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霞美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霞美鎮位於漳浦縣東南部,東隔舊鎮港與六鰲半島相望,西鄰杜潯鎮,南鄰蔡林場,北鄰舊鎮鎮。陸地總面積83 .5平方公里,海岸線13.5公里。鎮政府所在地霞美村距縣城20公里。省道漳東線公路貫穿全鎮9公里,漳詔高速公路在漳雲線西側與之並行,貫穿鎮境。鎮境北臨舊鎮互通口,南臨杜潯互通口。[1]

鎮情概況

霞美鎮位於福建省南安市東部,面積56km2。霞美鎮於1999年7月設立,從原豐州鎮拆出。轄16個行政村(其中4個老區村,一個少數民族村),截止2008年,總人口64179人,是閩南著名僑鄉之一。東距泉州市區12公里,西離南安市區10公里,省道308線貫穿全境,與省道307線、金霞、柳中、軍民連心公路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霞美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濕潤多雨,陽光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350天以上,年平均氣溫20℃,年平均降雨量1500-1800mm左右,地勢平坦,物產豐富,是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實施單位。農業基礎設施完善,擁有小一型水庫一個,小二型水庫二個。

自然資源

全鎮共有耕地17602畝(人均0.28畝),山地30950畝(人均0.5畝),果園15540萬畝(人均0.25畝)。名優特水果主要有龍眼、橄欖、楊梅等。擁有花卉基地面積8000多畝,年產值1億多元,是全省4大花卉基地之一。全鎮畜牧業規模實體數十個,其中,生豬存欄數達萬頭的有大眾、順興、華友3家,大眾、順興養殖場已取得省「綠色食品商標」。[2]

經濟狀況

霞美積極推進農業綜合開發,花卉產業發展迅速,豐霞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花卉基地)建設進展順利,霞美花卉基地總面積達8000多畝,年產值1億多元,有效解決農村6000多名富餘勞動力的出路;畜牧產業發展形勢喜人,全鎮畜牧業規模實體數十個。霞美鎮有耕地2.4萬畝,可開發的山地4.5萬畝,可利用的淺海灘涂3.2萬畝。丘陵地帶的五社、黃埔、眉田、巷內、運頭、山嶺、塔嶺、前梧等村以農為主業,主要產品稻穀、番薯、花生、蔬菜和荔枝、龍眼、楊梅、枇杷、桃、李等水果。果園有3萬畝。黃埔楊梅品質特佳,遠近馳名。沿海的山前、過田、劉坂、霞美、中社、白石、董門、溪仔、北江、後寮、下蔡等村漁農兼業。水產養殖業為經濟支柱,每年總產量4.32萬噸。傳統的牡蠣自行附苗養殖1萬多畝,改亂石附苗為條石「棋盤式」布局,並從灘涂向低潮區發展垂直掛養,年產蚝肉上萬噸。發展太平洋牡蠣(日本大蚝)吊養1萬多畝,年產大蚝肉2000多噸,「霞美牡蠣」為名牌產品,「霞美蚝煎」馳名遠近。又引進台資發展鮑魚和對蝦及貝類養殖。養殖鮑魚的有台資禾美養殖公司,用地25畝;正興養殖公司,用地15畝。對蝦養殖以江隆養殖公司為最大規模,投資152萬美元,養殖面積2.1萬平方米。養殖文蛤的有三達水產養殖公司,養殖面積150畝。此外,蟲、尋蝦混養3000畝,蟶、蚶及其他貝類混養共4000畝,藻類養殖300畝(其中紫菜150畝),白鰻魚養殖200畝,歐鰻養殖50畝,牙扁魚養殖100畝。

霞美積極發展工業,鼓勵傳統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增資擴營,積極擴展國內、國外市場。以機械電子、箱包鞋業、石材建材、陶瓷工藝為主導的四大支柱產業正在形成,有力地拉動了全鎮的經濟增長。市重點項目福建福山軸承有限公司的建設也進展順利,並已投產;泉州變壓器廠、宏利達橡塑製品有限公司被確認為南安市"明星企業"。同時,充分利用豐霞高新技術密集區的優勢,高度重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獅山電器設備廠榮獲國家級"實用新型專利"。

截止2008年,全鎮有工業企業13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4家,納稅500萬元以上企業2家,分別是福山軸承有限公司和泉州變壓器有限公司。主要有機電、電子、汽配等三大支柱產業。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企業7家,省名牌企業1家,福山軸承「FS」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3]

主要鄉賢

海外僑親5萬人,歷年捐資累計4780萬元,印尼僑胞洪天紫先生及子女洪基瑞等6兄弟,香港同胞黃朝陽、陳通貴、陳漢榕等。2006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6.2億元,工商稅收入庫3346.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6600元,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3.2 %,全鎮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鎮黨委、政府榮獲南安市三農工作先進單位。 6月13日,我鎮召開2012年度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動員會,縣勞動局領導、鎮三套班子成員、駐村工作組組長、各村書記、主任、勞動保障協理員共90餘人參加會議。會上,我鎮對2012年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進行安排部署,進一步明確時間界點和考核獎罰措施,對20個村(居)的勞動保障協理員進行了相關的業務培訓。

