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院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院政

中文名: 院政

釋 義: 「退隱的政府」

性 質: 政治制度

國 家: 日本

院政是指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末期由太上天皇(皈依佛門後稱法皇)親掌國政的政治制度。始於1086年11月,是時,白河天皇為抵制外戚藤原氏,讓位於年僅8歲的堀河天皇而成為太上天皇,在居處建立院廳,任命別當、判官代、主典代、藏人等院廳官吏,及設置保衛太上天皇和院廳的北面武士。國政大權悉歸院廳。因院廳擁有攝政、關白(見攝關政治)以上的權威,受到為藤原氏壓抑的貴族的支持。因此,院政也指中央權威逐漸崩潰的一段時期,天下聽命於引退天皇的律令,而不是當朝的天皇。自1086年院廳建立至1192年(一說1185) 鎌倉幕府建立的百餘年間,史稱院政時代。日語意為「退隱的政府」。

院政時代

其間又可以分為3個時期:

自白河太上天皇建院廳至1156年保元之亂為前期,以太上天皇為核心、中級官吏(國司)為主體的院廳官僚集團,同藤原氏外戚集團相鬥爭,力圖抑制攝關政治,伸張皇室權威;

自1156年至1179年武士平清盛幽禁後白河太上天皇為中期,院廳在同藤原氏鬥爭中,主要依賴平氏武士集團,平氏武士集團乘機把勢力伸入中央,進而排斥院廳,抑制藤原氏,控制政權;

1179年至1192年鎌倉幕府建立為後期,源、平兩大武士集團間的爭霸日趨激烈,院廳隨着兩大武士集團的力量消長,不斷地改變依靠力量,權勢漸衰,至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院政時代宣告結束。

此後,院政雖仍斷續出現,但已無實權。

院政

簡單地說,院政是大權旁落的日本天皇對於恢復權力的最後一次成功的制度性反抗,一度從藤原攝關家手中奪去了暌違多年的權力,然則實是趕走了老虎引來了狼,院政最後也敗在了本身制度的缺陷上。天皇退位後仍能干涉朝政起源於日本律令制中將太上天皇和天皇置於相同的地位,天皇在退位後仍可以以「天皇的家父長」合法干政,這讓院政有了制度上的合理性。雖然院政在聖武天皇讓位給孝謙天皇時就有了雛形,但這一制度真正成型,還要到平安時代末期。平安時代,藤原攝關家以外戚之身掌握朝政百餘年,攝關政治下藤原氏作為天皇外祖父這一身份攝政,天皇即使成為上皇也難以掌權。終於在1068年,非藤原氏所出的後三條天皇即位了,後三條一即位便致力於打擊藤原攝關家,發布莊園整理令整頓藤原攝關家的莊園,這一舉動也得到了不滿攝關家把持政權的中下級貴族、武士等多股勢力的響應,1073年,後三條天皇讓位給兒子白河天皇,意圖正式樹立院政,然而卻在同年病死,但後三條天皇的遺志被白河天皇繼承並發揚光大。白河天皇即位後,親政了十幾年,在1086年讓位給8歲的兒子堀河天皇,一般認為白河天皇的院政開始於此,但也有學者認為,因為堀河天皇對於白河院干政的不滿,拉攏了攝政藤原師實站在自己一邊,導致白河院的院政在這一時期並不順利,直到1107年堀河天皇病死,白河院之孫鳥羽天皇即位,白河天皇才真正成為了「治天之君」。和以外戚關係為媒介的攝關政治不同,院政是直接基於父權的政治。白河院設立了院政的政治中樞「院廳」,院廳百官俱全,院廳發布的「院宣」成為高於天皇權威的命令,大臣們朝議的內容,最終的裁定權也在上皇的手中。院廳儼然已經成為了國家政治的中心,藤原攝關家公卿從三位參議藤原為隆在自己的日記《永昌記》中這樣評價白河院「百王之間,未聞此例,威滿四海,權振一天。」

支撐白河院政的根基一是武士,二是中下級貴族,前者是院政的打手,後者成為院近臣出謀劃策。當時武士的地位還很低下,源義家以正四位下的身份升殿已經是無上的恩寵,同時對於武士的內鬥,白河院也是樂見的,比如派自己的北面武士平氏首領平正盛討伐作亂的源氏長男源義親,直接導致了源氏的衰敗。院政的最大對手還是藤原攝關家,對於攝關家擁有的廣大莊園,白河院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把地方的土地管理權、徵稅權賦予武士首領和中下級貴族,換取對自己的支持,讓他們在地方上和藤原攝關家抗衡,這被稱為「知行國制度」。而這個明顯畸形的制度正是院廳得以壯大並足以和攝關家抗衡的根本,也成為院政最終崩潰的原因。院政的另一個弊病就是始終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武士團體始終是有相當大獨立性的,而當武士團體擁有了土地,也會向貴族轉變,成為貴族的武士就不會滿足於明顯低下的政治地位,這也便是院政促進了武士的壯大,最終也使壯大起來的武士反過來消滅了自己。白河院執掌朝政歷經堀河、鳥羽、崇德三朝,始終以「治天之君」的姿態踩在天皇頭上,天皇雖名為天皇實則猶如東宮,這也使院政的另一個矛盾顯現出來,便是上皇和天皇的矛盾,天皇畢竟名義上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雖不願當攝關家的傀儡,也不一定就願意當自己父親的傀儡。

白河院沒後,鳥羽天皇繼續開設院政,並廢掉了祖父白河院所立的崇德天皇,強迫他讓位給自己的弟弟,為日後的皇位之爭埋下導火索。對於武士則是更加恩寵,平氏首領平忠盛升至正四位上,並成為自攝關時期的源賴光之後第二個內升殿的武士。鳥羽院沒後,長子崇德上皇和四子,被自己冊立的後白河天皇爆發了繼承人戰爭,史稱「保元之亂」,而這起天皇之間的爭亂不得不依靠武士的力量來解決,標誌着武士力量的成長已經不可控制。保元之亂以後白河天皇的勝利告終,後白河天皇在位沒幾年便迫於自己兒子的養母——藤原攝關家勢力的代表人物美福門院得子讓位給二條天皇,開設起了院政,這時他發現已經不能這麼順心遂意了,朝中被分裂成了支持自己的院政派和支持天皇的二條親政派。

而這在不久後也間接促成了又一起爭亂——平治之亂,借平治之亂一舉剿滅源氏的平家成為了最有力的武士集團,平清盛也得以成為第一位成為公卿的武士。此後後白河的院政只能在和平清盛的互相利用中苟延殘喘,一步步把平清盛推向了權力的頂峰,而平清盛最終做大後,終於在治承三年(1179)發動了政變,幽禁了後白河,成為了國家實際的最高統治者,一百多年的院政也實際上宣告結束。後來名義上的院政,也只是徒有其名而已,此後天皇在明治維新前雖有過多次嘗試重新掌權,可也再也沒能成功過。院政之所以最終失敗,只因為院政的出發點和實際行為是反方向的,院政的最終目的是將權力重新集中在上皇一人手中,然而為了換取對上皇的支持,卻把地方上的行政權和財稅權大量賜予武士和貴族,使莊園的獨立性大大增強,這又是和集權背道而馳的,這也使日本的地方直到明治維新前相對中央政府都有很大的獨立性,這大概也是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在日本水土不服的表現吧。[1]

參考來源

  1. 院政,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