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雉帶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雉帶箭》
原圖鏈接 [桃源圖 圖片來源]

作品名稱: 《雉帶箭》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韓愈

《雉帶箭》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的詩。[1]

此詩主要寫將軍射獵的場面。全詩十句,除「雉驚弓滿勁箭加」一句正面描寫射雉以外,其他均從不同角度的側面烘托,巧妙地暗示將軍的射技,體現了作者善於捕捉藝術形象來描述客觀事物的藝術手法,歷來被學者當作研究韓詩的範例。

此詩作於徐州。原題下有註:「此愈佐張僕射於徐從獵而作也。」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韓愈在徐州武寧軍節度使張建封幕中。是年秋,被闢為節度推官。此詩寫他隨從張建封射獵的情景。[2]

詩詞正文

作品賞析

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韓愈在徐州武寧軍節度使張建封幕中。秋,被闢為節度推官。本詩寫隨從張建封射獵的情景,寥寥十句,波瀾起伏,神采飛動,「短幅中有龍跳虎臥之觀。」(汪琬《批韓詩》)宋代蘇軾非常喜愛這詩,親自用大字書寫,以為妙絕。

首句寫獵場的情境:原野上獵火熊熊燃燒,四周圍靜悄悄的。一個「靜」字,傳出畫面之神,烘托獵前肅穆的氣氛,由此可以想見從獵人員屏氣靜息,全神貫注地佇伺獵物的情態。這是獵射前的靜態,與下文獵射時和獵射後的動態,成強烈的對照。次句把讀者注意引向獵射的對象雉雞,筆墨簡捷精煉,銜接自然緊密。野雉被獵火驅出草木叢,一見獵鷹,嚇得急忙又躲藏起來。「出復沒」三字形容逼肖,活現出野雉驚惶逃竄的窘態,與下邊「惜不發」呼應。閣本李謝校改作「伏欲沒」,就索然無味了。兩句是獵射前的情景。

三、四句轉入獵射,寫將軍的心理活動和獵射時的風度、神采。將軍出獵自然不是單純為了覓取野味,而是要顯示自己的神功巧技。所以,他騎馬盤旋不進,拉滿強勁的弓,又捨不得輕易發箭。近人程學恂《韓詩臆說》評道:「二句寫射之妙處,全在未射時,是能於空際得神。」所謂空際得神,就是不在實處作窮形極相之語。詩人不寫將軍如何勇猛敢決,也不寫他如何縱橫馳驟,呼鷹嗾犬,白羽交飛,圍場中慣見的情景全部略去不提,而只選取了「盤馬彎弓」這一特定的鏡頭,以突出將軍矜持、自信、躊躇滿志的神態。這裡的巧,不僅指射技的精巧,更主要的是寫人的智謀,寫將軍運籌的巧妙。這位將軍不專恃武功取勝,他盤馬彎弓,審情度勢,選擇着最能表現自己精湛射技的時機。他要象漢朝飛將軍李廣那樣,「度不中不發,發必應弦而倒」,要一舉使眾人折服。一位有血有肉、有着鮮明性格特徵的將軍形象,便顯現在我們眼前。兩句筆勢頓挫,用意精深。

接着兩句寫「巧」。野雉隱沒之處,地勢漸漸狹窄,野雉處於「人稠網密,地迫勢脅」(曹植《七啟》)的窘境,要繼續竄伏已不可能;觀獵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饒有興味地觀賞將軍獵射。這是將軍一顯身手的時機。正當野雉受驚乍飛的一剎那,將軍從容地引滿弓,「嗖」的一聲,強有力的箭,迅猛而準確地命中雉雞。「雉驚弓滿箭加」,一「驚」一「滿」一「勁」一「加」,緊湊簡煉,乾脆有力,「巧」字之意於此全出。

詩寫到這裡,似乎意已盡了。然而詩中忽起波瀾,那隻受傷的野雉帶箭「沖人決起百餘尺」,向着人猛地衝起百多尺高,可見這是只勇猛的雉雞。側寫一筆,更顯出將軍的絕妙射技。「紅翎白鏃隨傾斜」,野雉強作掙扎之後,終於筋疲力盡,帶箭悠悠而墮,染血的翎毛和雪亮的箭鏃也隨之傾斜落下。這正是樊汝霖所謂「讀之其狀如在目前,蓋寫物之妙者」,非親歷其境者不能道。詩寫到這裡,才直接點題,真是一波三折,盤屈跳蕩。以寫長篇古風的筆法來寫小詩,更覺丰神超邁,情趣橫生。

末兩句在熱烈的氣氛中關合全詩。先以「仰笑」二字,極為傳神地突現將軍個人的性格特徵,一位地方主帥驕矜得意的神氣躍然紙上,接着以「軍吏賀」照應前面「伏人」,寫出圍觀的軍吏敬服將軍絕妙的射技,為他的成功慶賀。末句接寫「雉帶箭」——一隻五彩繽紛的野雉,毛羽散亂地墮向將軍的馬前。詩戛然而止,然餘響不絕,韻味無窮。

清人朱彝尊《批韓詩》評云:「句句實境,寫來絕妙,是昌黎極得意詩,亦正是昌黎本色。」道出了韓愈善於捕捉藝術形象以描述客觀事物的高超藝術手腕。

作者簡介

韓愈[2](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3]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4]

韓愈是北魏貴族後裔,父仲卿,為小官僚。韓愈3歲喪父,後隨兄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後,隨嫂鄭氏輾轉遷居宣城。7歲讀書,13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並關心政治,確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先後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

長慶四年(824年)八月,韓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韓愈在長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終年五十七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次年三月,葬於河陽。韓愈陵園(韓愈墓)位於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5]

視頻

歷史那些事,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之韓愈(五)敢向皇帝說不

參考資料

  1. 《雉帶箭》 詩詞文句網
  2. 《韓愈機簡介》 古詩文網
  3. 韓愈為什麼能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1-14 22:06
  4. 品讀 韓愈·《師說》 騰訊視頻;2015年09月10日
  5.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韓愈陵園」景區 本地二三事;2017-11-21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