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島德國警察署舊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搜狗百科網

  德國膠澳警察署舊址,位於湖北路29號,現為青島市公安局。建於1904年至1905年,文藝復興時期德國建築風格和歐陸中世紀教堂建築風格,淡黃的牆面,陡峭的紅瓦屋頂,點綴其間的是凸起的山花牆和—座高聳的鐘塔樓。2006年6月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青島德國警察署又名警察公署、德國巡捕衙門,始建於1904年,建成於1905年,為膠澳建設管理局設計,俗稱巡捕房。除1914——1922年間為日本憲兵隊外,一直是警察局。其造型取中世紀以來德國村鎮教堂型制,顯示濃重的西歐城市街景的格調。作為德占時期公共建築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其建築設計精巧、莊重嚴謹,其建築形式和風格充分反映了歐洲和德國當時的建築流派所帶來的影響。

  歷史沿革

  該警察署最初為德國警察署辦公地,設有巡捕和警官,並統轄青島區和李村區兩個警署,1914年至1922年的日占時期曾作為日本憲兵隊駐地,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為膠澳商埠督辦公署警察廳,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島後,偽青島市治安維持會在此設警察部,抗戰勝利後為青島市警察局,現作為青島市公安局使用。為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2006年6月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建築地處德占初期市區西部中心,該地區曾為清軍章高元所部「嵩武前營」,從1900年的城市規劃平面圖上可以看到其區域範圍為八邊形,位於當時城內歐洲區和華人貿易商業區的交界處,且距離青島火車站很近。

  建築特色

來自搜狗百科網

  建築平面呈L形,主入口設在東南角,主體二層,高16.5米,磚木鋼混合結構。立面為東高西低不對稱設計手法,構圖中心為東南角的方形六層塔樓,高30米,既可報時又可供瞭望之用。塔樓四角鑲砌紅磚角飾,上端結合屋脊四面起復曲尖頂式小山牆,並附以外露磚砌花紋作為裝飾,上覆方尖盔狀紅瓦塔頂,底部配以粗石勒腳。其他則採用斜坡大屋面式樣,高陡多變,覆以紅筒瓦,其中東南部外突,上為塔狀尖山。立面多處以清水磚外砌成不均等方格狀的形式,為仿「半木構」的裝飾風格。門窗周圍使用浮雕紅磚鑲邊與米黃色牆面對比的設計效果,給人以輕鬆明快的印象。其室內房間高約4米,走廊以各色馬賽克拼圖鋪地,花崗岩樓梯,配木雕花欄杆。

  建築選址

  從1900年的城市規劃平面圖上看,警察公署坐落在一片八邊形區域上,這裡原是清軍的一座兵營,位於當時城內歐洲區和華人貿易商業區的交界處,距離火車站很近。沿着火車站東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警察公署高達6層的塔樓。它位於湖北路29號,坐落在觀海山的西側,面向青島灣。

  正居於慕尼黑路(今蒙陰路)的北面軸線上,是慕尼黑路的對景建築。基地地勢是東、北高而西、南低,處於德占初期的市區西部的中心,顯示着統治者的權力匯集。

  整體布局

  德國警察署開工於1904年,竣工於1905年,主體結構為磚石鋼木混合結構(結構以磚木為主,樓板為鋼木結構)。外牆由磚石砌築,磚牆部分外面用水泥砂漿抹面,再飾以黃色粉刷。外牆勒腳部分採用蘑菇石做法,折線式大坡屋頂覆蓋紅色筒瓦。建築入口門洞採用西式建築的石質弧形拱券,窗戶為玻璃窗,花崗岩樓梯,木刻花欄杆。

  文物保護

  建築的主體為二層,並帶有閣樓和地下室。主體高16.5m塔樓高達30多米。據資料記載,德國警察署為膠澳建設管理局設計,投資7.5萬馬克。山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島德國警察署舊址(2)建築平面為「L」形,南立面為沿街正立面,東南角塔樓正下方部分設計為主入口,並且向南臨街開門。正立面的主入口在花崗岩鑲嵌的券廊內又分為兩個小門,具有很強的防禦功能。穿過門廊,進門為小門廳,迎面設有一木樓梯通向二層。另外,在東、北、西側各有一個次要出入口,每個出入口都用紅磚與花崗石互相鑲嵌,裝飾成歐式小屋狀,使其成為該建築的亮景之一。

  建築的北半部分為內廊式單面服務為主,西側為走廊,東面設有房間,在中間段設有一部窄小的樓梯通向閣樓和地下室,閣樓和地下室為輔助性用房,面積不大,交通便利。

  主要辦公室都在建築的南半部分一、二層朝陽的南面,南北之間設有內走廊,不是很開敞。背陰的北面為廁所和次要性房間。室內高約4m,木地板,走廊內非常有特點的是各色馬賽克拼圖案鋪地,花崗岩樓梯,木刻花欄杆。走廊兩側的房間很多,但房間的進深和寬度都不是很大。

