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仕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仕彬
出生 1965年
四川
國籍 中國
職業 書畫家
知名於 《眾山皆響》轟動畫壇
知名作品眾山皆響
奧林匹克宣言
奧林匹克(宣言)賦

陳仕彬[1] 1997年定居北京,曾任職於教育部藝教委華韻中心和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現任中國人民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太湖文化論壇常務理事、PHE國際青少年書畫大會執行秘書長、中國收藏家協會理事、中國城市文化研究院(香港)院長、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香港)執行院長等職。

人物簡介

自幼酷愛書畫,一直從事書畫創作、藝術教育及文化策劃工作。2006年6月和2008年5月分別在廣州和國家畫院美術館舉辦隆重的個人畫展,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2008年山水巨作

眾山皆響》轟動畫壇,2009年應《奧林匹克宣言》傳播委員會邀請,創作完成二十九卷《奧林匹克(宣言)賦》書法長卷,該長卷由人民出版社出

版,開創中國書法原作出版先河,長卷第九卷已贈送給台灣馬英九先生。自十九歲舉辦個人書畫展以來,策劃組織了數十次涉及書畫名家、青少年兒童的大型國內外書畫活動,並在美國、新加坡、港澳地區及中國美術館、中華世紀壇、中國農業展覽館、人民大會堂等地舉辦過規模宏大的藝術展覽活動。擔任主編的畫冊和論著十餘種,出版個人書畫集六部,擔綱總策劃的城市廣場、風景名勝區、大型歷史人文景觀雕塑、博物館多處,獲得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和一次聯合國獎勵,創辦了具有國際影響的美育品牌活動「PHE國際青少年書畫大會」等。

藝術特色

陳仕彬的書畫作品給人撲面而來的是一種被江河山水吞嗤般的大氣淋漓,是一種置身其間水墨氤氳風起水涌的震撼美感,是一種忘我所在情之所衷的涅磐心境。造境與寫境渾然其 中,自然與心境互通其間,萬壑鋪間,山築水縈,樹郁溝深,風聲水起。所謂心存萬仞者方可造高壑,意如纖微者才可著飛螢,仕彬之謂也!

細觀陳仕彬書畫作品,書法貼近黃庭堅又雜糅王鐸、傅山等諸賢,繪畫則是多方吸收化而融之,其中隱隱所現者,黃賓虹、黃秋園、陳子莊、李可染、傅抱石……。如中國國家畫院院長龍瑞先生所言:「基於對中國畫筆墨本體的認識,陳仕彬將創作的視野放在了從傳統法式向現實感受轉換、從自然山川向筆墨表現轉化的基本思路上,將筆墨落實在對大自然的感悟中,落在自己的畫面上,使筆墨和情感、造化與心源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對陳仕彬書畫作品的認識,筆者認為,有膽、有識、有力、有度正是他現在的創作狀態也是其一直所踐行的創作方向。

有膽 十幾年來,陳仕彬苦研畫理,細研經典,古今參照,以自己的膽略和膽量開闢着屬於自己的蹊徑,而這個「蹊徑」也正是浸透了他的汗水,他的執着,他那迥異於同齡人的成熟、練達與深度。中國水墨,是借墨抒情,借墨張膽。水墨氤氳之間凸現的是那性情與情感,它既需要在在傳統的規定中生髮,更要在不斷的碰撞中找到自己。怯於碰撞或怯於生髮者,是無法圓滿自己超越自己,是缺「膽」。陳仕彬的「膽」,建立在對傳統的認知與把握上,建立在自己的自信和自強的理念。雖「道」漫漫,痴心不改,萬壑深邃,獨往獨行。在他的畫中,我更能感受到他的天馬行空,他詩人般的抒情性,他多質的「膽」為他在開拓前行。

有識 陳仕彬的「識」,在整個畫壇上,走的是既同於時尚又迥異於時風的另類路線。同於時尚,是認知傳統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的崇拜傳統,這不會使他偏於筆墨。迥異於時風是他的「介 入」意識。介入自然而超出自然,介入當代而不介入前衛,保持充沛的「內力」而又相融其間,保持自己的狀態而與當代最前沿的「對話」乃至「手談」切磋,這對一般作畫者難於想想

的事情在他身上就能發生,這是他的策略,更是他在質量上去保持自己學術性的方向。這種「識」,是人文的浸染,自然的造就。「自然天性曉絕藝」(文同詩句)。大自然總將一些特殊的稟賦通過某種形式在特殊的人身上表現出來,而表現出來的東西又是讓人眼前一亮,仿佛看到那種才氣在燃燒般的放着光澤,眼前的陳仕彬就是這樣的。能書能畫,雙翼俱彩,別出其色。對於他這種「識」,費新碑先生看到的是「四川人的氣魄」。他說:「仕彬的氣魄從何而來,這得從四川人說起,四川人對於北方有一種渴望,有一種敬畏有一種想走出四川的這種感覺,這是很強烈的。尤其是搞人文或者美術的的人都希望接上中原的大氣,我在他的畫面上已經強烈地感受到這種信息。我看他到北京以後已經接上了北方的闊遠與豪氣,並且在作品中已有很好的表現,不僅有四川山水的俊朗,更有北方的沉雄……。仕彬有一種內心的衝動,衝破了地域,到中原大地以後接上了這種氣魄後所呈現的繪畫大氣象。所謂孟子所講的吾善養我浩然之氣,氣是生命之本,更是治學從藝之本。」

