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霽藍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霽藍釉

瓷器釉色名。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明、清藍釉習稱「霽藍」,一種高溫石灰鹼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淨,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又因其呈色穩定明亮如寶石,又被舉為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藝繼承元代傳統,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陳設用瓷

基本內容

中文名:霽藍釉

類 別: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

別 稱:積藍釉

始創:元代

霽藍釉

注釋:圖為故宮博物院藏「明嘉靖霽藍釉梅瓶」。

瓷器釉色名。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明、清藍釉習稱「霽藍」,一種高溫石灰鹼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淨,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藝繼承元代傳統,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和陳設用瓷。

明代霽藍最為後人稱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霽藍釉瓷器多為單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畫暗花的,另有藍釉白花的,多為折枝花及魚藻紋。官窯款有青花和暗款兩種。均為「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凡四字款者,均為後仿。宣德霽藍釉主要有以下特徵:

1、里外滿施藍釉和裏白釉外藍釉者並存。

2、碗、盤口沿「燈草邊」整齊者少,多數線條彎曲,不規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視不足圈足露胎。

4、淺刻花紋多為龍紋,白花者龍紋少見,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製作,為突起的立體花紋,但觀望時,似無立體感。

5、造型碗、盤常見,瓶、壺傳世品中少見。

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霽藍釉瓷器傳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時期,至今未見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鎮御廠出土過書有成化款的藍釉碎片,說明其生產從未間斷。弘治、正德藍釉瓷器帶官款者的極少,鑑定時主要是把握兩朝瓷器的胎釉及造型特徵。

嘉靖藍釉瓷器較為盛行,一是造型品種豐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種喲新發展。造型除傳統的宮廷祭器、陳設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見藍釉產品。釉色除霽藍外,又新創一種「回青」釉。嘉靖霽藍釉色藍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開細小紋片,個別的有棕色斑點,圈足處施一層醬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為六字楷書款,造型有罐、洗、碗、盤、杯、渣斗、香鏟等。有些尚淺刻龍鳳、雲龍及纏枝花紋。這些器物主要藏於台北和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均是宮中舊藏。

清代霽藍釉瓷器生產歷代未斷,均有精品傳世。有刻暗花紋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見造型仍是宮廷祭器和陳設用瓷。官窯霽藍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細,民窯也有霽藍釉瓷多是廟堂所用的祭器,以爐、瓶最多,均無官款,但有年紀年款的。

霽藍特點是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亦比較穩定。霽藍釉盛於明代宣德朝,《南窯筆記》中把它和霽紅、甜白相提並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霽藍器物除了單色釉外,往往用金彩來裝飾,還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時的產品以暗花為多。清康熙時的霽藍亦頗有成就,其薄釉者無開片,釉色較昏暗。

時代不同,祭藍釉發色不同。元代祭藍釉瓷器少,目前全世界僅有數件。明代宣德祭藍多見官窯作品,少見民窯作品,皆使用進口蘇麻離青,發色深厚幽靚,細辨可見釉中有鐵鏽斑。成化官窯使用石子青,雖採用水洗法提煉青料,但由於使用浮在水錶層極好的青料,祭藍釉發色藍中泛紫,不含鐵鏽斑。弘治官窯使用稍遜的國產青料,發色藍中泛黑,遠不及成化朝;由於官府管理的鬆懈,民窯也開始出現祭藍釉瓷器。正德、嘉靖和萬曆前期,使用進口的回青,發色淺淡,或顯紫灰色,官窯民窯皆生產祭藍釉瓷器,但數量不大,含有鐵鏽斑。萬曆後期至崇禎時期,官窯無祭藍釉瓷器,民窯少量生產,發色沉穩,無鐵鏽斑。

工藝

瓷器一直以來是中國藝術的核心之一。祭藍釉又被稱作霽青、藍釉等。祭藍是一種高溫釉,即在石灰鹼釉中摻入適量的天然鈷料做着色劑,在窯內一千三百攝氏度左右與坯胎一起一次性燒製成功的瓷釉。

祭藍釉始創於元代,一直延燒到今天。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了元代祭藍瓷器,以後又發現了不少元代祭藍釉瓷器,如揚州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祭藍釉白龍紋梅瓶,景德鎮出土了大量元代祭藍釉瓷片。明代永宣時期官窯生產了不少祭藍釉瓷器,其釉水質量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被後人稱為「寶石藍」釉。入清以後景德鎮民窯生產祭藍瓷器,其生產數量遠遠大於元明兩代,質量上乘的祭藍釉瓷器當數清三代的,但仍然沒有超過明代永宣時期的官窯祭藍水平。

除官窯祭藍釉以外,元明兩代的祭藍釉一般都或多或少含有鐵鏽斑。這是因為明代萬曆以前清除鈷料裡面的鐵鏽採取的是水洗法,此法無法把鐵鏽完全清除乾淨。明萬曆開始景德鎮發明了火煅法清除鐵鏽的方法,此法能夠把鐵鏽從鈷料中完全清除乾淨,因此晚明以後民窯高檔祭藍釉也沒有鐵鏽斑。

時代不同,祭藍釉發色不同。元代祭藍釉瓷器少,目前全世界僅有數件。明代宣德祭藍多見官窯作品,少見民窯作品,皆使用進口蘇麻離青,發色深厚幽靚,細辨可見釉中有鐵鏽斑。成化官窯使用石子青,雖採用水洗法提煉青料,但由於使用浮在水錶層極好的青料,祭藍釉發色藍中泛紫,不含鐵鏽斑。弘治官窯使用稍遜的國產青料,發色藍中泛黑,遠不及成化朝;由於官府管理的鬆懈,民窯也開始出現祭藍釉瓷器。正德、嘉靖和萬曆前期,使用進口的回青,發色淺淡,或顯紫灰色,官窯民窯皆生產祭藍釉瓷器,但數量不大,含有鐵鏽斑。萬曆後期至崇禎時期,官窯無祭藍釉瓷器,民窯少量生產,發色沉穩,無鐵鏽斑。[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