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陪李北海宴歷下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陪李北海宴歷下亭》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陪李北海宴歷下亭》杜甫五言古詩,是詩人天寶四年(745年)遊歷濟南所作。詩中讚美了濟南的名士風流和秀麗景色,也表達了朋友之間的深厚友情。

天寶四年(745年),杜甫到臨邑看望其弟杜穎,途經濟南,適逢北海郡太守李邕在濟南,相與游宴於歷下亭。李北海,即李邕。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時為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比杜甫年齡大三十四歲。其時,杜甫能陪李邕宴遊歷下亭,真是快意當前,不能無詩,此詩便是他即席所賦。

本詩雖是即席而作,但在選詞造句上,頗見功力。詩的體裁為五古,但前四聯對仗工整,精妙自然。 此詩在杜甫詩集中並非名篇佳作,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二句卻傳誦千古。

李公在歷下亭駐下太守的車蓋。我由北渚經過清河前來拜訪。歷下亭是齊地最古老的亭兮,濟南是名土輩出的地方。雲山磅礴已令人生髮詩興,美人陪飲更令人對酒高歌。修長的竹林清爽無比,致使交流的河水徒然涌波送涼。這裡的景物蘊含真趣.令人心怡;可惜紅日西沉,宴會將散,無可奈何。貴者如公、賤者如我同是被事物役使,恐怕今後難以把您重訪。

作品原文

陪李北海宴歷下亭[1]

東藩駐皂蓋,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雲山已發興,玉佩仍當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蘊真愜所欲,落日將如何?

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詞句注釋

⑴ 東藩:李北海,均指李邕。北海在京師之東,故稱東藩。司馬相如《上林賦》:"齊列為東藩。"

⑵ 皂蓋:青色車蓋。漢時太守皆用皂蓋。

⑶ 北渚:指歷下亭北邊水中的小塊陸地。

⑷ 清河:大清河,又名濟水,原在齊州(濟南)之北,後被黃河奪其河路。

⑸ 海右:古時正向為南,因海在東,陸地在西,故稱陸地為"海右"。

⑹ 濟南名士多:此句作者自注:"時邑人蹇處士等在座。"自漢以來的經師如伏生等,皆濟南人,故曰名士多。這兩句詩,因為頌揚得實,已為後人作為對聯,懸掛亭中(今改為門聯)。

⑺ 雲山已發興(xìng):曹毗文:招儀鳳於雲山。雲山指遠處的雲影山色。發興催發作詩的興致。

⑻ 玉佩:唐時宴會有女樂,此處指唱歌侑酒的歌妓。

⑼ 當:是當對的當。語本曹操詩:"對酒當歌。"有人解作應當或讀作去聲。

⑽ 修竹:修長的竹子。阮籍詩:修竹隱山陰。江淹《竹賦》:亦中暑而增肅。交流:此與彼受謂之"交"。指歷水與濼水,二水同入鵲山湖。

⑾ 交流:兩河交匯。《東征賦》:望河濟之交流。《三齊記》:歷水出歷祠下,眾源竟發,與濼水同入鵲山湖。所謂交流也。

⑿ 蘊真:蘊含着真正的樂趣。用謝靈運詩"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是說此亭蘊含真趣(自然美),故以得一游為快。

⒀ 愜:稱心,滿意。

⒁ 貴:尊貴,指李邕。賤:低賤,杜甫自謙之稱。

⒂ 俱:都。

⒃ 物役:為外物所役使。

⒄ 公:指李邕。

⒅ 難重過:難以再有同您一起重遊的機會。

作品鑑賞

杜甫曾自稱少小脫略,結交老蒼。這時能陪李邕遊歷下亭,真是快意當前,不能無詩。

全詩十二句。詩前四句遊歷下亭及其原因。李邕前輩駐東濟南,杜甫得以共泛清河同遊歷下亭。這段的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骨一聯,極切合情景,亭既古老,人多名士。此詩原注稱"時邑人塞處士在坐竹"。濟南自漢以來,有伏生傳尚書予張生、歐陽生等,皆是名儒。之後,各朝代都有才人。所以這聯為人所喜愛,至今仍在歷下亭懸掛,為遊人觀賞。 次四句寫亭中宴飲,周圍雲山美景,助發雅興,眼前玉琨歌會,對酒為樂,歌聲清揚,舉觴勸客。更有修竹籠翠,亭中不覺暑熱,亭外雖空有碧波交流,但也助人興。良辰美景中,長少才俊咸集共飲,真是賞心樂事。

此四句全以虛字當腰,極顯抑揚之能事,為本段的特色。最後四句寫宴遊歷下亭之感想,此亭深蘊自然真趣,令人恣情留戀,日落席散又該如何,可感可嘆啊!大家都為外物役使,身不由己,不知何時能再與李邕前輩共游同樂。則系抒情,寓無限之留戀,傷重遊之無期。系嘆息人生之別易見難。但更有深於此者,則矗貴賤俱物役骨,無貴無賤,皆為物役,受外物之支配束縛,不得自由自在、這當是老莊思想在詩里的流露。

全詩辭真意切,情感深摯,其中"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二句為時人後人賞譽,懸掛亭中,至今流傳。

名家點評

王嗣奭杜臆》卷一雲:此詩古樸沉雄,亦效北海。"貴賤俱物役"可作醒世名言。

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一之一雲:起四敘事,中四寫宴,末四惜別。首言李之來。次言到之處。三點歷下亭。四兼坐中客。"發興"則酒懷動矣。"當歌"則酒興豪矣。而竹色波光,清涼交映,襟期正復哂然。"蘊真"二字,無所不包。其人、其地、其景,皆是蘊含真趣者。是以臨分逆計,重徘徊焉。

王阮亭《杜詩鏡銓》卷一雲:唐人用字多異者:韓退之《岳陽樓》詩:"軒然大波起,宇宙隘而防。""防"字音訪。白樂天《寄裴晉公》詩:"金屑琵琶槽。""琵"字讀入聲。如是不可枚舉。今按杜詩如"從公難重過"、"幾時杯重把"、"君臣重修德"、"蒼生豈重攀"、"葉蒂辭枝不重蘇",皆以平讀去。"細草偏稱坐"、"意內稱長短","乘輿恐未回"、"皇極正乘興",皆以去讀平。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詩聖杜甫(上)

參考資料

  1. 《陪李北海宴歷下亭》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