氣候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濕潤多雨,陽光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350天,年平均氣溫19℃,平均降雨量1500mm左右,地勢平坦。

交通條件

省道306線、金霞公路、柳中公路、軍民連心路貫穿而過,公路總里程62.1km。豐州大橋與柳中路連在一起,溝通省道305、306線,交通路網密度為1.2km/km2。距南安、泉州市區、高速公路入口處均在10km左右,距晉江機場13km,泉州火車站13km、後渚港16km,交通十分便捷。[4]

歷史沿革

今霞美鎮所轄地城南部的山嶺、塔嶺、前梧一帶,宋代屬常樂鄉綏康里。明代屬九都,清代為戴坑保,清初順治年間一度劃屬八都,康熙三十九年重新編定,劃屬九都。除此而外,今霞美鎮大部分地方宋代屬安仁鄉永清里,明清時代屬七都,清康熙三十九年編為山前、留坂、雲霞、眉田、巷內、洋山、白石等保。民國初年,今霞美鎮屬區公所設在杜潯的南區所轄,後南區改為第二區。民國29年,在今霞美鎮分設霞美、白石2鄉,民國33年合併為霞美鄉。新中國初期,分設屬於第四區(舊鎮區)的劉坂、山前、霞美、五社、巷內、黃埔等鄉。1958年9月,舊鎮區改為舊鎮公社,今霞美鎮當時分屬舊鎮公社的劉坂、五社、北江3個管理區,劉坂管理區轄竹寺、江邊、後房、尾厝、中社、陂下、圍內、過田、人東、山前10大隊;五社管理區轄下周、巷內、眉田、黃埔、西崎頭、竹仔林6大隊;北江管理區轄上黃、白石、乍內、前山、東歐、董門、北江、後寮、前梧、甲里10大隊。1960年5月撤銷管理區,原3個管理區所轄各大隊分屬新從舊鎮公社分設的霞美、溪仔墟2公社。1964年9月,溪仔墟公社合併於霞美公社。經過若干調整,霞美公社共轄霞美、中社、劉坂、過田、山前、眉田、巷內、五社、黃埔、白石、溪仔、董門、北江、前梧、山嶺、塔嶺、後寮、下蔡18個大隊。1980年,從眉田大隊分設運頭大隊,至此,霞美公社共轄19個大隊。1984年9月,霞美公社改為霞美鄉,各大隊改為行政村。1990年4月,霞美鄉改為鎮。1995年成立一個居民委員會。至2001年,全鎮人口5.5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5萬人,占總人口數的98.2%。[5]

行政區劃

1997年,面積75.5平方千米,人口5.4萬,轄霞美居委會和霞美、中社村山前村、劉坂村、過田村、眉田村、運頭村、巷內村、五社村、白石村、董門村、北江村、前梧村、山嶺村、塔嶺村、下蔡村、後寮村17個村委會。

行政村(或居委會) 所轄自然村或居民點

霞美村 竹寺、後房、尾厝

中社村 中社、江邊、土樓

山前村 山前、下劉、後山、滬頭

過田村 過田、土樓、竹林、陳倉、大厝、嶺下

劉坂村 劉坂大社、人東、陂下

運頭村 運頭

眉田村 大坑、水尾、城內、西坪尾、大祖後、下厝、下園、深沙、考塘、考塘墟

巷內村 巷內、下河、楓仔

五社村 香山、西崎頭、下周、白沙仔、後田、竹仔林、埔尾

黃埔村 黃厝路、壟仔埔

白石村 白石、城仔內、上黃

董門村 董門

溪仔村 丈頭、前山、大厝前、宅內、東歐、港仔頭、城內、田?、寨仔內、西許

北江村 北江

後寮村 後寮、上庵、庵下

前梧村 前梧、埔仔、下埔、西宅

山嶺村 山頭、嶺後、新城、後厝、前厝、後戴、新厝、洪坪

塔嶺村 舊厝、塔坪、上南寮、下南寮、後周、金坂、埔上

下蔡村 下蔡、甲仔

重要歷史事件

在以杜潯人盧茂為首的天地會第一次起義失敗後,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發生以林爽文為首的台灣天地會起義。翌年十一月,以眉田人張媽求為首的漳浦天地會再次起義,失敗後,會徒108人除14人逃亡外,其餘全部被捕,張媽求等8人被凌遲處死,77人斬首立決,其餘徒刑。

抗日戰爭期間,反動派破壞國共合作抗日協定,「圍剿」革命根據地,籠仔埔、黃厝路、巷內一帶受到蹂躪。

1942年,中央漳浦縣委機關轉移到巷內與籠仔埔之間的西崎山虎崆岩,縣委重要領導人被反動軍隊圍困,頑強反擊,吳庭堅當場犧牲,縣委書記張太西及交通員蔡火負傷,彈盡被捕,7月就義於縣城。

