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泥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泥嶺

來自鳳凰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青泥嶺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張方平

青泥嶺是我國宋朝張方平的作品之一。

張方平(1007—1091),字安道,號「樂全居士」,諡「文定」,睢陽(今河南商丘)人。[1]

景祐元年,張方平擔任崑山縣知縣。高中了方正科,升遷到睦州做通判。擔任過知諫院、知制誥、知開封府、翰林學士、御史中丞,滁州、江寧府、杭州、益州等地長官。反對任用王安石,反對王安石新法。

張方平著有《樂全集》。

正文

斗峻凌霄出混茫,東西秦蜀此分疆。

縈紆斷澗千尋曲,回合危巒萬疊蒼。

煙外孤村通鳥徑,雲間盤道繞羊腸。

朝家方面非輕寄,何事徘徊望故鄉。[2]

人物簡介

張方平是一個極為聰明、有戰略眼光、頭腦冷靜、善用謀略、未雨綢繆的人。張方平,字安道,北宋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少年時聰敏絕頂,家庭貧寒,買不起書,他就向別人借三史讀,十來天就歸還,說:「我已經讀完了。」他讀書只看一遍,不讀第二遍,宋綬、蔡齊認為他是天下奇才。[3]

仁宗景祐元年舉茂才異等科,復中賢良方正科。歷知崑山縣,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歷知諫院,論建甚多,主與西夏講和。累進翰林學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數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學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參知政事,反對任用王安石,極論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師致仕。既告老,而論事益切,於用兵、起獄尤反覆言之。卒諡文定。[4]

張方平性格豪邁剛正,立朝無所阿附。晚年固然反對新法,早年與 范仲淹、 歐陽修等人也是立場不同。但為人多識見,有氣量。鎮守西蜀時,認識眉山 蘇洵及其子蘇軾、 蘇轍,深表器重,並積極為之延譽。曾推薦蘇軾為諫官,後來蘇軾因作詩被誣陷下獄治罪,他受到牽連,但能不顧個人 安危,依然奏章論救,所以蘇軾終身尊敬他。

人物生平

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舉茂材異等,為校書郎,知崑山縣。又舉賢良方正,遷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賢院,俄知諫院。歷知制誥,權知開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學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頃之,知江寧府,入判流內銓。以侍講學士知滑州,徙益州。復以三司使召,遷尚書左丞、知南京。未幾,以工部尚書帥秦州。英宗立,遷禮部尚書,知鄆州,還為翰林學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又轉徙中外,以太子少師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