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非借入準備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非借入準備金是中國的一個專有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非借入準備金,又稱自有準備金,是指商業銀行及存款性金融機構在法定準備金數量不足時,按其自身存款總額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用作準備金的部分。

區分借入準備金和非借入準備金的意義

區分借入準備金和非借入準備金的意義在於:

①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存款準備金賬戶的變動來考核一個金融機構的資金運營狀況,如果一個金融機構的借入準備金期限過長,比例過大,其資金運營則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風險。

②商業銀行等存款性金融機構一般不願對其他銀行負債,在它們出現超額準備金時,大都先償還借款,然後再進行貸款或投資。存款派生或擴張,更多地依賴於非借入準備金。

因此,中央銀行在控制基礎貨幣和派生存款時,通常更多地考察商業銀行的非借入準備金變動。但是也有些經濟學家認為,雖然借入準備金與非借入準備金有一定的差別,但從整個金融體系來看,派生存款還是依賴於由法定準備率決定的總準備金和基礎貨幣。因為從整體來看,法定準備率是一個穩定的比例,如果非借入準備金比例增大,相應地借入準備金比例就應有所減小,而不僅僅是某一部分增大或減小,因此不應分割考慮借入準備金與非借入準備金。

借入準備金:由於某些原因,商業銀行有時會出現暫時的支付困難。此時,商業銀行會向中央銀行借入資金以應付這種情況,借入的這部分資金稱為借入準備金。

準備金概述

舉個例子,大家將資金存放在銀行,然後銀行將我們的錢放貸給需要貸款的人,那麼銀行就藉此獲取了貸款的利息,在向我們儲戶支付了利息之後,銀行獲得淨利潤,這是當前銀行的主要盈利模式。那麼,加入銀行在一段時間內一共吸納了100億元的資金存款,那麼根據央行的規定,商業銀行是不能將這100億全部拿出去房貸的,這是對商業銀行的約束。

也就是說,商業銀行要預留一部分準備金以備儲戶的隨時「取錢」業務,而這就是準備金。

準備金(reserve)指商業銀行庫存的現金和按比例存放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實行準備金的目的是確保商業銀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銀行存款時,能有相當充足的清償能力,法定準備金制度還成為國家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是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進行控制的一種制度。

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存款準備金占金融機構存款總額的比例則叫做存款準備金率。打比方說,如果存款準備金率為10%,就意味着金融機構每吸收1000萬元存款,要向央行繳存100萬元的存款準備金,用於發放貸款的資金為900萬元。倘若將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20%,那麼金融機構的可貸資金將減少到800萬元。在存款準備金制度下,金融機構不能將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於發放貸款,必須保留一定的資金即存款準備金,以備客戶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準備金制度有利於保證金融機構對客戶的正常支付。

存款準備金分為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兩部分:央行在國家法律授權中規定金融機構必須將自己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交存央行,這個比率就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按這個比率交存央行的存款為法定準備金存款。金融機構繳存的法定準備金,一般情況下是不准動用的。超額準備金是指商業銀行及存款性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存款賬戶上的實際準備金超過法定準備金的部分。

實際上,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引起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業務規模變化,進而對貨幣供給有重大影響。央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一般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央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金融機構繳存央行的法定準備金增加,可供自主運用的資金減少,其放款和投資能力削弱,全社會貨幣供給隨之減少;反之,央行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金融機構向央行繳存的法定準備金存款減少,可供自主運用資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資能力增強,貨幣供給隨之擴張。

參考文獻