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靜樂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靜樂縣(城區掠影)原圖鏈接來自 站酷網 的圖片

靜樂縣是忻州市轄縣。位於山西省[1]境北部、忻州市境南部。總面積2037平方千米。總人口16萬人(2013年末)。全縣轄4個鎮、10個鄉:鵝城鎮、杜家村鎮、康家會鎮、豐潤鎮、堂爾上鄉、中莊鄉、雙路鄉、段家寨鄉、辛村鄉、王村鄉、神峪溝鄉、娘子神鄉、娑婆鄉、赤泥窊鄉。縣政府駐鵝城鎮光明路1號。

三面環山,屬呂梁山脈北段的雲中山系和蘆芽山系,山地、丘陵約占全縣總面積的90%以上。東部山地較高,海拔在2000米以上。西部較低,與嵐縣合成一個小型盆地。中部和西部為黃土丘陵區。主要河流有汾河及其支流東碾河、鳴河、西碾河、扶斗會河等。名勝古蹟有靜居寺石窟、唐碑亭、天柱山風景區等。

歷史沿革

春秋為晉國汾陽邑。西漢為汾陽縣。西晉永嘉年間置三堆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廢入平寇縣,為三堆城(即今靜樂縣城)。隋開皇三年(583)岢嵐縣治自今嵐縣境徙三堆城,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屬樓煩郡。大業四年(608)改稱靜樂縣,以邊境靜樂為名。【縣以嘉言命名,有寧靜安樂之意】

唐武德四年(621)於縣置管州,「因管涔山為名」,縣屬之。同年析置豐潤縣,故治在今城關南1.5千米豐潤鎮,屬嵐州。五年豐潤縣廢入宜芳縣,改管州為北管州,靜樂縣屬之。後廢北管州,縣改屬嵐州。唐末析置玄池縣,故治在今城關東南30千米下馬城村,屬憲州。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於縣置靜樂軍。咸平五年(1002)廢軍,憲州治自婁煩縣境徙今城關,縣屬之。景德三年(1006)玄池縣廢入靜樂縣。熙寧三年(1070)廢憲州,縣改屬嵐州。十年復置憲州,縣屬之。政和五年(1115)改憲州為汾源郡,縣屬之。

金天德三年(1151)改汾源郡為管州,縣屬之。元廢靜樂縣入管州,隸冀寧路。明洪武三年(1370)廢管州,復置靜樂縣,屬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屬忻州。民國初年廢府,縣改屬雁門道,道廢后直屬省。1949年屬忻縣專區。1958年嵐縣廢入靜樂縣,改屬晉北專區。1961年嵐縣析出,靜樂縣復屬忻縣專區。1967年屬忻縣地區。1983年屬忻州地區。2000年屬地級忻州市

1996年,靜樂縣面積2027平方千米,人口約15萬人。轄4個鎮、18個鄉:城關鎮、杜家村鎮、康家會鎮、豐潤鎮、堂兒上鄉、刁兒溝鄉、中莊鄉、泉莊鄉、雙路鄉、岔上鄉、辛村鄉、馬坊鎮鄉、王村鄉、西坡崖鄉、步六社鄉、擇善鄉、神峪溝鄉、娘子神鄉、娑婆鄉、赤泥窊鄉、龍家莊鄉、段家寨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靜樂縣常住總人口155740人,其中,城關鎮26535人,杜家村鎮12250人,康家會鎮7711人,豐潤鎮5302人,刁兒溝鄉2793人,堂兒上鄉4851人,馬坊鎮鄉3695人,中莊鄉6453人,雙路鄉6181人,泉莊鄉5545人,岔上鄉3205人,段家寨鄉7235人,辛村鄉8066人,王村鄉7836人,西坡崖鄉8387人,神峪溝鄉5266人,娘子神鄉9276人,娑婆鄉7531人,赤泥窊鄉8114人,龍家莊鄉1400人,擇善鄉4718人,步六社鄉3390人。 2001年區劃調整後,全縣轄4個鎮、10個鄉:鵝城鎮、杜家村鎮、康家會鎮、豐潤鎮、堂爾上鄉、中莊鄉、雙路鄉、段家寨鄉、辛村鄉、王村鄉、神峪溝鄉、娘子神鄉、娑婆鄉、赤泥窊鄉。縣政府駐鵝城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靜樂縣常住總人口156846人,其中,鵝城鎮56433人,杜家村鎮12395人,康家會鎮6480人,豐潤鎮5528人,堂爾上鄉3720人,中莊鄉5921人,雙路鄉10971人,段家寨鄉9666人,辛村鄉6594人,王村鄉9863人,神峪溝鄉7586人,娘子神鄉8514人,娑婆鄉5633人,赤泥窊鄉7542人。

2015年末,靜樂縣轄4個鎮、10個鄉(合計14個),10個居委會、381個村委會(合計391個)。

視頻

靜樂縣 相關視頻

靜樂縣順口溜
靜樂縣慶祝2020年教師節暨表彰大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