陳仕彬的「識見」是緊貼着自己的實踐的,心中凜然有一股大氣,氣渾於法,意融於象,「識見」於筆,物力摧之。「惟天懷浩落者,植此妙候恆多,又能絕去人為,解衣磅礴,曠然千古,天人合發,應手而得,故無侍於籌畫而非籌畫所能及也。」「……用現實感悟的真情實感去過濾現實,從中升華出可以自由運用的筆墨語言,表現出心靈深處的悸動。」 有力 陳仕彬的書畫作品,無論從其大的面目,還是到細膩的用筆,都給人以強大的氣勢,渾然的力度,磅礴般的感染。這裡,應該從兩方面來解讀他的「有力」。一是胸中本身就有一種佩然磊落之氣,二是從書法上的吸收和自身書法的創作。所以他的書畫作品便充滿了一種陽剛之美,一種奔涌勃動的氣勢,豪邁剛烈,氣達丹田。從他的作品看,他有一種很強烈的審美意志,並融化進了自己的創作之中。在這種狀態里,陳仕彬將自己多年在書法上的功力自覺的運用在了繪畫上,曾來德先生在分析陳仕彬的書畫作品時認為有三個方面促成其力度,「第一就是他的書法性,第二就是他的書寫性,第三就是他的抒情性。」這三性帶給他氣韻、氣勢和氣象。孫克先生評價陳仕彬的書畫作品:「他傳統的山水裡頭很突出的是線條質量,他將書法的線條質量轉換在繪畫中,很多畫是寫出來的,不象很多人是塗出來、刷出來的,這是他畫耐看的重要原因。」這正是陳仕彬的與眾多書畫家的不同之處。

陳仕彬創作的力度,是一種內在的很強奮的精神,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溺於萬物」的從容。而這種力度,他又將其處於一種平常,一種淡然。他的力度,本身就有一種化解的能力,從書法,從筆墨,從構圖,從用意,諸種幻變,融為一體。「奇峰絕壁,大水懸流,怪石蒼松,幽人羽客,大抵一墨汁淋漓,煙嵐滿紙,曠若無天,密如無地為上。」

視頻

大道堂陳仕彬藝術館 開館 暨專家研討會

有度

陳仕彬給自己的畫展就題名為「大道無門」。無門者,「道」存其間矣!中國水墨畫的「度」是相當微妙的。它以其傳統的博大深厚與兼容並存,在歷史的推移及各種觀念影響及外來藝術的衝擊下,不斷調整、融合而達到一種中庸、中正、安和的理想

境界。中國的山水畫所追求的狀態,從本質上講就是這種境界的理想定位。

陳仕彬的「度」是有序、有格、有物、有靈。「從本質上講,傳統經典與法式是一種程式化和程序化的體化物,如果沒有用大力氣去掌握,或者沒有大能耐去轉換,也只不過是對傳統的表面因襲而已,對中國畫當代發展起不到真正作用。……近年來,陳仕彬一直在調整着自己的創作路數,開始從重景物轉到了重性情,從重外在樣式轉到了重內在筆墨,從重點線結構轉到了重筆墨渾淪,這種藝術創作思維的重大轉變是和他近年來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畫本體的深入探求密切相關。」

觀陳仕彬的書畫作品,他在守度與不斷超越中變化着,他守水墨之「度」而融於自然之「道」,在變化中尋找着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表現語言,融匯着大師與經典的滋養,印證着自己逐漸顯露的個性與面貌。

陳仕彬的書畫作品,在當代畫壇上,既不獨標其異,但亦別開生面,貼近傳統,守道自然,貼近古人,凸顯現代精神。他正在墾殖着自己藝術世界的那片天空。

視頻

陳仕彬專題


藝術點評

陳仕彬的作品,對傳統的理解,對傳統的吸取,是比較到位的。在繪畫的因素方面,比如語言符號方面他都既有傳統的東西又有生活和自然的東西,他一方面非常重視傳統的學習,

你看他早期20來歲的時候臨摹的作品等,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他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把時代精神和當代審美取向很好的結合進去了,不是那種以奇以怪來華眾取寵的創新,非常自然,值得倡導。

他傳統的山水裡頭很突出的是線條質量,他將書法的線條質量轉換在繪畫中,很多畫是寫出來的,不象很多人是塗出來、刷出來的,這是他的畫耐看的重要原因。陳仕彬很善於吸取傳統中的精華,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四川這個地方的景觀除了大西北的沙漠沒有,戈壁灘沒有,可以說包括了中國山水最好的最全面的環境,他畫的大山大谷非常豐富,素材非常好,在他的作品當中我們看到很多古人和今人都沒畫過的大景象。像「山中一夜雨」,很多的瀑布,我看是很成功的。九寨溝的水當然很豐富了,但是不好畫,像他這個「山中一夜雨」的手法以及對自然的觀察體會都有了,非常精彩,很難畫到這種效果。書法中,他的行草書我看很好,比較規範,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沒失個性。他書法的筆法也影響他的繪畫,所以你看他的山水裡面有很多他行草的筆法。這對於一個畫家來說,要很好的研究,這種轉換對他的藝術有很好的影響。最後,如果在面目上稍微豐富一點則更好。

孫克(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秘書長、著名美術理論家)

