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附子理中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附子理中丸

【出處】

附子理中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附子理中人參姜,白朮甘草蜜同嘗。溫陽祛寒益脾氣,寒熱腹痛要辨清。 [1]

【組成】

附子(炮,去皮臍),人參(去蘆),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稍熱服。

【功用】

①《雞峰普濟方》:養胃氣;②《北京市中成藥規範》:溫脾散寒,止瀉止痛。

【主治】

脾胃虛寒,食少滿悶,腹痛吐利,脈微肢厥,霍亂轉筋,或感寒頭痛,及一切沉寒痼冷。(①《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脾胃冷弱,心腹絞痛,嘔吐泄利,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滿,腹中雷鳴,嘔噦不止,飲食不進,及一切沉寒痼冷;②《普濟方》,水氣有餘,致寒氣大實於胃中,關脈弦:腰腳重,厚衣重覆也嫌單,尺脈遲,脾胃伏寒,吐利霍亂,煩悶,身體疼痛,發熱嗜臥,手足厥逆;③《玉機微義》:中焦有寒腹痛,或惡寒頭痛,發熱惡寒,腹痛,不飲水,④《杏苑生春》:陽明經氣不足,身以前皆寒。兼治新產內虛,虛人多唾;⑤《飼鶴亭集方》:下焦阻虛,火不生土,臟腑不調,食少便溏,及中寒腹痛,身痛拘急,躇臥沉重;⑥《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五更腎泄;命門火衰,食入於胃,無火煎熬,難以熟腐,腹痛腰瘓,腸鳴下氣)。

【方義】

方中附子溫陽祛寒,配以炮姜溫運中陽,白朮健脾燥濕,人參益氣健脾,炙甘草補中扶正,調和諸藥。五藥配伍,有溫陽祛寒,益氣健牌之效。

【運用】

本方以畏寒肢冷、睆腹冷痛、嘔吐瀉利、舌淡若白滑、脈沉細遲緩為辨證要點。現代常用於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消化道出血、慢性腸炎、心力衰竭,痢疾等。

【加減化裁】

虛甚者,重用人參;虛寒並重者,重用乾薑、人參;胃逆嘔吐較重者,加生薑、半夏、砂仁;寒濕下注見下利較重者,重用白朮,加茯苓、苡仁。

【使用注意】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忌食生冷食物,孕婦忌服。

【療效延伸】

附子理中丸療效確切,是目前臨床常用的中成藥之一。這張方子出自《閻氏小兒方論》,是由《傷寒論》中的理中丸加附子而成,成分有附子(制)、黨參、白朮(炒)、乾薑、甘草(炙)5味中藥,具有溫陽祛寒、益氣健脾之功。多用於脾胃虛寒所致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症。方中以附子(制)、乾薑2味辛溫藥溫運中陽、驅散中寒;黨參益氣健脾;白朮健脾燥濕,炙甘草調和諸藥,兼補脾和中。臨床研究表明,附子理中丸除了主治脾胃虛寒所致的泄瀉之外,同時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特發性水腫、頑咳、眩暈、腰痛等方面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2]

【服藥時間】

附子理中丸的服藥時間有空腹服、飯前服和飯後服的不同,其中多數文獻主張空腹服。傳統理論認為,治療下焦病的藥宜在飯前服、空腹服,使藥物直達下焦;治療上焦病的藥宜在飯後服,利於藥物達於病所。附子理中丸屬於治療中下焦虛寒病證的藥,所以在飯前服、空腹服是符合病證需要的。但也有文獻並未明確指出服藥時間。

【劑量延伸】

大量古今文獻表明,臨床使用附子理中丸,每次服用生藥劑量在1.87~20g之間,說明附子理中丸的安全劑量範圍較大,但多數文獻記載為每次5g以下。小兒用量視年齡酌減,也較為安全。臨床小兒用量可借鑑公式:兒童用藥劑量=成人用藥劑量×兒童體重(千克)/60(千克)進行計算。仲景牌附子理中丸濃縮丸,成年人口服,每日三次,每次8—12丸。(服用前,請仔細閱讀說明書並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執行或是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服藥療程】

從目前大量樣本的臨床報道看,服藥療程多數為半個月到3個月,未見不良反應,說明這是安全用藥療程。由於附子理中丸是治療慢性虛寒性疾病為主的,所以服藥療程相對較長。但也有短至2天。對於年老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療程不宜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