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英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英凝(英語:Emily Chan),香港公共衛生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兼助理院長(發展)、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院長(外務及協作)、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

簡歷

陳英凝,香港出生,父親陳作耘為本港著名兒科醫生。

陳英凝先後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哈佛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和香港大學取得多個學位。

於1998年加入無國界醫生,參與前線救援、項目評估及管理等工作,並曾到中國廣西及科索沃,親身協助醫療人道救援。

2001年,陳英凝當上無國界醫生香港辦事處歷年來最年輕的董事會主席。在參與無國界醫生工作期間,她的足跡遍及多個曾經出現人道危機的地方,包括東、西帝汶、柬埔寨、老撾、越南、緬甸、印尼、棉蘭老島、巴西及津巴布韋。

陳英凝初入無國界醫生是1998年,因為母親健康出問題,她特地回港陪伴,閒來無事找義工做,碰上了無國界醫生這組織,開展了多年的工作,更在27歲成為最年輕的無國界醫生香港辦事處董事會主席。[1]

除了積極參與國際性的人道醫療救援工作外,陳英凝現為哈佛大學Francois-Xavier Bagnoud衞生與人權中心的人權及人道危機研究學人,她的研究包括與地震和水災有關的災難評估、管理及應變等,以及為中國農村地區人口治療愛滋病的課題。

2006年,陳英凝進入中大任教,起初主要做城市的災害研究,卻也開始思考,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救援工作更有效率?於是搞起備災訓練,內容包括評估當地情況、改善衞生環境及教導村民在災難中即時自救等。

在2011年領導中大與牛津大學合作成立亞洲首個「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把計劃定為恆常的「中國少數民族健康項目」。

無國界醫生

無國界醫生現時是全球最大的國際人道醫療救援組織之一,致力為活在戰亂、疫症及天災人禍地區的受害者提供緊急醫療援助,並在1999年獲頒授諾貝爾和平獎。無國界醫生於2002年成為首個在中國為愛滋病患者提供抗病毒治療的國際組織,在2003年沙士疫症爆發期間,又積極在越南、香港和中國內地參與抗擊沙士的工作。

榮譽

2018 國家教育部頒發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7 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傑出教學獎
[2]

2016 國家地理華人探險家

2016 2015年傑出領袖獎 2016 Leader of the Year 2015 (Hong Kong)

2010/2011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最佳教師獎 2010/2011 CUHK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 Best Teacher Award

2007 Nobuo Maeda國際研究獎 2007 Nobuo Maeda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ward

2007 香港人道年獎[14] 2007 Hong Kong Humanity Award

2005 世界醫學協會世界關懷醫生獎 2005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Caring Physician of the World

2005 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獎 2005 World Ten Most Outstanding Person Award

2004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獎 2004 Hong Kong Ten Most Outstanding Person Award

視頻

【2016 國家地理華人探險家】無國界醫生前香港區主席 陳英凝
「中大五十•人」陳英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