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wowuditwo的圖片

需(拼音:xū)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需的古字形像人被水淋濕、全身滴水的樣子,應是"濡"的本字。本義是濡濕。

一說需本義指等待。 由等待而引申為遲疑不決。等待,必有所求,故引申為需要、需求。也指需要的東西。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需

漢語拼音; xū,nuò,ruǎn

注音字母; ㄒㄩ,ㄋㄨㄛˋ,ㄖㄨㄢˇ

平水韻部; 上平七虞

部首; 雨

筆畫數; 8+6

造字法; 會意字

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ও�、ੂ�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9700

五筆; FDMJ

倉頡碼; MBMBI

四角碼; 1022₇

鄭碼; FVGL

字級; 一級(3095)

基本釋義

◎ 必得用:~求。~要。必~。急~。各取所~。

◎ 必得用的財物:軍~。民~。

◎ 等待。

◎ 遲疑。

部首筆畫

部首:雨

部外筆畫:6

總筆畫:14

五筆86:fdmj

五筆98:fdmj

倉頡:mbmbl

筆順編號:14524444132522

筆順讀寫:橫、點、橫鈎、豎、點、點、點、點、橫、撇、豎、橫折鈎、豎、豎

四角號碼:10227

鄭碼:fvgl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700

詳細釋義

會意。字從雨從而。"而"本義為"鬍鬚",引申為"柔軟的",轉義為"柔和的"。"雨"和"而"聯合起來表示"雨下得緩和而有節度"。

本義:霖雨。

轉義:期待、等待(霖雨等一切緩和而有節度的供應物資)。

說明:"軍需"一詞的本義是軍糧的供應,而非軍械的供應。古代圍城戰役,一打就是幾年,若這幾年風雨不調,穀物就會歉收,軍糧供應就會不濟。所以"軍需"的"需"字從雨不從金。

應用:"需"與"須"同義。如常見的必需和必須兩詞,這"必需"和"必須"兩個詞語同音且同義,都含有"必要"的意思,應用起來比較容易相互混淆。必需是強調錶示一定要有,例如這必需要有。而必須則是強調錶示一定要,例如你必須小心。

"需"字新解

在甲骨文中,"需"與"儒"是同一個字,讀音與"乳"字相同。乳汁是人們嬰兒時期所必需;"儒"指祭司,是掌握知識的人,同樣為人們所必需。

在甲骨文中,"需"字像人沐浴濡身的形象,是"濡"字的初文。在周代的金文中,"需"字演變成人沐浴雨水的形象,形象地說明,人們的所需就是雨水。周人先祖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周人先祖是后稷,名棄。棄在孩童時期就喜歡種樹種莊稼,長到成人,成為農業專家,被帝堯授以"農師"之官,指導民眾生產。周人的另一個著名的祖先是公劉,公劉也非常重視農業生產,成為周人振興的關鍵人物。周文王的祖父是古公亶父,同樣重視農業生產,國力因此大增,為周人最終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周人將甲骨文"需"字改為"人沐浴雨水"形象,並非是由於錯訛,而是出於雨水對農業的重要意義的考慮。

在篆文中,"需"進一步演變為由"雨"和"而"二字上下組合而成。需,雨而,即"一切需要不過及時雨而已"。農耕文明中絕大多數生活必需品均源自農業生產,同時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都是雨養農業,離不開降雨。中國為季風氣候,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季節,春末夏初往往乾旱少雨,此時風調雨順就會豐收有望,吃穿不愁。據統計,在已經發掘整理的殷商甲骨文中,祈雨問雨的卜辭占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另有研究表明,殷商時期是我國氣候相對乾旱的一個時期。所以,"需要"歸根結底就是雨水。正是這樣的氣候特點造就了中華民族喜雨盼雨關注雨的傳統心理。

這個"雨而"之"需"也可以看作中華民族亘古不變的一個祈禱辭,不求天上掉餡餅,只求上蒼給予一個適當的條件--雨水,自己便能創造一切所需。儒家學派倡導"盡人事,聽天命",其意義基本上包含在這個"需"字之中。

方言集匯

◎粵語:seoi1

◎客家話:[海陸豐腔] si1 [台灣四縣腔] si1 [客英字典] si1 [客語拼音字彙] xi1 [寶安腔] si1 [東莞腔] si1 [梅州腔] si1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邉《唐韻》相兪切《集韻》《韻會》詢趨切,$音須。《說文》銑也。遇雨不進,止銑也。從雨而聲。易曰:雲上於天需。《注》徐鉉曰:李陽冰據易雲,上於天雲:當從天。然諸本皆從而,無從天者。《玉篇》卦名。《易·需彖》需,須也。險在前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行數千里,馬不契需。《疏》從易需卦之需。《釋文》音須。《莊子·徐無鬼》濡需者,豕虱是也。《注》濡則不去,需則有待。

又《集韻》一曰疑也。《韻會》遲疑需待也。《左傳·哀十四年》需事之賊也。

又《韻會》索也。

又《字彙》姓也。

又《集韻》汝朱切,音儒。韋柔滑貌。《戰國策》其需弱者來使,則王必聽之。《注》需,音儒。《集韻》或作ߺ。

又《集韻》《正韻》$乳兗切,音耎。《集韻》本作苚,柔也。或作軟。軟濡,通作耎。《韻會》本作㓴。或作ߺ。《周禮·冬官考工記》鮑人,欲其柔滑,而腛脂之,則需。《注》故書需作ߺ。ߺ,讀為柔需之需。《釋文》需,人兗反。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薄其帤則需。《注》需,謂不充滿。《疏》需襦不進,故為不充滿。陸雲:罷需。

又《集韻》奴亂切,音糯。弱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馬不契需。《注》需,讀為畏需之需。《釋文》又乃亂反。《集韻》本作偄。或作愞懦燸耎。

又《韻會補》鄭䣥周易注,需,讀為秀。陽氣秀而不直前者,畏上坎也。

說文解字

【卷十一】【雨部】需

銑也。遇雨不進,止銑也。從雨而聲。《易》曰:"雲上於天,需。"相俞切〖注〗臣鉉等案:李陽冰據《易》"雲上於天"雲:"當從天"。然諸本及前作所書皆從而,無有從天者。〖注〗邉,古文。[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