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我說山西風光好(陳宏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我說山西風光好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陳我說山西風光好》中國當代作家陳宏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陳我說山西風光好

旅遊大巴,車輪滾動着歌聲,向山西進發。

山西,厚實的歷史沉澱,在張揚着時代的風光。

山西的地理條件,在造化着這裡的經濟,這裡的人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也。

山西,呈平形四邊形,南北長,東西寬,長約是寬的兩倍。東邊為太行山脈,西為呂梁山脈,中間一線,多為高地平原,故山多田地少,全省百分之八十為山地,地理條件,讓農業退居二線,古老的山西只有貧寒。

山西的地下礦藏,占居絕對優勢,特別是煤炭,列國家之首,大同稱為國之煤都,山西的工業,拓寬了山西人的就業渠道。

閒置人員,走南闖北,鑿開了金融渠道。山西為晉,晉商走滿天下,山西的錢莊,票號,布滿全國,於是,造就出了不少的莊園大院,如喬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師家大院……星羅棋布的莊園大院,都是晉商的標幟。

有血有肉,獨具精氣神的山西人,延綿着歷史,拓寬着未來,發展着獨具特色的旅遊業。

古城說史,古蹟話今

眾多的古城池,是歷史的沉澱物。

集民而居,壘石為城,一座城池,就是一個集中的居民點。開始有石城木城,後來發展到築土圍城。開河取土,水可護城。古老的山西,戰事頻繁,兵匪猖獗,城可護民。城,乃政治與經濟之中心,城民之安全居所是也。

前往山西的第一個夜晚,平遙古城便接納了我們。

平遙古城,住於晉中平遙縣,始建於周宣王時期,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明洪武年(1370年)擴建,現較為完好地保留明清時期的基本風貌。

平遙古城,以南大街為主軸線,以街的市樓為至高點,城隍,衙署擇高而立,一東一西,對稱分布,表達了封建統治者「人神共治」的願望。全城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小巷道,經緯交織,主次分明。

市井商鋪林立,店面相連,古民宅鱗次櫛比,院落重重,宅院建築中軸強烈,對稱嚴謹,從房舍的配置上體現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倫理觀念。

下午四時許,電瓶車將我們送進了城內,下榻於一家私人旅館,那是一家平房建築,旅館內清雅別致,幽香整潔,預感着一種美的享受,設想着有一夜的好夢。

安頓就緒後,邀同行者前去一覽平城,友人言之休息,然他的掃興滅不了我的渴求,便獨自一人前去觀城。左曲右拐找到了城門,無奈,身份證不在身上,不能上城,只有於城內觀光。

那是四條大街中的其中一條,從北門一線貫穿南門,中間穿過交叉通達的四維樓,這是城的中軸點。

街道兩邊幾乎盡一色的鋪面,也有少許作坊,貨物具全,琳琅滿目,街上行人,挨肩接踵。

古老的鋪面,時代氣息,一位六旬老者,着明清時裝,坐在店外,搖着文明紙扇,裝璜着古老的氣息。於是,我搶拍了第一張照片,照片裡泛着平遙的古香。

夜幕降臨,華燈煥彩,店面奇特,霓虹獨異,都在裝顯着各自的貨色。踏着四平路,滿目都是春。在車上時,導遊早就說過,到平遙,關鍵看晚景,此時,證實了導遊所言是真。

那一夜,做了一個好夢,夢見自己駕着豪華香車,觀光於四條大街,緩行於八條小街,穿插於七十二條巷道,行看行看,竟不知歸路,醒來,驚出一身香汗。

大同古城,北魏帝都,明清重鎮,巍峨壯美的古城牆,碧波蕩漾的古城河,美麗愜意的帶狀公園與古城內古韻幽長,風格迴異的寺廟教堂,閣樓牌坊,四合院落,交相輝映,展示着大同古城的特色。

忻州古城,住於忻州市,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距今1800多年的歷史,離曹丕稱帝只距六年,山西的第二大古城,人氣不輸平遙古城。說是古城,大部分是現代建築,老城和新城有機銜接,樣貌是新潮的。

忻州古城,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三關晉北鎖鑰。唯一橫跨山西東西的城市,連接兩大山脈,即太行山脈和呂梁山脈。

