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書·孫瑒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書·孫瑒傳出自於《陳書》,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記南朝陳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 [1]

原文

孫瑒,字德璉,吳郡吳人也。少倜儻,好謀略,博涉經史,尤便書翰。王僧辯之討侯景也,王琳為前軍,琳與瑒同門,乃表薦為戎昭將軍、宜都太守,仍從僧辯救徐文盛於武昌。會郢州陷,乃留軍鎮巴陵,修戰守之備。俄而侯景兵至,日夜攻圍,瑒督所部兵悉力拒戰,賊眾奔退。高祖受禪,王琳立梁永嘉王蕭莊於郢州,征瑒為太府卿,加通直散騎常侍。及王琳入寇,周遣大將史寧率眾四萬,乘虛奄至,瑒助防張世貴舉外城以應之,所失軍民男女三千餘口。周軍又起土山高梯,日夜攻逼,因風縱火,燒其內城南面五十餘樓。時瑒兵不滿千人,乘城拒守,瑒親自撫巡,行酒賦食,士卒皆為之用命。

周人苦攻不能克,乃矯授瑒柱國、郢州刺史,封萬戶郡公。瑒偽許以緩之,而潛修戰具,樓雉器械,一朝嚴設,周人甚憚焉。及聞大軍敗王琳,乘勝而進,周兵乃解。瑒於是盡有中流之地,集其將士而謂之曰:\"吾與王公陳力協義,同獎梁室,亦已勤矣。今時事如此,天可違乎!\"遂遣使奉表詣闕。高宗即位,以瑒功名素著,深委任焉。太建四年,授都督荊、信二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出鎮公安。瑒增修城池,懷服邊遠,為鄰境所憚。後主嗣位,復除通直散騎常侍,兼起部尚書。後主頻幸其第,及著詩賦述勛德之美,展君臣之意焉。

又為五兵尚書,領右軍將軍,侍中如故。瑒事親以孝聞,於諸弟甚篤睦。性通泰有財物散之親友常于山齋設講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資奉為學者所稱而處己率易不以名位驕物。時興皇寺朗法師該通釋典,瑒每造講筵,時有抗論,法侶莫不傾心。以年老累乞骸骨,優詔不許。禎明元年卒官,時年七十二。(節選自《陳書》)

譯文

孫瑒,字德璉,是吳郡吳縣人。(孫瑒)年輕時就灑脫不拘束,喜歡研究戰術攻略,廣泛地涉獵經書史傳,尤其熟悉書牘文札。王僧辯討伐侯景時,王琳(領兵)當前軍,(因為)王琳與孫瑒是同門師兄弟,於是(王琳)上表推薦(孫瑒)當戎昭將軍、宜都太守,隨即跟從王僧辯到武昌救援徐文盛。適逢郢(yǐng)州失陷,於是(孫瑒的部隊)就留在巴陵鎮守,做好攻守的準備。不久,侯景的叛軍殺到,不分晝夜地進攻巴陵外圍陣地,孫瑒督領部屬全力抵禦,(結果)叛軍敗退奔逃。高祖受禪為帝,王琳在郢州另外奉立梁朝的永嘉王蕭莊為主,(並下詔書)徵召孫瑒為太府卿,加授通直散騎常侍。

等到王琳向內地進犯時,北周派大將史寧率領四萬兵馬,乘(防守)空虛(的機會)突然襲擊(郢州城),孫瑒部下協助防務的張世貴攻取外城以接應周兵,(郢州城因此)損失軍民男女三千餘人。北周軍隊又堆起土山高架雲梯,日夜攻擊迫近,(又)乘着風勢放火,燒掉了內城南部的五十多棟樓房。當時孫瑒的軍隊不足一千人,都登上了城樓防禦把守,孫瑒親自巡視撫慰,向士卒敬酒勸食,士卒都樂於為他獻身效力。北周軍隊竭盡全力也沒能攻下(內城),於是假傳北周君主的旨意任命孫瑒為柱國、郢州刺史,封為萬戶郡公。孫瑒假裝答應(他們)來作為緩兵之計,同時暗中加緊修整作戰用的裝備,敵樓、城牆和守城器械等,一天之中都嚴密設防,北周軍隊(對他)非常害怕。到後來聽說(陳朝)主力軍已經打敗了王琳,(即將)乘勝而進,北周軍隊才解圍而去。於是孫瑒控制了長江中流的全部地域,(他)召集將士並對他們說:「我和王琳施展才力同盡臣責,一道輔助梁室,也可以算是很努力了。

現在事情到了這樣的地步,天意難道能夠違抗嗎!」於是派遣使者恭送表文到朝廷(表示歸順)。高宗登上帝位之後,認為孫瑒功績名望一向顯著,(對他)非常信任倚重。太建四年,任命(他)為都督荊、信二州諸軍事,出京鎮守公安。孫瑒(到任後),高築城牆深挖城壕,恩威並用遠近順服,為周圍境外的人所敬畏。後主繼承帝位後,又任命(孫瑒)擔任通直散騎常侍,兼起部尚書之間的親近之意。(孫瑒)又擔任五兵尚書,領右軍將軍,仍然擔任次侍中職務。後主多次駕臨他家(看望慰問),還吟詩作賦讚頌(他的)功勳品德,展示君臣之間的親近之意。

(孫瑒)侍奉父母以孝順聞名,對幾位弟弟非常親厚和睦。(孫瑒)生性通脫平和,有財物就散發給親友。(孫瑒)還常常在名山的學齋里開設講堂,召集玄言儒學之士(講學),冬夏兩季供給資財費用,為學者們所稱頌。而(他)為人率直平易,不因召集的名聲(大)地位(高)就看不起人。當時興皇寺郎法師則通曉佛典,孫瑒每次造訪他講經之處,(與他討論經義)經常有不同的立論,僧侶們(對他)沒有不仰慕敬服的。(孫瑒)因為年老多次請求退休,(但皇上)下達嘉獎令屢屢挽留。禎明元年(孫瑒)在任上去世,時年七十二歲。 [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名簡,以字行 。早年從父察讀《漢書》,盡得家學。南朝陳時,任會稽王主簿。入隋,任漢王府參軍。父察曾撰梁、陳二史,未成,遺令他續撰之。

又奉詔與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區宇圖志》。遷代王侑侍讀。入唐,為秦王府文學館學士、太子洗馬。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三年(629),奉詔與秘書監魏徵同撰梁、陳二史,乃據家藏舊稿,兼采謝昊(一作吳)、傅縡、顧野王諸家之書,撰成《梁書》《陳書》。官至散騎常侍。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