今天參觀了陳仕彬先生的大作,陳先生是四川人,不由得叫我們想到這一次空前的大地震,此次展廳中最大的一幅作品叫「眾山皆響」,我看了跋好像跟此次地震有關,這幅畫感覺 很有氣勢。古人云:能作大畫者優才也,在一般的展覽會上往往是小品居多,在畫店裡,這幾年小構圖、小趣味、小格局居多。仕彬他的個子不高,但是他的魄力不一般,作品氣勢不一般,這給我很深的印象。

再一個給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仕彬書畫兼善,我做編輯18年,我們的前輩總是把畫跟書法並列起來,前人講有筆有墨謂之畫,剛才程大利講關於筆墨的論述我也很有感觸。仕彬在一樓引用了董其昌關於仕人作畫的論述,我看仕彬不僅重視筆墨,還重視筆墨內涵和人格修養。20世紀以來中國畫大量的運用了西方的畫,特別是素描、水彩、油畫等等,一些理論家提出來了多元的格局,中國畫好像怎麼畫都可以,有中西融合,有實驗水墨,從總體來講我是同意的。但是中國畫跟西洋畫畢竟有很大的區別,這個區別首先是從筆墨開始,其次是由筆墨展開的整個文化系統的區別。不知道筆墨的畫家妄談中國畫。仕彬從20來歲就很重視這個中國畫和書法的關係,他有悟性,而且很執着,我看到樓上展示了很多的書法,他的書法和繪畫齊頭並進且都很優秀,我認為他是繼承了中國畫家的優良傳統。

仕彬的大畫很有氣勢,特別是丈八豎畫,我很少看到。而且控制得很好,筆墨渾然一體,氣韻生動,非常難得。而他展出的一些長卷也畫得很生動,內容豐富,整個展覽效果很好,讓人看了很新穎,印象十分深刻。仕彬今天剛過不惑之年,來日方長,發展的空間和前景很大,我祝賀他。

劉龍庭(《中國書畫》副主編,著名美術理論家)

今天這個開幕式很特別,各界精英都有,研討會也很豐富。我想起一些很巧合的事情,一個就是四川地震,陳仕彬是四川人,另外今天是5月25日,而5月22日是毛澤東的延安文藝座談會總結的那一天,還有是這個展覽的廣泛的社會效果,我覺得很吃驚。這些都讓我想到藝術社會性的問題,這個很重要。當年毛澤東很強調藝術為工農兵服務,藝術走進生活,為社會服務。

剛才聽前面的同志講他一直組織藝術的社會活動,尤其是青少年的活動,仕彬同志這一點非常好,這也是一種奉獻,看來他一直是走在前面的。我想今天有這麼多社會各界的精英都來參加他的畫展,這也說明他以前是做了很多的工作,這個對當前的現實意義就更大了。應該給所有的藝術家一點點的提醒,關心社會,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這一點很好,我們應該向他學習,這是我感受的第一點。

第二點我也認真看了他的一些作品,確實仕彬同志是很勤奮的畫家,他19歲臨摹的畫還留着而且還保存的很好。他比較重視的傳統這一路,這個很重要,尤其百花齊放以後我們很多人經過一段摸索確實覺得最後的功夫還是得落在傳統上,這一點看得出來他奮鬥的軌跡。我也認真看了一下龍瑞同志的前言,說他整個繪畫有過一個轉型的階段由重視線變成線墨並重,再到渾論的境界,這是很難得的,很多畫家很難做到。再一點就是書畫兼修,並且都做得很專業,這為今後取得更大的成果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我祝賀他取得更大的成績!

陳醉(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美術理論家)

我今天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談一談感想,我一看這幾幅大畫給我嚇住了,這麼大的,而且題目很好,「眾山皆響」,這一響跟四川的地震又聯繫上了,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大家都知

道四川的山水很靈秀,叢樹青山、小橋流水、青瓦白牆,的確很有味道,但四川還有震撼人心的大山水就是這次大地震的區域或者說就是仕彬這張大畫所表現的地方,讓我十分震動,那種氣勢沖人而來,這是我從未在美術館感受到的山水畫氣勢,我想沒有大氣魄難畫這樣的山水。

那麼,仕彬的氣魄從何而來?這得從四川人說起,四川人對於北方有一種渴望,有一種敬畏,有一種想走出四川這種感覺,這是很強烈的。尤其是搞人文或者搞美術的人都希望接上中原的大氣,我在他的畫面上我已經強烈的感受到這種信息。我看他到北京以後已經接上了北方的闊遠與豪氣,並且在作品中已有很好的表現,不僅有四川山水的俊朗,更有北方的沉雄。我總覺得在北方的四川畫家好像都接上這個勁了,我想這個可能是仕彬有一種內心的衝動,衝破了地域,到了中原大地以後接上了這種氣魄後所呈現出的繪畫大氣象。所謂孟子講的務養浩然之氣,氣是生命之源,更是治學從藝之本。蜀人養浩然之氣很不容易,光在四川是養不出來。在與仕彬多年的接觸中以及在他的作品中,我強烈感受到他正在養就的浩然之氣,這種氣勢必將讓他走得更遠。我預祝他成功。

費新碑(北航新媒體藝術學院教授、著名美術理論家)

今天在這裡主題是仕彬的書畫,在談仕彬的書畫前很多朋友未必清楚,陳仕彬儘管在很小的時候在繪畫的道路上進行過很多刻苦的努力,奠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在相當長的過程中他卻同時在做另外一件事情,而且這件事情的貢獻我覺得未必比他今天做的書畫小。就是他這些年來在為中國少兒美術教育作出的貢獻我覺得應該是巨大的,在某一種程度上來說他的貢獻是獨一無二的,這個問題不是今天的主題,我就不展開說了