忻州古城的山西小吃,體現了本地生產的狀貌。忻州,雜糧之鄉,雜糧小吃,花樣眾多,色香鑽鼻貫目,令人望而生饞。

還有那現代派的太原古城樓,登高一望,流光溢彩,曠野闊達,甚是氣派。

…… 眾多的古城池,爭相入眼,然難得一一相見,只有饞向諸城。

一座古城,便是一部歷史,眾多的城池都在述說着山西的古代文明,它們是山西的活化石。 三窟為首,雲岡競藝

去過敦煌的莫高窟,也觀覽了河南的龍門石窟,與山西的雲岡石窟,則相形見拙。敦煌的莫高窟,以彩繪見長,「飛天」彩繪,藝術飛天,然雕刻之技,則遜於雲岡;洛陽的龍門石窟,雕刻圓熟,雖始建於北魏,至唐勝出,佛像面壁,少有幕牆遮隔。只有山西雲岡石窟,彩繪奪目,雕刻圓熟,築樓布幕,奪二者之長,氣勢恢宏,靈光畢現,傳承着古老的藝術文化。

雲岡石窟,位於塞外古都,煤海之鄉,大同市西約16公里處,其窟是北魏王朝初期開鑿的大型石窟,比敦煌石窟晚近百年,比龍門窟早35年,石窟開鑿在武周山的石崖上,武周山的最高處稱雲岡,故名為雲岡石窟。武周山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祈求神靈保佑江山社稷,故開鑿石窟,創建寺院。雲岡石窟依山開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分為東、中、西三區,東部四窟,中部九窟,西部三十二窟,共計一千一百龕。

北魏開鑿石窟,從公元460年開始,至524年結束,約有70年的開鑿歷史。

雲岡石窟,最大的為第三窟,崖面高25米,寬50米,前後室分兩層,上座左右兩側名雕一塔,中部鑿方形窖室,主像為彌勒菩薩,壁面雕滿千佛。後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屬北魏時期雕鑿,高約10米左右的三尊大佛,屬唐代作品,分別為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

第六窟是雲岡石窟中以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

第九至十三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繪,彩繪後的五個洞窟,異常華麗,五彩斑斕,稱為「五彩洞」…… 雲岡石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枚活化石,記錄着北魏王朝的興盛歷史。彰顯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美哉,古代皇權的構思,美哉,古代不朽的藝術文化。 兩省提壺,濤鳴天下

天下只有一個壺口瀑布,然,兩省共享之。

山西與陝西相鄰,黃河便成了省界線,黃河的壺口,也就成了兩省共享的自然景觀。

幾年前,暢遊西北時,認識了陝西的黃河壺口瀑布,那時的它,它可恃狂不羈,如脫韁野馬,渲瀉奔騰。「風在吼,浪在吼,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浪濤揚着歌曲,直瀉而下,何等壯觀的壺口瀑布,那是中華民族的交響樂。

從陝西入壺口觀瀑布,直接入圍,直觀其貌,瀑布就在眼前,狂濤就在腳下,浪花濺潤衣服,水霧籠發聊面,奔騰的狂瀾撮入壺口,爭瀉而下:咬着石,濺着沙,氣勢如雷庭,揚濤如撒花,多壯觀的壺口瀑布,那何止是瀑布,它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堅強不屈,激揚奮進的民族精神。

此次入壺口,從山西入,入景區的中巴車,在蜿蜒的黃河岸邊行駛,從車上看去,黃河,如同一條黃色的小溪,心裡想道:這就是母親河嗎?不是吧,這哪能孕育壺口瀑布,正想提出質疑,前車已進入景區,眼前已作出了答案。

入景區,九曲迴環,沿着一條木製小道,進入黃河,黃河?那是一條干河,偶爾看到斷流的水灘,一泓一泓的。再向前,有一架平緩的木拱橋,油光發亮的。過了拱橋,便是河邊淺灘,有泥,有沙,有石,並沒有看到咆哮的黃河水。

