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礞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礞石
t011a2186fc127f0227.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8409266&sid=8728987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青礞石

漢語拼音:Qīnɡ Ménɡ Shí
別名:礞石、金礞石
性味歸經:味咸,性平;歸肺、肝經
功能:墜痰下氣,平肝鎮驚
主治:氣逆喘咳,癲狂,驚癇

青礞石,中藥名。為綠泥石化雲母碳酸鹽片岩、變質岩類展雲母片岩的碎塊。前者藥材稱青礞石,主產於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後者藥材稱金礞石。主產於河南、河北等地。具有墜痰下氣,平肝鎮驚的功效。主治氣逆喘咳,癲狂,驚癇。[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青礞石

拼音名:Qīnɡ Ménɡ Shí

英文名:Lapis Chloriti

別名:礞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iotite Schist;Mica Carbonate Schist by Chloritization

出處

本品始載於《嘉佑本草》,云:「礞石……一名青礞石。」1.《品匯精要》謂:「礞石,今齊(今山東省泰山以北)魯(今山東省泰山以南)山中有之,青色微有金星。」2.《綱目》記載:「礞石,江北(今湖北省蘄春縣一帶)諸山往往有之,以盱山出者為佳。有青、白二種,以青者為佳。堅細而青黑,打開中有白星點,煅後則星黃如麩金。其無星點者,不入藥用。」並有附圖一幅,為片狀,有散在星狀點,斷面不

來源

藥材基源:為變質岩類黑雲母片岩、綠泥石化雲母碳酸鹽片岩。

採收和儲藏

全年可采,採得後除淨雜石、泥土即可。

原形態

  • 1.黑雲母片岩: 主要由黑雲母及少量石英、中長石、綠簾石等礦物組成的集合體。呈不規則扁塊狀,無明顯稜角,其中有鱗片狀礦物具定向排列,彼此相連。斷面可見明顯的片狀構造,鱗片狀變晶結構。岩石呈黑色,有的帶暗綠色調,珍珠光澤,質軟而脆,易剝碎。
  • 2.綠泥石化雲母碳酸鹽片岩: 主要由方解石、白雲石、金雲母(部分轉變為綠泥石,即綠泥石化)、絹雲母、石英等礦物組成的集合體。呈不規則塊體。其中粒狀礦物和鱗片狀礦物定向排列為片狀結構,鱗片花崗變晶結構,但不甚明顯。岩石呈灰綠色,夾於其中的鱗片狀礦物顯珍珠光澤。質較疏鬆,易剝碎。遇稀鹽酸即有氣泡發生。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產於接觸變質區域變質基中酸鹼性浸入岩及火成岩、偉晶岩中,是中酸性火成岩的主要造岩礦物之一。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

  • (1)黑雲母片岩:主為鱗片狀或片狀集合體。呈不規則扁塊狀或長斜塊狀,無明顯稜角。褐黑色或綠黑色。具玻璃樣光澤。質軟,易碎,斷面呈較明顯層片狀;碎粉主為黑色或綠黑色鱗片(黑雲母),有似星點樣閃光。氣微,味淡。以綠黑色、質軟易碎、有光澤者為佳。
  • (2)綠泥石化雲母碳酸鹽片岩: 為粒狀和小鱗片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灰色或綠灰色,夾有銀色或淡黃色鱗片,具珍珠樣光澤。質鬆軟,易碎,碎粉為灰綠色小鱗片(綠泥石化雲母片)和類白色顆粒(主為碳酸鹽),片狀者具星點樣閃光。遇稀鹽酸發生氣泡,加熱後泡沸激烈。氣微,味淡。 以灰綠色、有光澤者為佳。

