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陶行知墓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曉莊村勞山腳下的行知園內,園內還建有陶行知紀念館(吉祥庵20號)和曉莊革命烈士紀念碑

該墓建於1946年12月,墓前設有階梯式墓道,其上立有牌坊墓碑,兩側植桃李,其後為墓丘。牌坊額上刻有陶行知生前手書「愛滿天下」,兩柱刻有郭沫若所書陶行知遺教「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墓碑上刻有沈鈞儒所題寫的「陶行知先生之墓」,並注有「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一日,中國五十三人民團體公葬」。

目錄

簡介

在南京北郊曉莊有座不高的山稱作勞山,行知園即坐落在勞山腳下。該園是為了紀念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愛國學者陶行知而修建的。園內主要景點有陶行知紀念館、曉莊烈士紀念碑以及行知亭、英烈亭、成人紀念林等[1]。陶行知墓就建在該園內。

歷史

陶墓建於1946年12月,面朝東南,墓前有墓碑和牌坊。碑高2米,上刻沈鈞儒題字——「陶行知先生之墓」,下署「中國五十三人民團體公葬」。牌坊立於1946年12月,高5米,寬4米,坊額刻有陶行知手跡:「愛滿天下」;坊柱聯語為郭沫若書寫的陶行知遺教:「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解放後,該墓經多次整修綠化,供人憑弔。1982年陶墓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紀念陶行知,學習和發揚陶行知的愛國主義精神,1993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修建行知園,對陶行知墓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修與綠化,栽種數千株樹木花卉,鋪設2000餘平方米大草坪,並且在陶墓東北側建成一座新的陶行知紀念館。1994年9月12日,行知園建成開放。園大門南側的大理石壁上鐫刻着由江澤民總書記親筆題寫的「行知園」三個大字,園大門北側的大理石壁上鐫刻着陶行知手書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12個大字。1997年,行知園二期工程開工,重建了一座7米高的曉莊革命烈士紀念碑,整修了池塘,還在墓道及陶館前的廣場上鋪設了地磚。

人物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後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縣人。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和詩人,南京曉莊師範創辦人。他最早注意鄉村教育問題,1927年創辦南京市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後改為曉莊學校[2]。主編過《鄉材教師》、《曉莊學校叢書》等書刊,主張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他先後訪問過歐美28個國家,宣傳抗日救國主張,發動華僑捐款興國。1938年夏,任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他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抗戰的號召,成立了中國戰時教育協會。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合川縣古聖寺創辦了主要招收難童入學的育才學校。我們可以看到育才學生開荒生產、學生劇團創演川話劇《啷格辦》等圖片。1946年1月,陶先生又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並任校長,有力地推動了民主教育的進程。他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抗戰的號召,成立了中國戰時教育協會。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合川縣古聖寺創辦了主要招收難童入學的育才學校。1946年1月,陶先生又在重慶創辦社會大

學並任校長,有力地推動了民主教育的進程。陶先生一生辦過許多各種類型的學校,這些學校為社會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還輸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到延安大別山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抗日戰爭勝利後,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了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鬥爭。1945年春加入中國民主同盟,被選為中央常委。1946年7月25日患腦溢血在上海逝世,遺囑歸葬南京曉莊。

視頻

陶行知墓 相關視頻

人物 先生 陶行知
《陶行知的故事》系列微電影

參考文獻

  1. 參觀陶行知紀念館有感 ,道客巴巴, 2012-5-22
  2. 萬世師表:陶行知的「行」與「知」,中國教育,20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