忽而發現,百米外,有很多的遊人拉成一條線,近了,這些人在狂歡,在跳躍,在捕捉他們的情趣,在喧囂他們的夢。人群的頭頂,騰着霧,飛着霞,掛着虹,好生氣派,着實壯觀。明白了,在人群的足下,便是黃河,便是我們所面及的壺口瀑布。

我加快了步伐,溶入了那些狂歡的人群,撥開了手機鏡頭,收錄着這壯美的畫面。

上游,一大片平緩的河水,好寬闊的水面,隨之,兩山撮攏,河水孕育着濤勢,蓄着千鈞之力,注入壺口,匯成狂瀾,爭先恐後,直瀉而下。此乃一幅壯闊的水墨丹青,多像徐悲鴻的八駿騰圖。狂濤直下,騰着水,咬着石,濺着水星,駕着白霧,長虹飲澗,獅吼龍吟。濤入深壑,簾瀑翻飛。這就是壺口瀑布的寫實鏡頭。

從山西觀壺口瀑布,有尋幽激目之美。

故有感言之:同一景觀,觀景的角度不同,其景的屬性也就不同;觀景者的心態不同,其景的意向就有異了。是言之以勉。

美哉,黃河壺口瀑布。

五嶽齊名,五台獨尊

欣登東嶽泰山,獨攀西嶽華山,遙觀南嶽衡山,如今,步履北嶽恆山五嶽者,唯中嶽嵩山未曾晤面。

山之挺拔,山之險峻,山之幽遠,山之纏綿,各顯其美。美在觀山者的心態,美在物化閒情。 入北嶽恆山,奇觀懸空寺,醒人眼目。

恆山懸空寺,位於山西渾源縣,又名玄空寺,距大同六十五公里,是我國僅存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懸掛在北嶽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壁間。

恆山懸空寺始建於1500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懸空寺作過修繕,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築了懸空寺。

列隊進入懸空寺,上寺梯級狹窄,只容單人行走,殿宇均切崖而建,依崖疊層建築,皆為木質結構,底部均為木柱支撐,分為三個層次連為一體,柱樑椽檐,漆色鮮麗,廟宇宏敝,建築巍峨,懸空飛架,古樸壯觀,懸空寺的建築,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精品傑作,是智慧的集成。

恆山腳下,透壁流泉,清水潺游,注入渠溝,深潭蓄湜,倒映青簾。路轉九折,曲徑通幽。

「導遊,上山的路,從這裡起步嗎?」

「對不起,你們這次沒有上恆山的項目,馬上前往五台山……」

我好大的失望,優美的恆山,只好擦肩而過了。

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樹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有宗教活動場所86處,其中多數建寺院,歷朝皇帝前來參拜。

五台山,寺廟眾多,乃佛教的集大成,在唐代,佛教備愛推崇,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徒所尊奉,朝野都尊崇文殊菩薩,五台山空前隆威。

文殊寺,遊人,僧人,佛教信徒熙熙攘攘,我緊跟着導遊,了解着文殊菩薩:文殊,在梵文中,是「具有妙智慧」。他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徵,最重要的是他的智慧和見解。文殊菩薩的智慧,可以幫助人們超越世俗的束縛和迷惑,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真相,可以幫助人們擺脫各種錯誤的想法和觀念,幫助他們明確自己的目標和使命……怪不得人們都信奉文殊菩薩。

我們一行,邊聽導遊的講解,邊虔誠朝拜,以示對文殊菩薩的尊崇。

出了文殊寺,寺側有座圓圓的白塔,遠遠望去,有點傾斜狀貌,導遊也講了白塔的故事……

五台山的植被,很是奇特,雖說地處北方,卻有南方的境界。五台山,所見到的群山,盡一色的蓊翠蔥鬱,導遊說:「這大片大片的綠色,都是生命的象徵,有的是自然的傑作,有的是人工植被,可見,可見神靈的福祉,國家的重視,都賦予這一片生命之色。」

五台山,勝景難忘,信念難滅,正如五台山師傅所言:「人,這一輩子,一定要來趟五台山,一方淨土,三柱清香,願所願皆所求,三分求,七分修,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晉祠流韻,大院遺香

晉祠公園,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瓮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