顯微鑑別

  • (1)黑雲母片岩 主為黑雲母及少量石英、中長石組成。

黑雲母:薄片中呈黃褐色至褐色;片狀依一定方向排列;正突起中度;多色性和吸收性很強,Ng,Nm 為深褐色,Np為黃色;Ng≥Nm>Np;解理沿

化學成分

黑雲母片岩主要含鉀、鎂、鐵、鋁的硅酸鹽[K(Mg·Fe)2(A1Si3O10)(OH,F)2〕,尚含有鈦、鈣、錳等雜質。

炮製

  • 1.青礞石《嘉佑本草》:「細研為粉。」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泥土,砸碎或碾成粉末。
  • 2.煅青礞石《品匯精要》:「每二兩,捶碎,用焰硝二兩,同入小砂罐內,瓦片蓋定,鐵線縛之,鹽泥固濟,曬乾。火煅紅,上有金星透出為度。候冷,研為極細末。」《本草蒙筌》:「欲辨假真,須依法制。敲碎小顆粒,貯傾銀罐中,攙半焰硝,鹽泥固濟,武火煅一炷香,取出。色若雌黃、軟脆易擂方為不假。成末以水飛細,入藥作散為丸。」《本草乘雅半偈》:「以青色堅細、擊開有白星點點者為貴。修治以大坩堝一個,用礞石四兩,杵碎,入消石等分拌勻,炭火十五斤簇定,煅至消盡,星黃如麩金。取出研極細,水飛數過,曬乾,再乳萬匝。」《醫宗金鑒》:「焰硝煅過,埋地內七日用。」現行,取淨青礞石,置適宜耐火容器內,用無煙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碾細。

飲片性狀:青礞石參見「藥材鑑別」項。煅青礞石呈粉末狀,青黃綠色,質軟,略有光澤。 貯乾燥容器內,置乾燥處,防塵。

性味

甘;咸;平;無毒

歸經

肺;心;肝;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墜痰下氣;平肝定驚;消食攻積。主頑痰咳喘;癲癇發狂;煩躁胸悶;驚風抽搐;宿食癖積;症瘕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3-6g;煎湯,10-15g,布包。

注意

非痰熱內結不化之實證,或脾胃虛弱,陰虛燥痰及孕婦均禁服。 1.《綱目》:「氣弱脾虛者,不宜久服。」2.《本草從新》:「氣弱血虛者大忌。」

複方

《綱目》:「其色蒙蒙然,故名。」

各家論述

  • 1.《品匯精要》:「舊本不載所出州郡,今齊魯山中有之。青色微有金星,其質堅理細,鑿制為磨,取其出物最速,為末亦細。及考王隱君論痰致病百端,入滾痰丸用之,丹溪治食積成痰,良有驗也。」
  • 2.《本草乘雅半偈》:「有青、白、赭三色,以青色堅細,擊開有白黑點之者為貴。」
  • 3.《本經逢原》:「青者入肝力勝,色黃者兼脾次之。者,不宜久服。楊士瀛謂其功能利痰,而性非胃家所好,如慢驚之類,皆宜佐以木香。而王隱君則謂痰為百病,不論虛實寒熱,概用滾痰丸通治百病,豈理也哉?朱丹溪言一老人忽病目盲,乃大虛證,一醫與礞石藥服之,至夜而死。吁!此乃盲醫虛虛之過,礞石豈殺人者乎!況目盲之病,與礞石並不相干。」(《綱目》)
    • 3.1.繆希雍:「礞石稟石中剛猛之性,體重而降,能消一切積聚痰結,消積滯,墜痰涎,誠為要藥。然而攻擊太過,性復沉墜,凡積滯癥結脾胃壯實者可用,如虛弱者忌之;小兒驚痰食積實熱,初發者可用,虛寒久病者忌之。如王隱君制滾痰丸,謂百病皆生於痰,不論虛實寒熱概用,殊為未妥。不知痰有二因,因於脾胃不能運化積滯生痰,或多食酒面濕熱之物,以致膠固稠粘,咯唾難出者用之,豁痰利竅,除熱泄結,應如桴鼓;因於陰虛火炎,煎熬津液,凝結為痰,或發熱聲啞,痰血雜出者,如誤投之,則陰氣愈虛,陽火反熾,痰熱未退而脾胃已為敗矣,可見前人立方不能無弊,是在後人善於簡擇耳。」(《本草經疏》)
    • 3.2.周志林:「青礞石善化老痰癖積,沉降下行,吐痰在水上,以末摻之,痰即隨水而下。同火硝煅煉者,取其疏利之性,則礞石之性更為剽悍耳。獨入肝家,治驚癇痰涎膠粘不化,不外咸能軟堅,重以鎮邪之意。」(《本草用法研究》)
  • 4.論礞石宜煅:唐容川:「礞石,必用火硝煅過,性始能發,乃能墜痰,不煅則石質不化,藥性不發,又毒不散,故必用煅。」(《本草問答》)[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礞石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青礞石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