我看到仕彬的書畫我很震動,我想談三點。第一就是他的書法性,第二就是他的書寫性,第三就是他的抒情性。這個書法性包含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書法的本體的問題。我們知道一個中國畫家如果沒有書法作為基礎可以這樣說這個畫家是不可能走得遠的,在歷代傑出的繪畫人物和大師當中沒有一個沒有解決書法問題而有最大成就的。既然仕彬他的書法性能夠很好的表現和表達出來,我覺得這是他作為一個中國畫家很難得的一種優勢。第二個就是書寫性,中國畫是寫意畫,寫肯定是書法這一部分,但是我們很多書法家具備了書寫的能力,但他未必能夠轉到繪畫裡頭來,能不能把書法性轉到繪畫中體現書寫性這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得到的,仕彬在這個問題上邁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把書法性和書寫性這兩個問題很好地融合起來,我覺得這又是他的一種優勢。

第三就是抒情性,一般來講畫家肯定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豐厚的人,但是如果沒有前兩者的基礎的話,他就是滿腹豪情也未必就能書寫出來。我和仕彬的接觸過程當中,他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熱情,這些我覺得都是他能夠在繪畫當中把這三者高度地發揮和融合的基本因素。

這三個「性」加起來的話我覺得這裡頭又有三句話,第一個就是氣韻,第二就是氣勢,第三就是氣象。那麼氣韻對應的是什麼呢?就是筆法,而筆法在哪兒呢?就是在書法裡頭。有了好的書法這個基礎,氣韻在他的繪畫裡頭那就顯現出來了。第二個是氣勢,其實就是墨法,我從仕彬的繪畫裡頭感受到了從他的墨法裡頭成長出來的氣勢。再一個就是氣象,氣象就是對畫面的總體把握,這個總體把握帶着人性和人格,帶着人的氣質性格的屬性,所以他的繪畫總體的畫面是非常的和諧和大氣。而且氣勢、氣象移出了畫面,構成了天地相接的一種氣象,我覺得這是仕彬繪畫藝術的高妙之處和震撼人心的地方。

陳仕彬是瀘州人,我就想到藝術界的王朝文先生、蔣兆和先生、凌子風先生等也是瀘州人,我不是把陳仕彬拿去對比,我想有一句話我想說出來:出過大師的地方還會出大師,有過傑出人物的地方還會出傑出人物,我相信瀘州這個地方山川、地勢、人文所有的一切,從這兒成長起來的人有無限的潛力。

曾來德(中國國家畫院教育培訓中心主任,著名書畫家)

仕彬我們交往有十年以上了,因為他原來辦公的地方就在我們國家畫院裡面。我對仕彬是非常佩服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偶爾看到他畫的畫,我以為他就是隨便玩玩而已,最後河北出 了一本畫冊,看了後很吃驚,感到他不是玩了。今天看了這個展覽,印象更加深刻了,我覺得他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畫家了。

他的書法水平這一點剛才大家都講到了,再一個他畫中國畫的時候他不是用西畫的觀念套中國畫,他是用中國畫的觀念,中國畫很注意的觀念就是哲學的因素而不是科學技術的因素。所以說看他的畫很親切,有味道,這是我看他的畫冊和今天這個展覽的感受。剛才幾位同仁說到有一些作品的面貌表現的一些重複問題,我覺得這是太正常了,畢竟他才40多歲。我再講另一個問題,就是他把傳統中國畫的一些表現手法和自然山川,尤其他所處的四川地貌的一些東西能予以巧妙的結合上去了,把傳統的筆法意韻和四川的自然山川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中國畫都是表現北方的,另一方面就是表現南方的小橋流水什麼的,它比較清秀,而我們真正能看歷史上傳世的表現四川雄秀一面的山水畫還真少,要說好的話就是黃賓虹的東西。而仕彬在他很少有可以借鑑的基礎上,把傳統的東西有機融合在畫面上,表現出這樣一種混茫大氣、雄秀俊郎的四川山水,這個我覺得是仕彬的一個不小的藝術成就,某種程度上講是對中國山水畫的一個貢獻。

趙力忠(中國國家畫院理論部著名美術理論家)

我想從另一個層面談談,那就是詩書畫同源,詩是立意的東西,如果沒有這麼一個「立意」,那麼筆墨就是筆墨,很難提到藝術這個高度上。四川是個充滿詩性的地方,有一種說法

就是凡是到了四川詩風就長了。仕彬是長在四川,我從他的繪畫裡看到了詩意,讓我很有感觸。從整個中國的繪畫史來看山水和詩歌有着很多聯繫,尤其是山水畫和山水詩的發展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特別講題跋。畫講畫眼,詩講詩眼,畫上的題詩和畫本身應該是密不可分的,仕彬的作品上的題跋除了書法優秀外,其傳達出來的詩境、畫境讓我印象甚為深刻。胡小偉(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教授,著名文化學者)

