩、最為可靠的摘要。

簡介

他是私逃的奴隸,屬於在歌羅西頗具影響力的基督徒腓利門。當保羅在羅馬或以弗所(視乎歌羅西書的寫作地點)坐牢時,阿尼西母認識了保羅,並在保羅帶領下信了主(門10),後來成為親愛忠心的弟兄(西四9)。「阿尼西母」是「有益處」的意思,此名字雖不限於奴隸使用,卻在他們中間非常普遍。他名副其實,對保羅有益處,以致使徒有意將他留下服侍自己,保羅相信這也是腓利門的願望。但使徒覺得理當先徵得腓利門的同意才這樣作,於是便把阿尼西母歸還他的前主人,並附上一封短箋,就是成為正典的*腓利門書。在信中,使徒語帶相關地使用他的名字,形容他「從前與你沒有益處,但如今與你我都有益處」,並巧妙而清楚地暗示自己預期腓利門再次收納阿尼西母:「永遠得着他,不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兄弟,在我實在是如此,何況在你呢!這也不拘是按肉體說,是按主說」(門15-16)。然而,保羅承認遣他回去就像是失去自己的一部分一樣(門12)。

歌羅西書及腓利門書都提及阿尼西母的名字,顯示這兩封信關係密切,是從同時同地遣發的。伊格那丟(Ignatius)在地的「致以弗所人書」曾提及一位阿尼西母,描述他是「你們的監督,愛心〔大得〕難以形容的人」,一些學者認為他正是這位私逃的奴隸。此一說法,雖不至於絕對不可能,卻因時序問題〔譯註:伊格那丟的信寫於第二世紀初葉〕,顯得不大可能。然而,贊成的人卻認為這論點是腓利門書被納入正典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它與歌羅西書的緊密關係,並在基督徒處理奴隸問題上的啟迪,或許已足夠支持它成為正典。

參考文獻

  1. 宗教信仰是什麼,學習啦,2017-03-10
  2. 論有神論的當代意義,豆丁網,20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