來自搜狗百科網

  立體設計

  建築的主立面為南立面,採取東高西低的不對稱、靈活的設計手法,鐘樓成為整個建築的構圖中心,上端結合屋脊四面起復曲線式尖頂小山牆,上覆紅色牛舌狀瓦,四面均懸掛一面大時鐘,並附以外露紅磚砌花紋為裝飾。建築主體為高大陡直的折線式屋頂覆以紅色陶瓦,花崗石與紅磚縱橫相間,砌出巨大山牆的「半木構」裝飾圖案,砌體高出山牆,呈方尖塔狀。

  各種裝飾虛實相間,增加了變化。每個坡面都沒有數量、大小不一的舌狀老虎窗和方形、矩形的通氣孔及煙囪,既是結構功能的需要又具有一定的裝飾作用,打破了屋面的單調並構成了屋面上的垂直線條,它們和山花以及鐘樓共同加強了建築向上的動勢。

  木窗戶鑲嵌花崗石窗套,一層為弧形並砌有券心石的弧券,二層為花崗石平券。這些對比的裝飾手法可以看出哥特式建築與德國傳統村鎮建築裝飾手法的結合,此建築主要是德國文藝復興式復古風格。

  該建築的南立面橫向採用了三段式構圖:蘑菇石台基、米黃色的二三層牆身、折線式坡屋面。縱向為五段式劃分,東端兩段為凸出主體一段距離。最東端的山花高高聳起,而西端的山花雖然同東端的山花形式一樣,但高度卻很低。南立面上的細部裝飾是整幢建築中最精細、最繁多的,採用了德國民族浪漫主義的典型裝飾手法與圖案。窗套、建築主體的轉角和門樓轉角處、台基等裝飾線條豐富,富有彈性。紅色的陶瓦、米黃色的牆面、淺褐色的蘑菇石台基加上周圍環境的綠樹,色彩顯得極其雅致秀麗。坡屋頂互相交錯組合,鐘樓在垂直序列上達到了高潮,統率着整體,豐富了屋頂的輪廓線。

  建築圖案

  青島德國警察署舊址(5)德國警察署採用了德國鄉村教堂的形式,尺度不是很高大,並且運用了一系列的對比手法。一層的弧券窗套與二層的平券窗套互相對比;一、二層的大窗戶同鐘樓和東南側的窄長條形小窗戶形成了對比;高聳而陡直的蒙沙屋頂與形狀小巧且各異的老虎窗、通氣孔、煙囪形成對比;紅、黃相間的仿「半木構」的直線花飾與鐘樓塔尖的復曲線形成了對比;門窗周圍使用的紅磚鑲邊與米黃色的牆面形成了對比;高直的鐘樓與建築主體的高度形成了對比,以此來襯托鐘樓的高度,而建築的主體顯得體量不是很大,尺度適中,給人輕鬆和明快的印象。同時,這些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光線效果變得微妙,虛實相間,顯現出設計上的精細部分,使建築圖案顯得更加生動而具有獨特的表現力。

  德國警察署沒有採取新古典主義或新巴洛克風格來與古典主義風格的總督府相協調,而是採取了帶有一定德國民族浪漫主義色彩的文藝復興式復古風格。雖同總督府大樓均為統治者的權力機構,但總督府大樓的門窗很高大,室內開敞明亮;構圖為古典對稱式,顯示出建築物的沉穩凝重;細部處理嚴謹但生硬,卻顯示出德國建築嚴肅性格的一面;而德國警察署辦公室內的門窗不是很高大,室內光線也微暗;室內沒有什麼過多的裝飾,與外立面的裝飾風格不同;構圖靈活、不對稱則顯示出建築物的田園式風格;細部處理活潑而豐富多彩,顯示出德國哥特建築浪漫的性格一面。

  建築形式

  總督府象徵着德國殖民者的權威,給人一種望而生畏的威懾力,而德國警察署的建築格調類同與歐洲19世紀市政公共建築形式,與壓抑的權威相對立的,給人一種和藹親切的感覺。德國警察署去掉了許多威嚴的成分,而多出了很多民主的成分,這些在建築形式上可以通過德國警察署的主出入口是在窄小的券廊內分為兩個小門與總督府的主入口是巨大的圓形拱券門廊以及長達39級台階的對比,以及兩座建築的色彩和門窗的大小的對比等等看出它們之間的差異。另外,德國警察署整幢建築採用適中、貼近人的尺度和比例,這與花園城市運動理論也相協調,使建築成為自然環境的一部分。而總督府採用的古典主義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威嚴、居高臨下的尺度和比例與花園城市理論是格格不入的,雖然它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文化內容

  從德國警察署和總督府大樓的設計手法的對比中,可以體現出德國人的民族性格是多方面的。這個民族曾經在科技、藝術、文學、思想等方面為世界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並誕生了一代偉人馬克思;同時也曾經兩次發動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過巨大的災難;從建築上可以看出德國人有對立統一的性格特點。

  德國人比較樸實、憨直而嚴肅,同時又非常地精益求精。在德國總督府大樓那古典嚴整、沉穩凝重的裝飾風格上,體現的是德國人那樸實厚重而又使人讚嘆的格調;在德國警察署的細部那虛實對比、富於變化裝飾風格上,體現的是德國人在渾樸的質地上追求雕琢的華美、一絲不苟的格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