我個人看他這次畫展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筆墨非常滋潤和渾淪。這是我以前從來沒看到過的。當然,用筆灑脫那是筆上的功夫,整個畫面我感覺非常滋潤,就像水中墨一樣,這個給我印象非常強烈。這也可以算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一個特點,黃賓虹畢生追求渾厚華滋,我看仕彬的筆墨在華滋上這點做得非常好。當然諸位專家,希望這一個畫展中看到多樣的面貌,多樣的風格。但是我這裡面我也想說另外一個觀點,我想仕彬年紀還比較輕,這一種特點要把它畫到極致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我也希望把你個人特點畫到極致,這是我首先的一個希望。 仕彬的畫以前我也見過,但沒有這次強烈。這次我是強烈的感受到你的繪畫特點,這是你的最大優勢,你千萬不要向這個畫家靠,向那個畫家靠,要畫出你自己來,而且畫到極致,我相信你一定會取得巨大成功。

常銳倫(首師大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美術教育家)

陳仕彬,我希望你是一個來自獨特家族的一個個體,藝術靠的是獨立的人格和思想。憑你的綜合實力我希望你要不斷超越,為這個領域走出一條推動這個社會進步的路來。超越的動力是愛,只有有愛心的人,愛這個時代,愛你的尊嚴,愛這個領域,就像你對「大道堂」的解讀一樣,「書畫是小道,而生活就是大道,只有將生活學好的人才可內化為大道」。我再補充一句是「只有有愛心的人,才可能將生活學好」。我希望你隨着這條道一直走下去。張仁平(著名策展人、詩人)我感覺到陳仕彬有大道這樣一種志向,這樣一種理想,我相信他經過不斷的努力,我們是可以對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可以相信他能夠最終將成為一個很大的大師,為什麼可以對他寄予厚望呢,我認為是他的觀念,他的思想,還有是他獨特的成長經歷,這種大道理念正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我們現在通常在學術領域強調現代性,有一個美國學者寫了一本書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這本書講的就是我們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現代性。這種現代性在陳仕彬的作品裡面他很好的和諧的結合起來了,這一點我非常有感觸,我們現在的中青年畫家很缺少這種東西。

書畫界的追求,從思想上、從審美上、從藝術上最根本的特質到底是什麼?這一點我覺得從宏觀上講是迷失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了書畫發展的動力有很大的欠缺,這種動力不能把它簡單歸結為市場的因素,書畫內部本身的藝術的審美的東西到底在什麼地方?這個才是我們應該產生憂慮的,這種內在動力尋找的方向之一就是傳統,中國文化要真正能夠以很強盛的氣勢立足於世界,在全球化當中最終能夠使中國文化全球化,我覺得必須要真正的尋找到總的發展方向才有可能,而仕彬書畫中貫穿的「大道」理念,讓我看到了書畫界的一絲曙光。馬相武(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文藝評論家)

我和仕彬是同齡人,也是老朋友,仕彬他很有幸出生在四川這樣一個很有神性的地方,很好地保留了人與自然對應的感覺,我覺得仕彬這次展覽主題叫「大道無門」,這裡面也體現了這一點。

我認真看了龍瑞院長寫的前言,仕彬前年在廣州做了一個小型的畫展,我也都看了。的確,仕彬他在尋找一種繪畫性書寫,因為他是書法家,書法進入繪畫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我有切身的體會。我覺得中國畫不能強求一個闡釋系統的統一。我在仕彬書法進入繪畫中我看到了這一點,這個在當前整個繪畫界普遍追求用筆的背景下,仕彬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並有突破性的發展。另外,我覺得他用筆的這種濕潤的感覺以及對打動人心的妙處的把握都很好。尤其是他的這個長卷我看了以後這個氣息很強烈。

第三個方面就是技術以及人格修養。我認真看他的畫展,我覺得他對技術的追求是在20年前已經初步完善,他的樹法和台階的處理很有韻律感,用西方現代藝術的觀點來解釋也是有他的可以感知的東西,用中國的傳統也可以感知,我覺得他就是能起到一個逐步打通中西的作用。他那些樹枝樹杈那些內在的結構在西畫裡也能找到它的影子。他要把這些形式美和筆墨美很好地結合起來,我覺得這個是仕彬獨特的風格和修養。

朱虹子(中國藝術報副社長、著名美術評論家)

我跟仕彬相識時,他剛到北京,我是剛參加工作,今天來了之後看到當時很多朋友還在這兒,這說明他為人很不錯。作為朋友,今天我為他高興的同時也為他感動,不管多聰明的

人,這麼多作品是必須要擠出大量的時間來創作的,這種精神非常讓我感動。

就這個展覽我有三個感想:第一個他畫的這個畫有真山水的境界;第二個他的繪畫語言上達到了中國畫講的水墨淋漓的效果;第三個我覺得他這個人有很強的自我發展意識。20世紀山水畫中,寫生是一個很重要的創作手段。但寫生山水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不少畫家的寫生山水變成素描山水。仕彬的山水畫裡也有這樣的影響,但最終他選擇了追求真山水的境界。我覺得山水畫能畫出真山水的境界很難,真山水,不是指寫實的,再現客觀自然外部呈現的自然山水,而是主客觀結合,通過外部形象描繪內在精神的山水畫。這需要畫家既要有傳統人文精神又要親近自然。

另外我覺得他的筆墨語言水墨淋漓,這更是不容易的。如果僅僅是技術上的處理很容易,但要具有書寫性很難,我覺得書法是更高超的藝術,要寫好很難,要把它體現在繪畫當中更難。他還很善用水,過去講墨遇水才活,他善於用水使整個畫面顯得很神奇,這種神奇和韻味又不落俗套,能夠畫出自己的豪氣和才情,畫出自己的膽識和力量,這個是很難做到的。 第三個就是他有自我發展的意識,好多老師對他也提出了看法和希望。但是我覺得仕彬他是有自我發展的意識,我覺得他存在的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他自己其實有意識地在做的,比如他想追求一種大境界,他追求全景式的大山水,他本身是一個善于思考和善於做人生規劃的人。

