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霞西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霞西鎮位於寧國城市中西部,處於寧國地理版圖中心,離城區18公里。中津河、皖贛鐵路、揚績高速縱貫全境。境內有寧國八景之一的石柱山風景區(國家3A級),擁有得天獨厚抽水蓄能電站資源青龍山,旅遊資源底蘊豐厚。[1]

中文名: 霞西鎮

位 置: 寧國城市中西部

人 口: 2.35萬

面 積: 204平方公里

村民組: 181個

簡介

人口=

全鎮轄6個村,2個居委會,181個村民組,人口2.35萬,黨員946人。面積204平方公里,有耕地1.5萬畝,山場25萬畝,毛竹5萬畝,山核桃2萬畝,茶園5700餘畝,油茶種植面積近2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79.3%,是典型的生態農業大鎮。

資源

霞西鎮山川秀美、資源豐富。毛竹蓄積量位居全市第一,茶葉、山核桃、元竹產量全市前列;礦產資源豐富,以石棉、砩石居多;境內溪流縱橫,峰戀疊嶂,有「寧國八景」之一的石柱。

經濟發展

該鎮通過「四大戰略」實施,初步形成了毛竹加工、鑄造、鞋帽業、耐磨材料、養殖五大基地,三個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改革開放以來,對外交往日益擴大,四海賓朋紛沓而來。開放的霞西將與時俱進,以一流的投資環境和優質服務,熱情歡迎海內外客商來霞西投資置業。霞西鎮黨委、政府通過振興茶產業、擴展茶經濟,取得明顯成效。2008年茶葉總產量82.7噸,占全市6%,茶葉總產值580萬元,占全市9%,茶農人均茶葉收入達到1200元,占農民全年人均純收入18%。該鎮有茶葉生產營銷戶2000餘戶,茶葉專業合作社一家,兩個茶葉品牌(陽茗龍井和虹龍綠劍),700畝茶園獲有機茶基地認證,其他均通過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認證。大力發展茶葉生產基地建設。圍繞生態、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的原則,鼓勵茶農發展良種茶園,針對性地進行低產茶園改造。大力推進茶園生態建設,積極引導茶農減少化學肥料的投入,增施有機肥料。嚴格杜絕使用違禁化學農藥,提倡用物理和生物的方法防治病蟲草害,有力促進了茶產業的健康發展。強力推進茶農組織化程度。2007年組建了陽茗茶葉專業合作社,並加大了扶持力度,將服務帶動範圍從石柱村擴大到石河村,並在石河村無償提供茶葉加工機械15台套,組織茶農生產「陽茗龍井」茶,使「陽茗龍井」品牌的質量、產量和知名度得到了提升。該鎮出台了扶持措施,鼓勵茶農戶在石河村大河壩茶葉專業交易市場建門面房、添茶葉保鮮庫等設備,完善了產地交易市場的功能,吸引了外地客商。高峰時,干茶日交易量達萬斤左右。努力提升加工能力。該鎮結合國家農機補貼政策,加大惠農政策宣傳,引導茶農提高茶葉生產機械化水平,取得明顯的成效。09年霞西新增茶葉各類生產機械100餘台套,提高了茶葉生產機械化應用水平,降低了勞動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着力強化管理服務。該鎮會同農業主管部門,以科技入戶工程為載體,明確每個農業技術人員聯繫10戶茶葉生產營銷大戶,在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做好服務。農機服務站全程跟蹤服務,為茶農機械化生產加工提供技術保障。該鎮連續多年舉辦了制茶比賽,邀請茶葉專家指導茶園管理、茶葉製作等知識。自08年開展機關黨員向農村茶葉產區派駐示範戶工作,幫助解決茶農在茶葉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重點推廣新型實用技術。此舉有力地促進了全鎮茶葉生產技術整體水平的提高。

自然條件

霞西鎮為低山丘陵區,地勢南高北低。中津河自南至北貫穿全境,土壤類型主要有中、薄層扁石黃紅壤、紅壤扁砂土,有機質氮含量2.5-4%,速效磷和鉀含量低。耕地分布於沿河兩岸,山地遍布於全鎮各村。水田土壤為黃紅壤,偏沙性,通透性、耕性較好,土地的養分含量一般。比較適宜雙季稻的生長。山地以石灰岩分布較廣、土宜性狹窄。不適宜營造經濟效益較高的杉木林,土壤以棕色石灰土為主。主要經濟林有油桐、核桃、板栗、青梅、桑樹、茶葉等。本鎮多年平均氣溫15.4℃—15.5℃。日照時數2000小時,無霜期220天,全年降水量約在1320mm-1420mm。全鎮有小水庫1座,山塘78口,共計蓄水量32.32萬m3。

視頻

寧國霞西鎮昨發生命案,一男子家中被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