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登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登昌墓道碑,出處:台灣記憶

陳登昌(1639年8月10日-1698年),乳名老,號貞簡,福建泉州同安縣登瀛人。於西元1665年、約明鄭時期來台,定居台南,是目前墾號陳世興陳氏家族的開台祖。

妻子柯氏,育有四子,其孫子陳奇典後來擔任山西汾州府同知,於1745年封贈予已故的祖父陳登昌,為正五品的奉政大夫文官官階。

經歷

明朝崇禎12年(1639年)誕生於福建泉州同安縣登瀛社,是陳姓登瀛派第十世,父親為陳臺彥;17歲時娶馬鑾柯氏為妻,兩人育有四子,分別為陳定國、安國、柱國、鵬南[1]

因政局混亂,不願接受清朝統治,在27、28歲時,攜家前往台灣,定居於東寧天興縣寧南坊,憑招佃墾拓,成為大戶,以「陳世興」為墾號;除開發土地從事養殖以外,其四子陳鵬南於1719年為縣學貢生,台廈道梁文煊曾贈匾「貢元」,後來擔任福州府連江縣學訓導,孫子陳奇典捐任山西汾州府同知,於仕途上亦十分順遂,顯示陳家之家大業大[2]

康熙37年,陳登昌逝世,享壽60歲,於隔年葬於臺灣縣大目降大山嶺內牛稠埔(今台南新化區羊林里羊仔寮),根據總督府公文類纂中,陳登昌後人土地糾紛之理由書,可知自康熙38年(1699年),長子陳定國出面向大穆降莊人陳光順以200兩馬劍銀所購買的山埔地,當時七品知縣一年的基本俸祿只是45兩白銀,陳登昌過世時,僅墓地即花費200兩,是一筆龐大的費用,由此觀察,當時的陳姓家族已是府城富豪大戶[3]

該穴地為真武踏龜之風水寶地,後來世人以穴為山名之,前經清政府奏准欽賜墓道一支,又於墓前開築池一口, 以養山龍之脈[4]。而陳登昌死後近半年才真正下葬,即是因為其子嗣聘請堪輿師尋覓營葬吉地,停棺在堂,經踏勘各山嶺後,才在真武踏歸吉穴安葬[5]

陳登昌之孫陳奇典於清乾隆初年(1735-)捐任山西汾州分府,誥授奉政大夫,追封祖父陳登昌誥贈奉政大夫,祖母柯氏誥贈宜人,並於清乾隆10年(1745)舉行豎旗祭祖,修築祖墳,並在郡城大北門外為其祖父陳登昌立墓道碑,該墓道碑原本豎立於開元寺南邊,往永康、新化方向的道路旁,戰後移立赤嵌樓碑林[3]

參考文獻

  1. 盧嘉興,〈明鄭時來台開拓的陳登昌與其後裔〉,《台南文化》,第10期,1980 年,頁53。
  2. 為台南赤嵌文化園區植入民居元素,中華日報,2017-06-04。
  3. 3.0 3.1 《直轄市定古蹟陳世興宅調查研究與修復再利用計畫》,古都文教基金會,頁2-34。
  4. 百年陳情書 曝清富商墓園是真武踏龜穴,聯合晚報,2020-03-13。
  5. 《直轄市定古蹟陳世興宅調查研究與修復再利用計畫》,古都文教基金會,頁2-32。
  • 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 卷三,嘉慶十二年(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