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雨過蘇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雨過蘇端》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雨過蘇端》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全詩分三段。第一段敘寫作者冒雨訪問蘇端;第二段記述蘇端的款待之情;第三段抒寫作者的雨後遣懷。

此詩為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春所作。仇兆鰲《杜詩詳註》:此至德二載春,陷賊中詩,末雲:"妻孥隔軍壘。"

基本信息

作者;杜甫

作品名稱;《雨過蘇端》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雨過蘇端》[1]

雞鳴風雨交,久旱雲亦好。杖藜入春泥,無食起我早。

諸家憶所歷,一飯跡便掃。蘇侯得數過,歡喜每傾倒。

也復可憐人,呼兒具梨棗。濁醪必在眼,盡醉攄懷抱。

紅稠屋角花,碧委牆隅草。親賓縱談謔,喧鬧畏衰老。

況蒙霈澤垂,糧粒或自保。妻孥隔軍壘,撥棄不擬道。

作品注釋

⑴題下原注:"端置酒。"黃鶴注:《舊唐書》:至德二載三月癸亥大雨,至甲戌方止。《新唐書·楊綰傳》謂端,論綰丑險不實,貶巴州員外司馬。

⑵師氏注:《雞鳴》,思君子之詩,故寓言乘雨訪友。《詩經》:"風雨如晦,雞嗚不已。"風雨交,謂交作。

⑶《抱朴子》:諸家不急之書。

⑷《高士傳》:"先幾掃跡,虛室依然。"跡便掃,絕足不再往也。

⑸《世說》:庾公謂孫公曰:"衛君長雖不及卿諸人,傾倒處亦不近。"

⑹庾信詩:"也復何足言。"可憐人,言蘇之情誼令人可憐,非謂蘇侯憐公。

⑺《世說》:孔君平詣梁國楊氏,呼兒出為設果。《淮南子》:"梨桔棗栗,不同味而皆調於口。"

⑻《恨賦》:"濁醪夕引。"

⑼《北史》:斛律金不識文字,初名敦,苦其難署,改名為金。神武指屋角,令識之。

⑽傅玄詩:"湍深激牆隅。"

⑾《月令》:"養衰老,授几杖。"

陸機《雲賦》:"甘澤滂霈。"

⒀顏延之《陶徵士誄》:"織絇緯蕭,以充糧粒之費。"

⒁《詩》:"樂爾妻孥。"時寄家鄜州,故云隔軍壘。

⒂趙次公曰:陶潛詩:"撥置自莫念。"末句本此。

名家點評

《唐詩歸》:鍾雲:老杜每受人一酒一肉,不勝感恩。不勝得意,蓋有一肚憤謔,即太白所謂"今日醉飽,樂過千春"也。鍾雲:"入"字有景("杖藜"句下)。譚雲:偏要寫出,供千古人笑端,非惟樸直,亦見遊戲("無食"句下)。鍾雲:"一飯跡便掃"五字有分曉,有斟酌,許多嗟來呼蹴之感俱在其中("一飯"句下)。鍾雲:"得"字可憐("蘇侯"句下)。鍾雲:"必在眼"三字,饞語好笑("濁醪"句下)。鍾雲:飢困中尚自點景("紅稠"二句下)。

《杜臆》:訪人須晴,故久旱之雨本好,而着一"亦"字,非本願也。"杖藜入春泥",行極不便,而以無食起早,則泥淖不暇顧矣。敘致委宛,而實與陶之《乞食》同。可憐可憐!高人偏不以為諱,此玩世之意,亦因以見蘇之德也。"一飯跡便掃",固是世情,而諸家遍歷,明是乞人行徑。……屋花、牆草,有何奇勝?雖在飢困,心目及之,想見此公胸次,所以千般艱苦,磨難不倒,聲戛金石,日月不刊,豈偶然哉!末雲撥棄妻孥,無可奈何,語似寬,心愈苦矣。

《杜詩詳註》:末述雨後遣懷之意。花草增妍,糧粒有望。流離窮困中,作對景舒愁語,亦無可如何而安之耳("紅稠"八句下)。

《讀杜心解》:乞食詩也。雨只起訖一帶,中間詳寫貧窮乞食,開懷無愧,益見此老胸襟。只"也復"句似嫩。"紅稠"、"碧透",亦為雨色點染。

杜詩鏡銓》:李雲:真率有味。此及下首(按指《喜晴》)皆陶句。張雲:無食起爭,寫窮忙可笑("杖藜"二句下)。貧家春景宛然("紅稠"二句下)。杜詩隻字片句,後人多據為故實。……不如放翁詩"無復短衣隨李廣,但思微雨過蘇端",為新而工也。

作品鑑賞

全詩分三段,首段四句起,後兩段各八句。首段言冒雨訪蘇端。久旱得雨,為何說"亦好",此是照下句而言。蓋訪友須晴,但旱後得雨,雖雨亦好也。"無食起我早",猶陶淵明詩言"飢來驅我去"。次段記蘇君款待之情。

杜臆》:一飯掃跡,世情類然,蘇獨數過傾倒,意良厚矣。又且呼兒具果,延賓取醉,非食而弗愛敬者比。此即年稱"文章有神交有道"也。末段述雨後遣懷之意。花草增妍,糧粒有望。作者處於流離窮困之中,作對景舒愁語,亦無可如何而安之耳。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3]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4]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