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隆都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隆都鎮位於汕頭市西北部,隆都鎮距離潮州市區15公里,距離汕頭市區20公里,轄區地勢平坦,面積33.84平方千米(2017年),下轄14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共46個經濟聯合社,人口75508人(2017年),海外僑胞近12萬人。為潮汕著名僑鄉。

歷史上為潮、澄、饒三縣重要的商品集散地。2003年被列入廣東省中心鎮。

近幾年,鎮委、鎮政府圍繞「農業穩鎮、工業強鎮、旅遊興鎮、商貿活鎮」戰略,致力發展特色經濟,取得較好成效。隆都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傳統特色工業較發達,特色農業發展迅速。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旅遊資源豐富。[1]

中文名: 隆都鎮

外文名: Longdu Town

別 名: 店市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汕頭市澄海區

地理位置: 澄海區西北部

面 積: 33.84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地區: 14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

政府駐地: 店市

電話區號: 0754

郵政區碼: 515825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75508人(2017年)

著名景點: 陳慈黌故居,侯邦七落

機 場: 揭陽潮汕機場

火車站: 汕頭站

車牌代碼: 粵D

建置沿革

隆都鎮別名龍都,其行政設置、區域、名稱和境域都隨歷史更迭,屢經沿革。隆都鎮地域成陸年代較早,約在4300~2500年間,遠在唐代已有人居住,皆以漁耕為主,時隸屬于海陽縣,是為澄海縣開發較早的地區。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隆都屬於潮州的海陽縣的一都,稱「隆眼城都」,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隆眼城都歸饒平縣,仍稱隆眼城都,至清朝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始簡稱隆都。明清時期,店市墟集已成為潮、澄、饒三縣商品集散地,其時,隆都商賈雲集、市場活躍、經濟繁榮、富甲一方,成為饒平縣經濟的重要支柱,故有「無隆不成饒」的說法。置隆眼城都時,都域包括今之蓮華鎮全境和潮安縣磷溪鎮之厚洋堤村。建國後,隆都自饒平縣割出劃歸澄海縣管轄,稱隆都區,同時拆出蓮華鎮區域歸澄海縣蘇北區,拆出厚洋堤村歸潮安縣磷溪鎮管轄,又從潮安縣鐵鋪鎮拆出溢洋、東山村歸隆都管轄,之後名稱建制屢有變更,直至1986年改為隆都鎮,1987年再次拆出原下西鄉三個村歸東里鎮管轄至今。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隆都鎮地處韓江三角洲,系由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河流三角洲沖積和濱海海潮沉積交替作用形成。地勢是以平原為主,中部低而四周高,東部諸小山丘,總名為西靈山,由燕山運動晚期形成的花崗岩出露構成,中部和西、南、北均系沖積平原。

全鎮地面平均海拔(黃海高程)5米,集鎮區店市海拔5.4米。地下水位埋深一般為1~l.5米,地下水含鐵量偏高,不能飲用。

氣象概況

隆都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氣候特徵為:高溫多雨、雨熱同季,酷熱期短,雨量多集中於春夏兩季,無霜期長,四季不甚分明。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2217.7小時,常年平均氣溫在21~22℃之間,最高溫度在7~8月間,為28℃,最低溫度在1~2月間,為11~12℃。極端最高溫日是1953年8月16日達37.3℃,極端最低溫日是1955年1月11日達–4℃。霜凍期短,出現於1月份,無霜期長達362天。常年主導風向為東風,年平均風速為3.3米/秒,5~11月來自太平洋和南海的颱風正面登陸的機率低,但年均受影響的仍達2~3次,尤以七、八月影響較大,1968年7月28自惠來登陸的3號颱風,本鎮最大風速為51.2米/秒,風力達12級以上。

本鎮雨量介於潮汕平原、東南平原丘陵溫熱少雨區與中部平原丘陵溫熱豐雨區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1674.6毫米,年降水日為190天,主要集中於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2%,其中4~6月為前汛期,以降雨為主,7~9月為後汛期,以颱風雨為主,年降雨量最多是1983年,達2441.1毫米, 24小時降雨量最大為1955年7月21日的297.4毫米。

河流

隆都鎮地處韓江下游三角洲,三面環水:東溪、北溪、南溪。

東溪是韓江東邊的古河道,是韓江出海支流之一,全長19公里,平均寬度為500~800米,流經鎮域南部,是隆都與上華、潮安縣江東鎮間的界河,該段河道彎曲、水流湍急、河谷寬、河床淺,歷史上多發生水災。

北溪是本鎮東面的韓江出海支流之一,也是韓江的東邊古河道,全長約25公里,寬度為250米,是隆都與蓮華鎮的界河,流經本鎮河段長6.14公里,平均寬僅120~150米,河道窄且彎曲。