王平(美術報社副總編、山水畫家)

我想從一個女性的角度來談談我對他的書畫藝術的感受。首先,先談談仕彬這個人,我一直尊稱仕彬兄,他給我的感覺是一個謙謙君子,我想這是他做人的態度,也是他能夠在書畫藝術上一直不懈進取的態度。仕彬在我眼中是很有才華的一位男性,我看他的畫最早是在2000年左右,當時是在國家畫院,感覺他公務很多,今天也展出一些早期的作品,如果早期作品和今天的作品相比來看是有很大的區別,在這七八年裡仕彬兄在他的人格、心性、包括繪畫藝術上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仕彬作為一個藝術家和美術教育工作者我們更多的考慮是美術本體和藝術教育的問題,我想這些問題在仕彬的作品當中也有體現,但是更本真的我覺得一個藝術家應該表達自己人生觀和生活的方式,表達自我對社會的方式,不論他生活在古代還是今天,藝術家的獨立性,藝術家藝術作品的獨立性我想無論在任何時代他都是一個重要的標杆。仕彬在這方面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鄭勤硯(美術學博士、書畫家)

我覺得仕彬最大的優勢有兩條,第一條是當代的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包括我們書畫界中有兩個弊端他都沒有沾上,一個就是官本位相當厲害,這個方方面面都反映出來了,有些人因為官本位把科學、教育、藝術等方面喪失了。第二條就是近親繁殖,我們教育界、科技界包括書法界近親繁殖很多,因此有了傻子,我說他這兩個方面都沒有占上,非常高興。 另外,我覺得當前四川是大地震,在我們書畫界,今天這樣一個展覽我看是個小地震,書畫小地震!為什麼這麼說?十屆全國美展中國畫的參展作品三分之一是沒有款,三分之一跟書法沒有關係,至於三分之一的人在他的中國畫裡面寫字,因此中國畫與書法距離太遠了,已經偏向了。中國畫的評委水平也不怎麼樣,我是從事書法,從小學習書法,在上海創辦了書法雜誌,到北京五六年時間,做了30年的《中國書法》和《書法》雜誌主編很有感觸。我們的美術界特別是中國畫界書法的水平實在是太低了,當看到我們陳先生這麼樣一個年輕人,他的書法我覺得在當代青年畫家中可以說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很不容易。而且,這個展覽的整體質量我想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他儘管不是我們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和理事,說實話我們不少理事的水平都趕不上他,當然他還有不足之處。所以,我覺得從某種角度講,10年之後、20年之後中國的書畫大師從哪裡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我希望陳先生要謙虛謹慎,不斷地吸收方方面面的營養,我相信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也一定能夠走上這個高峰,我預祝這一天能夠早日到來。

周志高(《中國書法》雜誌、《書法》雜誌原主編,著名書法家

我發現他作品裡面有很多的章,而且他的章都跟大有關的,比如他有大雅、大朴、大象無形等,他表現是大山大水的圖式,我想跟他生活在四川有關,其實四川這個地方的山很大,高山大壑,古障層空,表現在這個畫上就會很豐富,而且是山石雜樹很陰茂,這一點在畫裡面都體現出來了。他的繪畫裡面的用筆是非常值得琢磨的。他的用筆大多以中鋒為主,他裡面的用筆絕大多數都是骨法用筆,他的中鋒用筆的特點就是他很大程度表現一種激情,能把自己的激情用中峰的形式表現出來不是太容易的,說明他這個人是很有才情的,在駕馭毛筆書法的線條表現在繪畫當中有他獨到的一面,是他繪畫裡面的一大優點。再一點就是剛才前面已經有很多老師談到他這個畫裡面濕氣,就是比較濕這一點。我感覺這一點既是他的缺點也是他的優點,優點剛才很多老師已經講到了,我建議能夠儘量以積染代替潑染,可能既有渾厚滋潤的這一面,同時又不會消解畫裡面的一些力量。

翁芳友(《中國畫譚》主編、國家一級美術師)

我與仕彬是老朋友了,但這幾年一直沒見面,不知道他在忙些什麼?猛然以這樣的方式相見,着實讓我吃驚不小。首先是在書畫上的進步,可以用神速二字概括,如果說三四年前的

作品還有些不足的話,今天的作品不僅彌補了不足,而且還大大地往前邁進了一步,這種速度我看是很少見的,可喜可賀。其次,書法和國畫齊頭並進,非常協調,書中有畫意,卻沒有製作之氣,畫中蘊寫意,不落俗套,韻味深長,可謂是書畫合璧,相得益彰。這在中國畫家中是很難得的,這也是中國文人畫的最大特點。第三,這次展覽不僅規模大,而且內容豐富、質量高、有震撼力。整個展覽8個廳共展出120餘件作品,有丈八巨幅,也有尺牘小品,有20年前的舊作,還有開幕前才收筆的巨幅作品等,真是琳琅滿目、豐富多彩,真是很感動,個人展覽能做到這個水平真是不簡單。我重點想談談這幾張大畫,中國畫中大畫是很難畫的,尤其是豎幅,古人講了,善大畫者優才也。我看這幾張大畫不僅氣象宏大,而且渾厚高古,水墨淋漓,最重要的是骨法用筆,將其書法的書寫精神糅合在大畫中了,使得通篇氣韻連貫,沒有製作之氣,實在難得。今後在局部地方,特別是題款的位置更加注意則更好了。

