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雲譜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雲譜區位於南昌市區的南部,東經115°51′15″-115°56′3″、北緯28°36′22″-28°39′32″。面積40.4平方千米。總人口26.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4萬人。

全區轄5個街道、1個鎮:洪都街道、京山街道、三家店街道、岱山街道、徐家坊街道、青雲譜鎮。共有48個社區、12個行政村。區政府駐井岡山大道388號。

地處贛撫平原腹地。地勢東部和北部平坦開闊,西南端為一小片低矮丘陵,平均海拔高度23米,最高點為岱山,海拔高度54.16米。主要河流有撫河、漕溪、萬溪、黃溪和梅溪。主要湖泊為象湖。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45℃,多年平均全年日照為1934.7小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522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268毫米,全年平均無霜期280天。

京九鐵路、浙贛鐵路在此交匯;105、320國道縱貫全區;距昌北國際機場只有半小時的車程;通過南昌港,可以沿贛江往鄱陽湖入長江黃金水道。區內有「三湖三河」(即占地3165畝的象湖,占地1313畝的梅湖,占地75畝的高潮湖和轄區段長2千米、寬40多米的玉帶河,長5千米、寬100多米的護城河,長2.6千米、寬80多米的撫河)。

清代大畫家朱耷隱居的青雲譜道院,現闢為八大山人紀念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撫河改道後,象湖連同周邊窪地匯成廣闊水域,面積達38.5平方千米,為南昌的「四大湖」之一。「豫章十景」中的「鐵柱仙蹤」萬壽宮選址即在象湖公園。梅溪流經石門居梅村朱姑橋而達定山橋[1]、觀音橋,形成「五里三橋」的自然景觀,俗稱「九曲迥還太極水」。還有徐孺子故里、朱橋梅村、鐵柱萬壽宮等景點。

歷史沿革

區內有聞名遐邇的「青雲譜道院」(即「八大山人紀念館」),青雲譜區名稱由此而來。宋朝學者樂史在其編著的《太平環宇記》中早有「青雲浦在(南昌)城南十五里」的記載。明末清初畫家朱耷(八大山人)在此隱居,改「青雲浦」為「青雲圃」。清嘉慶20年(1815年),禮部尚書戴均元又將「圃」改為「譜」,即今名。

此地先後隸屬豫章郡(漢)、宜善縣(新莽)、洪州(唐至北宋)、隆興府(南宋、元初)、龍興路(元)、南昌府(明、清)。民國時期,先後直隸豫章道,省轄;後隸屬江西省第一行政區(其中1939-1941年隸屬第11行政區)。

解放後,1949年9月以前,曾劃為南昌市第六區的一部分;同年10月,一度劃到南昌縣;1950年下半年,又劃為南昌市第六區;到1958年10月,由三家店鎮、青雲譜鄉、城南鄉三者合併成立青雲譜區。

1997年,青雲譜區位於市區南端,面積18平方千米,人口17.3萬。轄5個街道,區政府駐井岡山大道94號。京九鐵路縱貫全區,迎賓大道和井岡山大道穿境。有青雲譜道院、清代大畫家八大山人紀念館。

1998年1月5日,將郊區青雲譜鄉(不含辛家庵、楞上行政村)和青雲譜農場劃歸青雲譜區;岱山街道辦事處的前萬、石馬行政村劃入青雲譜鄉;辛家庵、楞上行政村劃歸郊區湖坊鄉。

2000年,全區轄5個街道、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229141人,其中:洪都街道57098人、三家店街道21379人、京山街道52452人、徐家坊街道29440人、岱山街道22085人、青雲譜鄉46687人。

2002年8月8日,撤銷青雲譜鄉,設立青雲譜鎮(贛民字[2002]181號批覆)。

2002年底,青雲譜區面積37平方千米,總人口21.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7萬人。郵編330001。轄5個街道辦事處[2]、1個鎮:徐家坊街道、京山街道、三家店街道、岱山街道、洪都街道、青雲譜鎮,37個居委會、9個行政村。區政府駐井岡山大道。

視頻

青雲譜區 相關視頻

青雲譜區宣傳片
項軼作品 《青雲譜區宣傳片》 江西影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