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海湖(青海省湖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海湖(青海省湖泊)

來自網絡的圖片

青海湖,藏語名為「措溫布」(意為「青色的海」)。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省境內,中國最大的內陸湖。由祁連山脈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

青海湖是中國內陸最大鹹水湖,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

2012年7月30日,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最新的遙感監測結果顯示,青海湖面積持續8年增大。2014年10月20日9時50分,青海湖海心山北側出現「龍吸水」壯觀場景。

形成演變

形成原因 青海湖的構造斷陷湖,湖盆邊緣多以斷裂與周圍山相接。距今20~200萬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那時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黃河,是一個外流湖。至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烈隆起,從上新世末,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現了尕海、耳海,後又分離出海晏湖、沙島湖等子湖。

境域變化

由於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變成了閉塞湖。加上氣候變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漸變成鹹水湖。北魏時青海湖的周長號稱千里,唐代為400公里,清乾隆時減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緣約20公里處有古湖堤遺址;距湖東岸25公里處的察漢城(建於漢代),原在湖濱。東西兩邊已分別退縮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約100米。青海湖呈橢圓形,周長300餘公里。

1908年,俄國人柯茲洛夫推測當時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積為4800平方公里;上世紀50年代的測繪資料顯示,青海湖湖水面積為4568多平方公里;70年代出版的地形圖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積為4473平方公里;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積為4282平方公里,2000年,通過遙感衛星數據分析,青海湖的面積是4256.04多平方公里。2013年8月,青海湖湖區面積為4337.48平方千米。 湖水容積739億立方米,最長約104公里,最寬約62公里,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礦化度12.32克/升,含鹽量1.25%。

2017年8月,青海湖面積為4435.69平方公里,較2016年同期增大60.19平方公里,較歷年(2005~2016年)同期平均增大101.54平方公里 。 2020年4月下旬,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青海湖水體面積為4543平方公里,較上年同期增大28平方公里,較近10年 (2010至2019年)同期平均偏大164平方公里。

截至2021年9月底,青海湖水體面積為4625.6平方公里,比2020年同期增加36.8平方公里,達到2004年以來最大值。 [26]

流域特徵

地理環境 青海湖長105公里,寬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北部,西寧市的西北部,位於東經99°36′~100°16′之間,北緯36°32′~37°15′之間。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環抱:北面是大通山,東面是日月山,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面是橡皮山。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5000米之間。青海湖面積達4456平方公里,環湖周長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還要多。湖面東西長,南北窄,略呈橢圓形。青海湖水平均深約21米多,最大水深為32.8米,蓄水量達1050億立方米,湖面海拔為3260米。離西寧約200公里。湖區有大小河流近30條。湖東岸有兩個子湖,一名尕海,面積48平方公里,系鹹水;一名耳海,面積8平方公里,為淡水。

2022年3月消息,從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2022年工作會議上獲悉,青海湖水體面積較2017年增大2.9%,達到4625.6平方公里;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較2017年增加33.6%,達到10.85萬噸;棲息水鳥數量較2017年增加69.9%,達到57.1萬隻;普氏原羚數量較2017年增加120.5%,達到2800餘只;草地綜合植被蓋度達60%、濕地保護率達69%、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率達90%以上,水質狀況為優的比例達100%。

氣候特徵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日照強烈;冬寒夏涼,暖季短暫,冷季漫長,春季多大風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熱同季,乾濕季分明。 光照 湖區全年日照時數大部分都在3000小時以上,較青海以東同緯度地區高出700小時左右;年日照百分率達68~69%。年輻射總量在171.461~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較同緯度的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氣溫 湖區東部和南部氣溫稍高,年均溫在1.1~0.3℃之間;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溫在-0.8~0.6℃之間,平均最高氣溫6.7~8.7℃之間,平均最低氣溫-6.7~4.9℃之間,極端最高氣溫25℃和24.4℃,極端最低氣溫-31~-33.4℃。 水分 湖區全年降水量偏少。但東部和南部稍高於北部和西部,東部全年降水量是412.8毫米,南部是359.4毫米,西北部370.3毫米,西部公360.4毫米和324.5毫米.全年蒸發量達1502毫米,蒸發量遠遠超過降水量。湖區降水量季節變化大,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雨熱同季。

大風和沙暴

湖區大風、沙暴日數是全省較多的地區之一。每年2~4月,午後至傍晚多出現大風,且盛行西北風。以剛察為例。大風(≥17米/秒)年均47.3天,2~4月最多,平均5.9~9.3天之間,最多3月份達19天之多。沙暴歷年平均為14天。重點保護區布哈河口——鳥島區多西北風,最大風力達9~10級。由於湖區海拔高,湖西風多,高空氣影響極大,全年多在西風控制之下。冬春風速最大,夏秋季較小。在風力作用下,一般波浪為2~3級,最大為7~8級,全年波浪6級以上的日數為40天左右。

水溫

青海湖的水溫隨季節而變化。夏季湖水溫度有明顯的正溫層現象,8月份最高達22.3℃,平均為16℃;水的下層溫度較低,平均水溫為9.5℃,最低為6℃。秋季因湖區多風而發生湖水攪動,使水溫分層溫度現象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結冰,湖水溫度出現逆溫層現象,1月份,冰下湖水上層溫度-0.9℃,底層水溫3.3℃。春季解凍後,湖水錶層水溫又開始上升,逐漸又恢復到夏、季的水溫。

冰情

青海湖因含少量有無機鹽類,湖水凍結的溫度比0℃稍低。每年從11月中旬開始,湖區氣溫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氣溫為最低,全湖形成穩定的冰蓋,封冰期年平均為108~116天,最短為76天,最長138天。冰厚度一般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封冰後,冰面平坦,由於猛烈狂風,往往出現裂縫和溝隙。在冬時來觀賞湖光山色,滿目皆白,銀光閃閃。3月中旬,冰蓋破裂,湖面出現浮冰,在風力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冰山飄至岸邊,最大冰山體積約10立方米,4月中旬後,湖內冰塊完全消融。

湖水水系

青海湖水補給來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湖周大小河流有70餘條,呈明顯的不對稱分布。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積大,支流多;湖東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積少。布哈河是流入湖中最大一條河,發源於祁連山支脈的阿木尼尼庫山,長約300公里,幹流長92公里,支流有幾十條,較大支流有10多條,下遊河面寬約50~100米,深達1~3米,pH8~8.2。流域面積16570平方公里,約占湖區各河流流域面各1/2。年徑流量11.2億立方米,占入湖徑流60%。

青海湖每年獲得徑流補給入湖的河流有40餘條,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烏哈阿蘭河和哈爾蓋河,這4條大河的年徑流量達16.12億立方米,占入湖徑流量的86%。是魚類回遊產卵和鳥類較集中地區。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補給13.35億立方米,降水補給15.57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4.01億立方米,總補給為32.93億立方米,湖區風大蒸發快,每年湖水蒸發量39.3億立方米,年均損4.37億立方米[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