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榮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榮昌
出生 1959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知名於 擅長,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系統疑難病、呼吸重症監護和機械通氣。
知名作品柳葉刀-呼吸病學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重症監護

陳榮昌[1] 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呼吸疾病國家重點試驗室副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常委兼秘書,廣東省醫學會呼吸病學組副主任委員,中華生物工程學雜誌和國際呼吸雜誌副主編,中華內科雜誌、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等多種雜誌的編委和常委。

學術任職

現任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秘書、常委、呼吸生理和重症醫學學組組長,廣東省醫學會呼吸病學組副主任委員,廣州市醫學會常務理事,廣州市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美國胸科醫師協會資深會員(ACCP),國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聯盟執行委員會成員(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COPD, Member of executive committee)。《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國際呼吸雜誌》、《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的副總編。

個人簡介

長期從事支氣管哮喘和肺功能方面的研究。在國內率先提出隱匿型哮喘的概念;首次開展呼吸肌肉功能與呼吸系統疾病關係的研究;在國內率先開展無創人工通氣的研究和臨床應用。

在國內外發表論文60多篇,參編專著8部,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廣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科研成果;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發明專利1項。獲衛生部有突出貢獻青中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第八屆吳階平醫學研究獎等榮譽。

學術成就

陳榮昌教授長期從事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重點從事呼吸動力學和人工通氣的研究。在國內最早開展膈肌功能與COPD呼吸困難和呼吸衰竭關係的研究,研製出電腦膈肌功能測定儀,首創「運動膈肌功能測定方法」,並發現COPD病人即使在早中期階段,就存在膈肌耐力下降。在國內最早開展無創正壓通氣臨床應用研究,研製出新型的減少死腔的雙流向面罩(獲得實用新型專利),顯著提高了無創正壓通氣排出CO2的能力。最近研究出具有輔助氣管插管功能的無創通氣面罩(獲得實用新型專利),為促進我國無創正壓通氣臨床應用,提高呼吸衰竭治療的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SARS流行期間,作為廣州市臨床救治組的組長、廣東省中西結合臨床救治科技攻關組的組長,參與新建立的檢測方法的臨床驗證。通過對SARS臨床病例的多因素對比分析,發現在達到ALI診斷標準的SARS病人中合理使用激素可以降低病死率、縮短住院時間,對治療突發性重大呼吸系統傳染病導致的ALI/ARDS具有重要意義。 == 所獲獎項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廣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科研獎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3項,發明專利2項;獲衛生部有突出貢獻青中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人物事跡

1985年,陳榮昌考取了鍾南山院士的碩士研究生。1995年,他被公派到加拿大蒙特利爾市麥吉爾大學進修。在學歷不斷提高的同時,他個人的醫療研究也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突破。開展支氣管激發和支氣管舒張劑吸入等試驗,為哮喘診療水平的提高和流行病學研究建立了基礎;研製出簡易氣道反應性測定儀,為基層醫院開展此項檢查提供了簡便、價廉的方法;提出隱匿型哮喘的概念,為哮喘的早期防治提供了理論依據,這項研究榮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省醫藥科技進步一等獎。

陳榮昌既有堅實的科研知識基礎,又有開放的思維模式,喜歡在不斷吸收國外呼吸疾病科研成果之精髓的基礎上,走出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呼吸疾病研究的路。他率先在國內開展呼吸肌肉功能與呼吸系統疾病關係的研究,研製出電腦膈肌功能測定儀,同時,應用運動膈肌功能試驗的方法,證明早期慢阻肺患者在極量運動時可出現膈肌疲勞的表現,在通氣功能不全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他率先開展磁波刺激法監測人工通氣過程中的膈肌功能變化、食道膈肌肌電監測呼吸中樞驅動、呼吸作功與人工通氣的關係等系列研究,取得了良好的進展,達到了全國先進水平。他率先開展無創人工通氣的研究和臨床應用,為呼吸衰竭的治療提供更多的治療途徑,研製出能夠消除死腔、提高排出CO2能力的雙流向面罩;同時,參與兩個全國多中心的無創正壓通氣臨床研究項目,探索呼吸衰竭發表過程中呼吸中樞驅動的變化規律,為呼吸衰竭的防治提供了依據。此外,他還參與了危重病監護室的改建工作,使監護室的布局更符合現代醫療工作的需要,對監護室工作進行規範化建設,在提高搶救成功率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無論工作多忙,陳榮昌都固定一個星期出兩次門診,每次為病人做檢查前,他都要把聽診器放在手心裡捂熱,耐心仔細地詢問每位就診病人,並詳細地記錄在病曆本上。除了出診,他還經常到病房裡查看病人的情況,噓寒問暖,把關懷傳遞給每一位患者,並積極與病人家屬進行溝通,及時跟蹤病人病情動態變化。