也許會有人認為,山西就是黃土高坡,灰頭土面。非也!就晉祠公園而言,它便有着江南的韻味,其安排布局,巧妙絕倫,亭台軒榭,古色古香。

該公園,坐落於太原懸瓮山下,靠山依水,遠離城市的喧囂,環境十分幽雅。

沿着琉璃瓦兩層歇頂式牌坊而入,匾額上寫着「晉祠勝境」四個醒目大字,此字據說是原山西省委書記李立功於1984年親筆所書。

入晉祠,沿清淺水渠邊鑲嵌的石塊平道而上。渠水清澈見底,據說是難老泉流出。人們有規律地沿渠左而上,我不甘群序,便往其右。果不其然,又是一幅勝境:遊客的隊伍倒映在水渠的碧波上,人的走動,水的漣漪,白雲的飄忽,好似一列行於天宮的衛隊……真是美不勝收,這一幕歡暢地進入了我的手機。

往前走,是四尊鐵人塑像,形像逼真奇特,這裡有一段宋朝的故事……再往前,便是聖母殿,殿側有一棵周朝柏樹,那是晉祠的一絕。殿前有一沼池,其上架着橋樑,這就是著名的魚沼飛梁,是一架古老的立交橋建築。

聖母殿,是晉祠的主殿,屬主要建築。坐西朝東,住於中軸線終端,是為奉侍姜子牙之女,周武王之妻,周成王之母邑姜所建,擴建於北宋天聖年間,崇寧元年重修,是中國宋代建築的代表作。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黃綠色琉璃瓦剪邊,殿高19米,其殿寬闊高大,古香流韻。

聖母殿右側不遠處便是難老泉,難老泉是晉祠的三絕之一,另有周柏唐槐,宋代侍女彩繪圖像。

難老泉之水,出自懸瓮山斷岩層,這是大自然的賜予。泉水清澈見底,長流不息,水溫長年保持17度,北齊時,擷取《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的錦句,命名為「難老泉」。水萍濃綠如玉,四季長青,唐代大詩人李白贊道:「晉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是故「晉陽第一泉」之說。

難老泉亭,建築於北齊天寶年間,明嘉靖年間重建,其亭綜合南方和北方的建築特點,造形奇特,呈八方攢尖頂斗拱昂嘴做法。「難老」字匾是書法家傅山所書,「晉陽第一泉」是劉匯所寫,還有清代寧鵬年為泉亭作聯:「晝夜不舍,天地同流。」

泉之難老,亭之綜藝,泉亭組合,形成了一塊完美的璞玉。是故晉祠的一絕。

園景連綿,奇妙畢現,瓦檐上的珍禽獸首,影壁上的牡丹花卉,古拙不失精細,滄桑乃見本色。園院建築,古樸厚重,亭台樓謝,布局合理,迴廊飛檐,釣心斗角,雕樑畫棟,富麗堂皇。自有晉祠後,歷朝歷代的達官貴人,都想享有晉祠一寓,以福祉一生。

導遊引領着我們來到了唐園,晉陽是唐朝的發祥地,唐園是晉祠的園中之園,其貌其形,單檐歇山頂,東南北向有抱廈,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南連半弧廊,北接曲廊,點綴飛龍閣,長守廳,流珠樓,御井亭……門前有對鐵獅子,鑄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據說,鑄造這對獅子的功德主,化緣人均為女性,這,也許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

龍興晉陽群雕,是為李世民及功臣的塑像群,雕塑於2003年,講述了李世民的戎馬一生,展示了唐王朝與晉祠的歷史淵源。中間騎馬者為唐太宗李世民,左側為國舅長孫無忌,右側為李勣,前面為尉遲敬德,最北側兩位,前為魏徵,後為馬周。雕像栩栩如生,與真人無異,是為晉祠的一尊極品。

晉祠,古老的園林,其古老以樹為證,也就是說,從晉祠的另一絕,周柏唐槐中標出。周柏,位於聖母殿的北側,周朝種植的柏樹,距今己有2800多年的歷史,樹幹粗壯,需數人才能合圍,在當地人眼中,是長生不老的象徵。唐槐,位於水鏡台前,每到春夏之季,樹綠蔭濃。還有諸多的古老樹木,都在敘說晉祠的歷史。陳毅元帥種植的兩株白楊樹,現已參入雲表,彰顯着元帥剛正挺拔的性格。