鄭作良(中國美術館收藏部原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

我送仕彬幾句話:路子正,氣魄大,文氣足,修養夠,最後是走自己的路。首先給我的感覺是路子正,一看就是從傳統中走出來的,而且傳統功底很深厚,同時又沒有被傳統所束縛,從中又能感覺到較強的時代精神,我看他從起點到終極目標是有過深入思考的,是一個方向感很強的人。其次是氣魄大,仕彬個子小,氣魄大,這點前面很多行家都已論述,但他的大氣魄從何而來,我想這裡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的因素,仕彬的大氣魄從一個富有神性的地方四川而來,那裡大山大壑、大川大水自然已經天賦靈犀。而他又衝出夔門,來到北京,從事的又是文化活動的組織工作,當然會養得浩然之氣。第三點,從他的題材內容到筆墨題識,裡面都散發出一股濃郁的文氣,很古雅,不俗艷,這應該跟他的讀書和遊歷有關。第四,仕彬性情內斂不張揚,彬彬有禮,誠正謙和。說明他是一個有修養有內涵的藝術家。最後,我想說一句是走你自己的路。

陳克永(中國山水畫研究院院長、著名山水畫家)

沒能趕來參加你的開幕式很遺憾,但我看展覽不喜歡湊熱鬧,我今天來更好,我們可以認真看,好好交流,沒有打擾,從這點來講又不遺憾。整體感覺大氣磅礴,格調高古,展覽效果也很好。從用筆來講你主要是骨法用筆,這是畫中國畫最重要的,很多人都辦不到這一點,你做得很好,這得益於你的書法,尤其是你的篆籀。其次是你用墨很好,看得出來你善於掌握水分,古人論水墨講究「淋漓」二字,墨遇水方活,這其中還有一個氣的導引,便是用筆。所謂氣韻生動指的是用筆用墨的高度和諧統一,筆主氣、墨主韻,缺一不可。另外,你的畫面色調統一,格調高古,既有蒼茫之氣,又有華滋之氣,這種氣象是很多山水畫家畢生追求的目標,你已經具有這種氣象了。你就堅持這樣的路子走下去,必將有大成。

王揮春(北京畫院著名畫家)

我一直在關注着陳仕彬的畫,關心着他的每一步變化。

我以前曾經說過,他的畫,取法於黃秋園與黃賓虹:前者給了他處理繁複山川的能力;後者,讓他在筆墨上獨有領悟。

如今,畫壇上學習黃賓虹的畫家非常普遍,但在這些人中,書法能夠過關的很少,所以對於黃賓虹最重要的方法即「從書法求畫法」無法進行深入地實踐。也因為這個原因,大多數學黃賓虹的人只是一味地繁密和凌亂,卻忘記了黃賓虹的清通和疏朗。相比之下,陳仕彬的書法修養使他的畫有了與眾不同的面貌,因為他平素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書法的研習上,六法會通八法,筆力、腕力渾然入於繪畫,用筆自然虛靈流動、頓挫有致。

另外一方面,仕彬的每一步變化,應與他對「道」的領悟有關係。他把自己的畫室命名為「大道堂」,顯見他對「道」尤其是「大道」的追索,是超過一切的。我在一篇短文中這樣寫過:與「道」最易溝通的,莫過於藝術。而絕大部分的藝術家,都在對「道」懷有敬畏感的同時,也有與「道」相親相近之意。

中國的藝術流派很多,主張也各不相同,但還沒有不承認「道」的。所以,「道」不是存在不存在的問題,而是能不能與「道」相合的問題。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藝術家,都極好地表明,他們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體悟着、把握着、表現着「道」,而「道」的精神也不僅僅反映在點畫之中,它還貫串於藝術家的日常生活之中。言談舉止、吃茶睡覺,無一不充滿「道」的趣味與活力。

一般人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通常考慮技法會多一些,考慮情緒的表達會多一些,而於「道」的體現無從下手——不是他們不想表現「道」,而是不知「道」應該如何在技巧中彰顯出來。陳仕彬在自己的繪畫中特別注重「道」的呈現,這一點尤其可貴。

視頻

陳仕彬山水作品欣賞(二)

劉墨(中國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著名藝術理論家)

我看過很多展覽,也策划過很多展覽,當然主要是當代藝術。但你這個展覽給我的印象還是十分深刻,儘管你採用的是傳統的方式,不像當代藝術和手法。首先我覺得整個展覽共8

個展廳,這在個人展覽中是相當具有規模的,而且這8個展廳從展出內容、時期以及展出形式看得出來都是經過精心策劃的,豐富而不冗長,主次分明,時間感和空間感都很好,特別是大廳展出的豎幅中堂很有震撼力。另外,雖然你的作品具有很強的傳統功力,整個展覽的傳統人文氣息非常好,但我還是感受到你的當代精神,這可能跟你對當代藝術也感興趣有關聯,我知道你這個人是一個「五四情結」和「八五情結」很強的人,這一點儘管被你的傳統人文氣息包裹得很好,但還是從裡面透出了光芒,我很欣慰。

王明賢(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藝術研究所副所長、著名策展人)