2013年呼吸危重症醫學研究進展

2013年,危重症領域的進展較多,其在呼吸專業方面的進展集中在病理生理學機制研究、治療方法研究、管理與感染控制研究、新發呼吸道傳染病研究等方面。 疾病相關的病理生理學機製糖皮質激素的研究對於危重症患者是否存在糖皮質激素(激素)缺乏和是否需要補充治療一直存在爭議。但2013年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 Engl JMed)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比較獨特,即范登貝格(Van den Berghe)的團隊關於危重患者激素代謝的觀察性研究在臨床上首次證實,體內激素水平升高與代謝減慢相關。 ARDS的病理特點西班牙學者在《》(Lancet Respir Med)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患者屍檢結果的總結報告。該研究共收集了20年間的159例病例,結果提示,經典的病理學分期(滲出期、增生期和纖維化期)重疊存在,尤其是組織增生在早期即可出現,纖維化作為晚期改變與病因及病程相關。ICU管理與感染防控的研究人力資源分配在重症監護病房(ICU)中是否需要全天候覆蓋專職的ICU醫師,從而保障醫療的質量和安全是個熱門話題。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美國的一項單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結果提示,全天候覆蓋的方案並未改善預後。 我國學者在《重症監護》(CritCare)雜誌上發表了單中心的回顧性研究,結果提示,夜間收治患者與白天收治患者的預後有顯著差異。 感染預防措施《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兩篇預防ICU患者感染的研究文章。一篇是應用全面去定植措施預防耐藥菌感染的研究,結果提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率和各類病原菌引起的血源性感染皆明顯下降。另一篇是應用氯己定擦浴預防感染的研究,結果顯示,多重耐藥菌的定植和醫院內血行感染的風險明顯降低。新發呼吸道傳染病的研究新發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是發生於我國長三角地區的新型H7N9禽流感,這是對我國的又一次嚴峻考驗。 無論是在基礎研究、臨床特點總結、防控、重症患者的救治等方面,我國皆取得了重大突破,並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多種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多項研究。國內工作的開展在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年會上,危重症醫學學組就機械通氣、感染、內環境調節等方面展開了交流;在《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上發表了系列機械通氣講座,且帶有一定的指南性質;在《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第十二期的文章中,對我國危重症醫學發展的歷史進行了回顧和總結,並邀請鍾南山院士等專家審閱,體現了該文「再現」歷史的權威性,顯示了呼吸專業在危重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在王辰主任委員等一批專家的帶領下,學會還開始推動呼吸與危重症專業醫師的規範化培訓工作。有爭議的治療方法研究ARDS患者的機械通氣治療高頻振盪通氣(HFOV)在ARDS中的作用一直備受關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2013年的同一期上發表了兩篇關於HFOV治療ARDS的隨機對照研究(RCT),結果顯示,HFOV並不優於公認的常規機械通氣,甚至早期應用會使患者的死亡率升高。 俯臥位通氣治療也是熱點問題之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法國一項多中心RCT研究,結果顯示,早期(機械通氣12~24小時內)、長時(>16小時/天)俯臥位通氣可顯著降低重度ARDS患者的28天死亡率(16%對32.8%)。

膿毒症患者的液體復甦《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英國醫學雜誌》(BMJ)等多種頂尖醫學雜誌刊登了關於羥乙基澱粉在危重患者中應用結果的薈萃分析,結果顯示,該藥會增加急性腎損傷的發生率、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的使用率和輸血機會,甚至使死亡率升高。這幾乎推翻了既往結論和羥乙基澱粉的價值。 穀氨酰胺和抗氧化劑治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加拿大的REDOXS研究,其結果顛覆了既往的常規認識,即使用穀氨酰胺反而會增加患者的死亡率,而抗氧化劑的使用也未改善患者的預後。

腎臟替代治療發表於《重症監護醫學》(Intensive Care Med)雜誌上的IVOIRE研究比較了高劑量血液濾過(HVHF)和標準劑量血液濾過(SVHF)在感染性休克合併急性腎損傷患者中的療效,結果表明,兩組患者的28天死亡率無明顯差異(37.9%對40.8%)。 膿毒症的針對性治療ANZ-STATInS研究顯示:初次使用阿托伐他汀鈣的嚴重膿毒症患者的血漿白介素(IL)-6水平和死亡率未下降,而既往曾用過該藥的患者的上述兩個指標則皆下降。

