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拉善高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拉善高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阿拉善盟,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阿拉善」這個詞來源於古代突厥語,是「賀蘭」的另一種音譯,意思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怪獸「駁」。

中文名 阿拉善高原

外文名 Alxa Plateau

所屬地區 內蒙古阿拉善盟

平均海拔高度 900-1400米

面 積 約 250000 km²

沙 漠 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等

地域簡介

阿拉善高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阿拉善盟,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阿拉善」這個詞來源於古代突厥語,是「賀蘭」的另一種音譯,意思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怪獸「駁」。《山海經》中曾經提過:「中曲之山……有獸焉,其壯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其名曰駁,是食虎,可以御兵。」似乎類似西方傳說的獨角獸。

地理位置

阿拉善高原(Alashangaoyuan)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北山以北,西起馬鬃山,東到賀蘭山,北接蒙古[1] 。大部分海拔1300米左右,地勢由南向北緩傾,地面起伏不大,僅少數山地超過2000米,最低處居延海附近為820米。有若干起伏100-250米左右的乾燥剝蝕低山丘陵,把高原分割為許多內陸盆地。阿拉善高原流沙、戈壁廣布,為一乾旱荒漠高原。有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等。阿拉善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為900-1400米,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其中分布有三個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幾乎占高原面積的1/3。另外1/3是北部的戈壁沙漠向南延伸的部分。東南部是賀蘭山,東北部為陰山余脈和黃河,西部是馬鬃山,南部為合黎山和龍首山,從三面包圍致使沙漠沒有繼續擴張。沙漠中間分布着500多個鹹水湖和淡水湖,還有許多產鹽的鹽池,最著名的如吉蘭泰鹽池。阿拉善高原只有西部居延海周圍的額濟納旗所在的額濟納盆地,由於有祁連山融化的雪水注入,水草豐美,綠草如茵,湖水蕩漾,被稱為沙漠中的綠洲,是良好的牧場。居延海號稱天鵝湖,是天鵝夏季繁衍地之一。阿拉善高原處於沙漠包圍之中,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風大沙多,冬寒夏熱,晝夜溫差大,是中國沙塵暴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組成部分

中國內蒙古高原的組成部分。位於甘肅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西部。西起馬鬃山,東達賀蘭山、狼山,南起北山(包括合黎山、龍首山),北止國境線 。海拔1000-1500米 ,少數山地超過2000米 。地勢微向北傾,地面起伏小。為荒漠草原,流沙、戈壁廣泛分布。阿拉善高原因地處內陸,又受賀蘭山的阻擋,從東南吹來的夏季風很難到達,氣候乾旱,大部分地方是荒漠,流動沙丘廣泛分布。高原上有許多著名的沙漠,如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阿拉善戈壁的地表依據其組成物質可。劃分為岩漠、礫漠兩類。岩漠是指地表岩石裸露或僅有很薄的一層岩石碎屬覆蓋的山麓地帶,分布在周圍及內部山前面積不大。如馬鬃山、雅布賴山、賀蘭山、罕烏拉山、巴彥烏拉山的山前地帶,礫漠地表為礫石覆蓋,礫石大小不等,在石漠的外圍地帶面積廣大,強勁的風力,將細小顆粒吹走,留下粗大的礫召,礫石多成為風棱石,上覆蓋一層堅硬光滑的黑褐色荒漠漆皮,以岩漠和礫漠組成的荒漠戈壁面積廣大,分布範圍只要在阿拉善巴丹吉林騰格力、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外圍。沙漠中有大小不等的乾涸湖盆星羅棋布。區內水系不發育,僅有石羊河、弱水、疏勒河水量較大。弱水向北流入嘎順諾爾和蘇古諾爾,二湖的面積共約300平方千米,根據湖積物的分布範圍推測,過去的湖泊範圍曾達到2600平方千米,內蒙古高原的西部。位於北緯37°30′-42°36′,東經93°6′-106°36′。大致與地質構造上的「阿拉善地台」相當,行政區劃上則構成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的主體。北為中蒙國界線,東界賀蘭山,西面直抵黑河西岸的馬鬃山地東端,南面則以阿拉善地台邊緣山地的龍首山一合黎山(北山)鄰接河西走廊,但界線不甚明顯,大致與內蒙古及甘肅省界相當。

形成原因

阿拉善地區的翰海戈壁,屬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距今一億三千萬年前的地質時期,這裡發生了劇烈的地殼運動,這裡的地勢有所上升形成高原。由於上升幅度比較緩慢,再加上這裡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山嶺阻隔,氣候乾旱,河流很少,侵蝕作用微弱,因此地表切割輕微,一直保持着廣闊平坦的高原,土壤大部分含鹽鹼和石灰,有機物含量低,多為荒漠、半荒漠地形。阿拉善高原處賀蘭山以西,夏季風很難到達,為乾燥的非季風區,再加上南邊有高大的青藏高原為屏障,阻擋了印度洋濕潤氣溫的進入,從高原上下來的乾熱氣流,及阿拉善高原周圍高地環繞,致使這裡水稀少,日照強烈,冷熱劇變氣候異常乾旱,乾燥度在4.0以上。地表植被非常稀疏,地面大部裸露,再加之地處高空西風環流區,冬春多大風天氣,風力侵蝕與堆積作用很強烈,強大的西北風常將高原地面上的細士攜卷而去,在古岩床上只留下薄層粗砂和礫石,這就形成阿拉善西北部的廣闊戈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