南溪亦稱沙尾溪,是粵東三大古運河之一,開鑿於宋元佑至元符年間(公元1086~1100年),由宋鹽官李前率眾挖掘,全長9.5公里,河面平均寬度220米,是隆都與蓮下鎮、溪南等鎮間的自然界河,也是東里港口與潮州韓江上游地區水上交通的重要通道。

隆都鎮地勢低平、三面環水,受到韓江洪水和颱風暴潮的雙重威脅,防洪尤其重要。每年四至九月有洪水威脅,警戒水位是潮安水位13.5米,歷史最高水位發生在1964年6月,潮安水位為16.95米。本鎮防洪江堤18.36公里,其中東溪8.39公里,南溪6.99公里,北溪2.98公里。防洪堤大部分達到20年一遇防洪標準。

地質情況

隆都鎮系由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河流三角洲沖積和濱海海潮沉積交替作用形成,地層自上而下有粘土層,細沙層,中沙層,沙泥相間出現,地基基礎下部廣泛分布有高壓縮性淤泥層,地質較差。

隆都鎮位於韓江三角洲南部輕度斷陷區,屬華夏系構造第二複式隆起地帶,地震基本烈度為八度,為國家地震局劃定的地震烈度重點監視區域。

基礎設施

潮汾高速公路店市出入口位於鎮中心,連接安澄公路、隆樟公路;現有城鎮道路基本形成了「一縱一橫」的交通主幹網系統,即安澄公路、隆樟公路在轄區內交叉橫貫全鎮,南通汕頭特區,西連潮州市區。

全鎮水泥公路里程97公里,鎮內部村村通水泥路,形成較便利的交通網絡。電話及自來水普及率均為100%。

村鎮電話已全部實現程控化,裝機容量近16000門,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通了國際互聯網、國際直撥和傳真電話業務。供水管網覆蓋全鎮,日供水量達9600噸。澄海區110千伏輸變電站建於該鎮,與全省聯網,電力供應充足。廣播電視發展迅速,有線電視網遍布全鎮。

全鎮中學2所,小學10所,在校學生6171人,在職教師472人。

經濟

隆都鎮「九五」期末三產結構為40.4:28:31.6。2003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3.2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156元,在各鎮(街道)中處於中下水平。工業總產值5.3億元,農業總產值1.92億元,稅收收入909萬元,(2003政府工作報告),國內生產總值、稅收收入在澄海區11個鎮(街道)排第9位。

傳統特色工業較發達,服裝、食品、工藝是全鎮三大支柱產業。現今,有個體私營企業近180家。現今隆都是港澳台客商在國內主要的服裝加工基地之一,年加工值超2億元。東山、南溪是著名涼果之鄉,特色農業發展初具規模,是汕頭市優稀水果生產示範基地,優質玉米生產基地,菜藍子工程生產基地和優質雜交稻生產基地。2003年獲廣東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現今以番石榴、潮州柑為主的優稀水果面積10200畝,鮮食糯玉米常年面積8500畝,時菜面積8000畝,農產品遠銷香港、廣州、深圳等城市,年創值1億多元。

特色農業發展初具規模。是潮州市汕頭特區優稀水果生產示範基地,優質玉米生產基地,菜藍子工程生產基地。隆都地處韓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土壤肥沃,土質富含有機物,屬亞熱帶氣候,光照、雨量適中,韓江支流南溪、北溪三面環繞,農田可引韓直灌,自然條件優越,適宜水果、馬鈴薯和無公害蔬菜生產。全鎮耕地面積20925畝,農作技術較高,具備生產出售大宗農產品能力,農產品遠銷香港、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特色農業年創值1億多元,鎮委、鎮政府正積極向外招商,準備發展基地化生產項目,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

工業經濟逐步壯大。隆都鎮傳統工業較為發達,服裝、食品、工藝是全鎮三大支柱產業,現今,有個體私營企業近270家。製衣業工藝精巧、技術高超,年加工值超2億元。位於鎮域東部的東山村是著名涼果之鄉,蜜製品遠銷國內外,店市米錢、佬花、雲片羔、鵲巷肉皮等傳統食品馳名中外。近些年來,通過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外向型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台商投資熱土,面積300畝的台商投資區已具規模,已建成的東山工業區、樟籍工業園和前溝工業園位于于潮汾高速公路出入口處,總面積1500畝,園區設施配套完善,交通便利,是中外客商投資興業的好去處,現今正積極向外招商引資。

2011年,隆都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4.2億元;財稅總收入3573萬元,比增14.9%;鎮級一般預算收入1240萬元,比增3.6%;農村人平純收入4236元,比增12%。

2017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2.5億元,比增4.16%;規模上企業產值2.58億元,比增14%;固定資產投資1.83億元,比增35.28%;農業總產值5.78億元,比增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649萬元,比增26.23%。

視頻

澄海區隆都鎮前隴村李老仙師壽辰文化慶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