革命文物

1982年,縣人民政府定虎崆岩為文物保護單位。

基礎設施

霞美積極優化硬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堅持改建並舉,不斷加快鎮區的規劃建設,完善城鎮綜合配套服務功能,把發展小城鎮和發展農村經濟有機結合起來。霞美新區建設一、二期工程正在進展中,舊區改造步伐不斷加快,一個全新的霞美新鎮區雛型正在呈現。

省道漳東線公路,漳詔高速公路,自東北而西南貫穿鎮境,鎮境介於高速公路舊鎮、杜潯二互通口之間。境內有多條鄉村公路連接各村,與漳東線相接,並通下蔡林場,鎮內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2001年,建成北江300畝圍墾工程,完成山前片省級商品糧基地,山嶺片省級節水灌溉工程,北江海堤維修加固工程和東港4.1公里的清淤修復疏浚工程等10個水利設施建設項目。

電信:有35千伏變電站一座。有9000門程控電話及移動電話基站。有日產1500噸的自來水廠。

水利:霞美鎮與杜潯鎮交界處的後井水庫,建成於1960年2月,庫容2185萬立方米,以左乾渠灌溉過田、運頭、眉田、巷內一帶田地,右乾渠灌溉五社,黃埔、白石、山嶺、塔嶺、溪仔、霞美、中社一帶田地。本鎮內有三座小(二)型水庫:1、紅坑水庫,在黃埔村,建成於1956年4月,庫容46萬立方米。2、大山水庫,在劉坂村,建成於1958年5月,庫容31萬立方米。3、岩坑水庫,在五社村,建成於1981年12月,庫容42萬立方米。這3座水庫都合併於後井水庫灌區。

南部塔嶺、前梧、後寮、下蔡一帶有一條東港。這一帶沒有大股泉水,而兩岸地下水豐富,滲出匯成這條被稱為「港」的小溪。因為易淤塞,年年都加以疏浚,以利排灌,2001年,開始在這一帶建節水型噴灌工程。

醫療:有鎮衛生院一所。各村都有醫療所。

教育:各村都有小學,共20所。全鎮有中學3所:1、霞美中學,在中部的霞美村,校園面積20565平方米,建築面積7836平方米,設28班級,學生1538人,教師74人。2、劉坂中學,在北部的劉坂村,校園面積18664平方米,建築面積3690平方米,設14班級,學生738人,教師40人。3、霞南中學,在南部溪仔村,校園面積2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711平方米,設24班級,學生1620人,教師78人。[6]

工業發展

霞美鎮一直偏重發展農業,工業領域相當薄弱,嚴重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針對這個問題,該鎮黨委和政府進行深入分析和認真研究,認識到工業是提高地區生產總值、增加就業機會和增強經濟實力的重要因素,發展工業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於是該鎮黨委政府立足實際、緊扣霞美日益凸顯的區位優勢,抓住兩個工業基地建設,促使經濟增長速度實現新跨越。

2006年以來,霞美鎮以「第二產業促第三產業,新產業促舊產業」為發展主線,突出「工業興鎮」的戰略舉措,工業經濟支撐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霞美鎮共新辦企業80多家,總投資4億多元,創輝等12家台資企業先後入駐兩個園區。

——龍頭企業結構升級。霞美鎮已有工業重點項目25家,實現開工23家,規模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73.6%,福山軸承、泉州變壓器製造等兩家公司均被確定為首批上市後備企業。

——傳統產業聚集。機械、汽配、電子等行業立足做大做強,不斷創新拓展,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交通運輸、商貿物流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

——招商工作引向縱深。為了吸引一批有實力、流失在外的企業回歸創業,霞美鎮始終致力於建設親商、安商、重商的投資環境,組織回鄉企業家到濱江、光伏兩大產業基地現場參觀,幫助鎮、村幹部拓寬發展思路與視野,主動融入到全鎮發展大局。採取放水養魚的辦法,多找些項目、引項目,拿出好的項目、大的項目讓外來客商開發,努力打造一個興業生財的好地方。[7]

城鎮建設

霞美鎮堅持規劃先行,改建並舉,不斷加快新城鎮建設步伐。目前「一個中心鎮兩大產業園區、三大生活配套區」的框架已基本形成,霞美新街商貿日益繁榮,霞美霞新中心村的新村建設的安置區分別通過圖紙會審,濱江、光伏生活配套區已完成前期準備。為制止非法占地和違章建築行為,成立了行政執法中隊,堅決制止和拆除兩違建築2萬多平方米,有效規範了土地市場管理秩序。加強鎮村道路建設,06年至今共完成鄉村道路硬化近20公里,基本實現鎮村道路硬化目標。深入開展家園清潔行動,首次採用了公司承包責任制管理辦法,把鎮區及四條交通主幹道的衛生保潔、垃圾清運承包給專業保潔公司。鎮村兩級還先後投入經費100多萬元,用於增設衛生配套設施,做到垃圾日產日清,使全鎮人居環境更加整潔、有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