晉祠,北方古老而秀美的園林。

帶着晉祠的餘興,又欣然進入了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是晉商喬府的傑作,其又名在中堂,位於山西祁縣喬家堡村,始建於1756年,整個院落呈「雙喜」字形,分為六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建築面積4175平方米,三面臨街,四周是高達10餘米的全封閉青磚牆,大門為城門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傳統民居建築風格的古宅。

走進大院,如入迷宮,眾多的陳列品,讓人眼花繚亂,珍貴的物件,據說有五千多件,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晉中一帶為主的民情民俗,陳列有:農俗,歲時節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間工藝,還設立有喬家史料,喬家珍寶,影視專題等。

喬家大院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築群體,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便是晉商的一份精華,便是一部山西晉商的發展史,從而彰顯晉商在歷史上的貢獻。

山西眾多的「大院」,都在述說着山西的艱辛與繁華。

晉商,走出三晉,步入全國,通達世界,他們開通的「絲綢之路」,是大清發展的精華。今天的一帶一路,又是何等的重要,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強大了的中國,將會更加強大。 美的傳承,尋根問脈

前往山西第一站,便是洪洞大槐樹。那裡,有美的傳承,有美的靈光。

洪洞大槐樹,曾經傳頌着一段悽美的故事,那是一段歷史,一段真實的歷史。

元朝,「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元朝,經歷了89個春秋,和平的環境,也只不過五十多年,其後的二十多年,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飢脬遍野,民不聊生,官逼民反,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紅巾軍持續十餘年,爭城奪地之戰,時有發生。戰爭有滅絕人寰的罪惡。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方國珍、劉福通、徐壽輝、郭子興、朱元璋、張士成,紛紛竭杆而起,舉起反元大旗。拔其地,屠其城,死傷無數。天災人禍,十室九空,中原地區炊煙埋灶者少。

朱元璋奪得了天下,立朝為明,大明天子,為了鞏固政權,洪武年間,進行了十八次移民。

山河表里的山西,在元朝統治的蔭護下,人丁興旺,洪洞是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洪洞城北二華里處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僧眾,香客不斷。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前遮數畝,蔭藏數目」的漢代槐樹,老鴰於樹上構窩築巢。明朝官府,在寺旁邊的大槐樹下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事宜……

「凡不願移居之民,均到大槐樹下集中。」老百姓滿以為是真言,拖男帶女,來到樹下。忽一隊官軍攏來,團團圍住村民,將這些村民強行移居外地。防止逃跑,將繩索列隊連接捆綁,連大小便都受到制約,只有解開了手,才能方便。於是,出現了今天的「解手」一詞。

從洪武到永樂十五年間屢移山西居民於京、冀、魯、豫、皖、蘇、鄂、秦、隴等十餘省市。六百多年來,移民子孫繁衍遍布全國,以及海內外。

這一段悽美的歷史,時值當時,離開故土,移民異域,那是何等的淒涼,望着大槐樹,望着老鴰窩,就念起故鄉情緣……

現在,漢槐不復存在;二代槐樹,只有干,沒有了枝葉;三代槐樹,枝繁葉茂,如日中天。兩場表演,再現了歷史的真實。

故土如同胎記,深嵌在國人的肌膚上,不管光陰之波多麼強勁,總也不能將故鄉從遊子記憶的深土中拔出,古槐樹已逾六百年,當初的移民,及其後代,早已有了他們諸多的故鄉。雖然,移民的哭聲早已煙消雲散,眼淚早已化着新的悲歡。但古槐移民歷史記憶的磷光,仍穿越悠邈的時空,在遼闊的宇宙中忽明忽滅地閃爍。第三代古槐樹,枝繁葉茂,在祖國大地上繁行着移民的後裔。

洪洞大槐樹,那就是移民的「根」。

「人說山西好風光,」我說山西風光好。這是一句寫實的頌詞。正是有着諸多的歷史沉澱,才泛出無盡的馨香。發展中的中國,無限壯美;發展中的山西,將奉獻着諸多的元素,裝點着大美中國。[1]

作者簡介

陳宏志,湖北大冶,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