與以往的免疫靶向治療研究的結果不同,《美國醫學會雜誌》上刊登的ACCESS研究顯示,eritoran [髓樣分化蛋白2-Toll樣受體4(MD2-TLR4)拮抗劑]不改善患者的28天死亡率。 營養管理主要集中在優化腸內營養和合理應用腸外營養方面。

《柳葉刀》雜誌在2013年初刊登了瑞士的SPN研究,其結果顯示,若危重患者無法在72小時內建立有效的腸內營養,則第4天補充性給予腸外營養可以降低28天醫院獲得性感染的發生率。 《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登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學者的聯合研究,其結果提示,在無法完全實施早期腸內營養的危重患者中,早期給予腸外營養並未發生更多的副作用。 《美國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雜誌》(AmJRespir Crit CareMed)刊登了Van Ben Berghe團隊對EPiNAC研究的事後(post hoc)分析,結果提示,無論病情輕重,早期腸外營養均對預後有不良影響,過多的氨基酸或能量補充對患者的預後不利。 法國學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顯示,不監測胃殘餘量並未增加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 《重症監護醫學》還刊登了PEP-UP研究,其結果提示,強化管理可顯著提高腸內營養的使用效率。

陳榮昌:吸煙是慢阻肺主因!煙民們趕緊戒煙!

寒冬伊始,慢阻肺患者迎來了全年最殘酷的考驗,因為過年前至次年三月份是該病高峰期,患者急性發作的概率是其他月份的三倍!在第12個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日到來之際,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陳榮昌呼籲廣大市民,儘早戒煙,每年常規體檢肺功能,早期防治慢阻肺!

60%-70%吸煙人群會與慢阻肺相伴一生

陳榮昌所長指出,有人把慢阻肺定義為「涉及面最廣的可預防的疾病」,雖眾多因素都可能是慢阻肺的誘因,但吸煙是該病最直接、最主要的相關因素,約60%-70%吸煙人群已被證實會與慢阻肺結緣,遠遠超過霧霾等微粒對該病的影響。目前,廣醫一院和其他醫院已成立戒煙門診,雖一直有推廣報道,但令人失望的是門診量並沒有顯著增加,反而是「少得可憐」,煙民們尚未意識到長期吸煙對身體是種慢性摧殘。

長期吸煙有何害處?可為多種疾病埋下伏筆!最常見的是慢阻肺、腫瘤、心血管疾病。陳榮昌所長指出,如果將1個人每年每天抽1包煙算為1個「年包」,那麼,累積達到20個「年包」就容易患上慢阻肺。「當然,也有一輩子抽煙不發病的,但是比例非常少,僅占15%左右,累積達到20個年包的煙民85%會患上慢阻肺。」陳榮昌所長說。

「杯子碎了難以再復原」 慢阻肺僅能緩解不能治癒

目前,全球每年約有100萬人患上慢阻肺,患上慢阻肺意味着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乃至終生。隨着慢阻肺病程的進展,還會帶來一系列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腫瘤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抑鬱症等等。

陳榮昌提醒,凡有慢性咳嗽、咳痰或走路氣喘的人,都應行肺功能檢查明確是否有慢阻肺。另外,他還建議,所有有條件的醫療體檢機構應將肺功能檢查納入每年的常規體檢中。這項檢查僅需110元,卻能讓慢阻肺患者早診早治,對疾病的預後有極大的改善。

談到慢阻肺的治療,陳榮昌所長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杯子碎了難以再復原,慢阻肺也是如此。」他表示,慢阻肺不能治癒,治療後只能緩解症狀,減輕疾病對肺部的進一步破壞。

專家支招:慢阻肺患者如何輕鬆過寒冬?


冬季到來,寒風肆虐,對於慢阻肺患者來說,絕對是一個難熬的季節。慢阻肺患者在冷天如何做好預防措施,減少疾病急性發作呢?陳榮昌所長為患者支出五大招數。

第一招:控煙,儘可能減少接觸危險因子,如避免室外空氣污染、減少職業性粉塵的暴露等。

第二招:規律用藥,每天用藥。吸入藥物療效優於口服藥物,患者若遵囑治療,病情可以得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第三招:預防感冒。WHO指南建議,65歲以上或重度慢阻肺患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可減少發作。

第四招:堅持鍛煉。走路是最佳鍛煉方式,每天早晚15分鐘,6周後運動耐受能力明顯增強。

第五招:營養支持。慢阻肺患者因食慾不佳通常比較瘦弱,在飲食營養方面要多多加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