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青水中蒲三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青水中蒲三首》
原圖鏈接[桃源圖 圖片來源 ]

作品名稱: 《青青水中蒲三首》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韓愈

《青青水中蒲三首》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的詩。[1]

韓愈文章的特點之一是「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或「鯁言無所忌」,也就是敢於講話,而且敢講真話。這個特點是和他積極的政治態度分不開的。他的幾篇奏疏都是敢於揭發事實,敢說「群臣之所未言」的話。而且還表現於他不顧儒家的傳統觀念,敢講違背舊說的話,甚至說了同自己別的文章互相矛盾的話。有時也敢於突破社會上的流俗之見。[2]

韓愈文章的再一個特點是不僅真率大膽,而且慷慨激昂,憂憤甚廣。從韓愈的全部文章看,凡是論及人材,便往往憤激不平,別具風概,而且還寫得自然隨便、如話家常。

詩詞正文

作品賞析

這三首樂府詩是具有同一主題的組詩——思婦之歌。它是韓愈青年時代的作品,寫於貞元九年(793),是寄給他的妻子盧氏的。清人陳沆《詩比興箋》說是「寄內而代為內人懷己之詞」,是一種「代內人答」的體裁,風格別致。

第一首描繪送別情景。詩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興,襯托離思的氛圍,又以蒲草下有一雙魚兒作比興,以反襯思婦的孤獨。魚兒成雙作對,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而詩中女主人公卻要與夫君分離。她觸景生情,不禁依依不捨,深情地說:您如今要上隴州去,誰跟我在一起呢?語意真率、樸素,是民歌格調。短短四句詩,上下兩聯形成鮮明的對照:從地域上看,「青青水中蒲」,是風光明麗,一片蓬蓬勃勃的中原河邊景色;而「君今上隴去」,卻是偏遠荒涼的西北邊境。從情調上看,「下有一雙魚」,顯得多麼歡愉而寫意;而「我在與誰居」,女主人公又見得多麼伶仃而落寞。

第二首仍言離情,詩人以不同方式作反覆迴環的表現。開始兩句詩是比,以蒲草「長在水中居」象徵女主人公長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隨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隨水漂流的浮萍來反襯,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隨。所以,思婦寄語浮萍,無限感慨。

第三首主題相同,一唱三嘆,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葉短不出水」,這兩句詩有興有比。用蒲草的短葉不出水,比喻思婦不能出門相隨夫君。「婦人不下堂,行子在萬里」,在空間上距離那麼遙遠,女主人公孤單單的形象也就顯現出來,而其內心的悽苦也可想而知。詩中沒有表示相思之語,而思夫之情自見。謝榛嘆為「托興高遠,有風人之旨」(《四溟詩話》卷二)。

三首詩是一脈貫通,相互聯繫的「三部曲」。

第一首,行子剛剛出門離家,思婦只提出「我在與誰居」的問題,其離情別緒尚處在發展的起點上。第二首,行子遠去,思婦為相思所苦,發出「相隨我不如」的嘆息。離愁比以前濃重多了。第三首,女主人公內心的孤淒感受隨着行子「在萬里」而與日俱增,一層深一層,全詩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餘韻無窮。

在體裁上,《青青水中蒲》繼承《詩經》、漢樂府的傳統而又推陳出新。朱彝尊謂「篇法祖毛詩,語調則漢魏歌行耳」。

詩的語言通俗流暢,風格象民歌樸素自然,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長,前人贊之曰:「煉藻繪入平淡」,正道出這組詩的風格特色。

作者簡介

韓愈[3](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4]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5]

韓愈是北魏貴族後裔,父仲卿,為小官僚。韓愈3歲喪父,後隨兄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後,隨嫂鄭氏輾轉遷居宣城。7歲讀書,13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並關心政治,確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先後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

長慶四年(824年)八月,韓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韓愈在長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終年五十七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次年三月,葬於河陽。韓愈陵園(韓愈墓)位於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6]

視頻

歷史那些事,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之韓愈(五)敢向皇帝說不

參考資料

  1. 《青青水中蒲三首》 詩詞文句網
  2. 【家風家訓】韓愈力倡「腹有詩書」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發布時間;2018-07-15 11:00
  3. 《韓愈機簡介》 古詩文網
  4. 韓愈為什麼能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1-14 22:06
  5. 品讀 韓愈·《師說》 騰訊視頻;2015年09月10日
  6.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韓愈陵園」景區 本地二三事;2017-11-21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