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拾遺故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拾遺故宅 》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陳拾遺故宅》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寫的是陳子昂在射洪縣東七里東武山下的宅子,表達了對陳子昂的仰慕之情。

基本信息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名稱』陳拾遺故宅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創作年代』盛唐

作 者『杜甫

作品原文

《陳拾遺故宅》[1]

拾遺平昔居,大屋尚修椽。悠揚荒山日,慘澹故園煙。

位下曷足傷,所貴者聖賢。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同游英俊人,多秉輔佐權。

彥昭超玉價,郭振起通泉。到今素壁滑,灑翰銀鈎連。

盛事會一時,此堂豈千年。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編。

點評鑑賞

《歲寒堂詩話》:此宅蓋拾遺與趙彥昭、郭元振輩嘗題字於壁間。雲:"公後登宰輔",少陵詩紀此而已。

《後村詩話》:《陳拾遺故宅》詩,至比之郭元振,唐人敬重拾遺如此。

杜臆》:會止一時,堂不千年,獨《感遇》之遺篇尚存,此立言而不朽者也。稱文章而歸之"忠義",才是真本領,亦公自道。"位下曷足傷"二語,亦自道。

《讀杜心解》:"位下"二句,泛提。故着"聖賢"字;然正以抬起才高,見"有才"則位雖下,而"同游"者盡當代宗工矣。

杜詩鏡銓》:李雲:悲壯之篇,足為陳公吐氣。蔣雲:用"聖賢"二字,抬起才高,即含下"忠義"意。舉大,亦見仰止微情(末句下)。

《石洲詩話》:伯玉《峴山懷古》雲:"丘陵徒自出,賢聖兒凋枯。"《感遇》諸作,亦多慨慕古聖賢語。杜公《陳拾遺故宅》雲:"位下何足傷,所貴者聖賢。"正謂此也。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詩聖杜甫(上)

參考資料

  1. [1]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