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靖難之役的後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靖難之役後續

來自網絡的圖片

靖難之役的後續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病逝,終年71歲,而後他的孫子朱允炆繼承皇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一上位,就施行削藩政策,先後廢黜周王、代王、齊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在這種情況下,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1]

朱棣稱帝

經過四年的戰爭,朱棣從北平一路打到南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在南京即位,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在四年的靖難之役中,朱棣麾下也聚集了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之前的一篇文章朱棣冊封的8位國公,成色如何呢?介紹過朱棣即位後冊(追)封的八位國公,本文再來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朱棣冊封的13個侯爵。

燕軍進入南京後,朱允炆在皇宮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終;此後其下落成為謎團。朱棣入城後,派人找出馬皇后的屍體,指認其為朱允炆,並執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隨後六月二十日,以天子禮葬朱允炆,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假象。而朱允炆的下落成為了千古迷題。據傳,鄭和下西洋的初衷之一便是搜尋建文帝的蹤跡。而另一路是胡濙密訪江浙一帶。

朱棣進入南京之後,翰林院編修楊榮迎於馬首,說:「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點醒朱棣。次日(建文四年六月十四)起,諸王及文武群臣多次上表勸進,朱棣不允。數日後(六月十七),朱棣謁孝陵,並於當日即皇帝位,是為明太宗(後改為成祖)。重建奉天殿(舊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璽。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封王妃徐氏為皇后。

朱棣不承認建文年號,七月初一(一說六月十八),將建文元、二、三、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為永樂元年。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復職務(如靖難初期因離間被貶的江陰侯吳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但一些有利於民生的規定也被廢除,如建文二年(1400年)下令減輕洪武年間浙西一帶的極重的田賦,至此又變重。

誅殺前臣

朱棣在靖難之役獲勝後,向京城(今南京)軍民發布公告:「固守封地的藩王因左班奸臣挑唆導致骨肉被其殘害,所以不得不起兵誅殺他們,以此來扶持江山社稷和保安親藩。今次擬定的京城奸臣,有罪者不敢赦免,無罪者不敢誅殺,如若誤傷受到牽連又禍及到傷亡,絕非靖難本意。」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二十五日,朱棣誅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滅其族。其中方孝孺受牽連而死者共873人,充軍等罪者千餘人。因黃子澄受牽連的有345人。景清降後密謀行刺,事敗,八月十二被殺,滅九族;後屠其家鄉,謂「瓜蔓抄」。此外,眾多建文舊臣如卓敬、暴昭、練子寧、毛泰、郭任、盧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謝升、丁志方、甘霖、董鏞、陳繼之、韓永、葉福、劉端、黃觀、侯泰、茅大芳、陳迪、鐵鉉等,史稱:「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他們的家屬和親人也被牽連,死者甚眾,流放、被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懲罰的人也不少。直至明仁宗即位後,大部份人始獲赦免,餘下的人的後代卻遲至明神宗時始獲赦免。在大肆誅殺之外,當月,朱棣將魏國公徐輝祖下獄,後釋放並削其爵位。輝祖死後,其子嗣魏國公爵。黃觀被朱棣所嫉恨,其狀元的身份被革去。

鐵鉉,割其鼻耳塞入口中,然後問:「甘否?」鐵弦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凌遲,滅族。方孝孺慘遭凌遲滅族。但此事出於野史,未見於正史。野史稱方孝孺大書「燕賊篡位」,朱棣見他寧死不屈,威脅他說:「你不怕被誅九族嗎?」方孝孺義正嚴辭地斥責說:「即使誅我十族又怎樣?」朱棣怒不可遏,於是大肆搜捕方孝孺的親屬,還包括他的門生和朋友(即第十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殺害,被殺者共達八百七十三人,而方孝孺則被腰斬於南京聚寶門外。 另外,黃子澄之妹,鐵弦之妻, 發送教坊司。[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