我確實沒想到我們有一年沒見面你就畫出這麼多東西來,我覺得仕彬確實很有才氣,這一點確實從畫裡面看得出來,他比較重視傳統,筆法很講究。按平面設計來講他的節奏感比較好,他用筆的構成確實挺有味道的。我希望仕彬的才氣加上又看了很多的書,再往下走的時候能在中國這種傳統水墨畫的山水裡面帶進一些新的觀念,在這個層面上突破一下自己的傳統水墨畫的基本形式。

旺望忘(著名畫家、設計師)

因為時間關係,我就概括講四個「氣」:一個是書畫作品大氣,第二個是人有勇氣,第三個有靈氣,第四個有才氣,我就不展開說了。

錢憲順(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

我今天來晚了,最後趕到展廳都已經沒有人了,特別為我延長了時間。今天這個會我感覺開得很好,大家的不同看法都很真誠,我就談談感想,首先我是來祝賀陳仕彬的展覽成功,我到展廳一看可不得了,讓我十分震撼,無論是作品質量、展覽規模都超出我的意料。要知道他是忙了很多的社會工作,有很多事情,我沒想到他能辦出這樣一個展覽來。我跟他大概有一年沒見,不知道他在做什麼,突然打個電話準備辦一個展覽,當時我想這個展覽呢可能是把原來的畫集中起來搞一個展覽,我一進展廳一看這可不得了,這麼大的畫,畫得水墨淋漓、氣韻生動,很有震撼力。

我覺得從這件事情本身來講陳仕彬是個有大氣象、大志向和大胸懷的人,像剛才這位女士講的看着是一個謙謙君子,很文弱的很謙虛的樣子,但是心裡的氣象、志向是非常博大的,所以我覺得這一點我今天非常震動。我覺得從跟他的接觸和書畫中感覺出來瀘州人的靈性,真是人傑地靈,加上他的勤奮和知識面,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陳仕彬今後是大有作為的!

馬振聲(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著名畫家)

跟陳仕彬認識是很多年了,在我對他的印象是他從來沒有把自己作為一個畫家的身份展現出來,給人的感覺他是畫家的朋友。前兩年看到過他的一本畫集,當時看了確實我心裡也有個小地震,當時我就跟他說你畫得非常好,我感覺不比現在這些大畫家畫得差。他說「不」,我這個還不行,還得多學習。

但是今天看了他的這個展覽,對他的作品的印象和對陳仕彬這個人印象就更深刻了,的確像前面先生所講「四川發生大地震,畫界發生了小地震」。一個是我覺得他非常地有才氣和靈氣,另外感覺他藝術的步伐走得既快又非常紮實,並不像有一些人總是在藝術上或者技法上炫耀自己,他有一個大的目標,一個藝術上的大追求。但是這個追求是靠他自己一步一步這種很務實的努力取得的。所以,我覺得看到這些作品非常感動,很了不起。而且他這麼多年做了很多事情,搞設計、搞策劃、搞雕塑,搞很多的事情。但是他心裡頭是有方向的,有一個很高的目標。為實現這個目標付出了巨大的腳踏實地的努力,靠的是真本事真功夫,超越了世俗的所謂「官本位」的升遷,不是一般的這種先入美協,然後一步一步設計自己成為什麼樣的,就是一般的畫家參加全國美展這樣一步一步地給自己設計台階。今天這個展覽我是第一次看他的展覽,剛才聽別的同志講他以前也辦過一些展覽,我想今天這個展覽可以說是一個台階,作為畫家身份亮相我第一次知道,以前只是看過一本畫冊,希望他在藝術道路上走得更紮實,取得更大的成績。

朱理存(中國工筆畫會副會長、著名畫家)

第一點就是首先我看到這個作品之後感到很震撼,因為我確實是很久沒有見到仕彬的作品了。如果看到一個藝術家、一個畫家的變化很快,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說實話我覺得我們 看到的是潛力和希望。

第二點我覺得很佩服他的勇氣,這個來源于歸位。因為他給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之前是策劃家也好、教育家也好等等,但是今天他能夠很勇敢地歸位於藝術家,並且帶給我們很多優秀的作品,我覺得這一點非常不容易,我們在這個行業里確實很多人迷失了自己。第三點是我今天進到展廳之後看到他的作品,感觸最深的是節奏感和骨法運筆以及氣韻色彩。

常雨晴(中國書畫報道主編)

青年書畫家陳仕彬我認識他很多年了,我認識他是在出版社工作期間他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組織國際青少年美術作品展評,他是從社會這個角度勇敢地承擔起了社會責任,很了不起。他從美術家的眼光辦這件事情,為中國美術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後來我就注意到他的書畫創作,我發現他是一個潛心研究的書畫家,他始終在研究狀態,而且非常刻苦。書畫同源,搞書畫的人都知道筆墨是書畫家的根本,是命根子。20世紀以來書畫界形成一個很大的現象,很大一批書畫家是游離在筆墨之外。仕彬老老實實地研究書畫自身的規律,尤其重視筆墨的研究和探索,我覺得他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而且這幾年我見證了他的進步,看到他長足的長進,每一階段他要解決一個問題,他嘗試各種規格和內容的作品,後來他又畫了很多大畫,把書法與大畫結合起來,給自己不斷地提出挑戰,並且不斷超越自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現在的狀態決定了他的未來,這一點我很有信心。

視頻

大道無門(上)--善佑善會館採訪陳仕彬

視頻

大道無門(下)--善佑善會館採訪陳仕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